《孫姓》來源很複雜:來自比干、孫叔敖、姬昌、舜帝、荀子之後

孫姓的來源相當複雜,第一齣自子姓比干之後,商朝著名的忠臣比干,被商紂王害死的,比干被商紂王害死以後,比干姓子,比干的子孫為了避禍不姓子了,就改成姓孫了。第二齣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的後代,這兩支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個是子姓,一個是姬姓。第三齣於溈姓,又是非常古老的姓,舜帝后裔,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支,這一支被齊景公封在樂安,今天山東博興縣那一帶,這一部分後代由於齊國內亂,逃奔到了吳國,一直住在富春。第四支出自羋姓,非常怪的一個字,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個大官,孫叔敖之後,孫叔敖開發水利,楚人非常擁護,所以死了之後,子孫以此為榮,一部分以孫叔為姓,孫叔是複姓,一部分以孫為姓。

第五個來源,中國著名思想家荀子之後,諸子百家裡的,荀子因為到了漢朝,西漢的宣帝名字叫劉詢,所以要避諱同音的荀字,所以下詔書,命令荀姓改為孫姓,有些人後來改回荀姓了,但有些人沒有改回去。第六改自複姓夏侯。夏侯嬰他有個後代就改成了孫姓,在春秋末年,原來在河南和山東一帶的孫氏,而且地方非常清楚,河南的濮陽和山東的博興,這是孫氏的兩個大本營,到了春秋末年開始移動,河南的姓孫的往山西走,而戰國時候,山東境內的溈姓孫,就是溈姓孫,這支演變過來的孫,開始有很大的發展,唐宋以後,孫姓遍佈大江南北,那麼當然,孫姓裡邊,也有少數民族的朋友姓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