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真是一代“明君”?历史真相让人吃惊

纵观中国历史,凡是开国的君主,基本是文武双全,雄才伟略,民心所向,才能建立开国的伟业,但是有两位君主,虽然建立了开国的伟业,但是却被后人史书严重丑化,建国的功勋被人篡夺,还落个不好的名声。

这其中一位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一位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由于二世皇帝都是非法途径取得皇位,对首任皇帝多有丑化的行为,以致后世史书记载不实,将开国皇帝的功勋放在本人的身上,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开创了皇帝干预史官的先例,导致后世一些史书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无法如实记载历史真相。

尽管李世民通过修改史书掩饰真相,可是从李渊的记室参军温大雅记录的史书《大唐创业起居注》,却存在新旧《唐书》不同的历史记录,温大雅与李渊等人一同起兵,亲眼目睹李渊起事的全过程,同时又帮助李世民登上皇位,他记录的历史相对真实可靠。

《大唐创业起居注》还原了李渊的正面形象,全面讲述了唐朝建立的过程,从中可以得到信息,李渊和李建成才是大唐伟业的缔造者,李世民在唐朝的开国过程中,并没有像《唐书》描述的那么战功卓著,文武双全,相反是虽有功勋,充其量也就是善战的武将,李渊才是一位雄才伟略的明君,李建成的功勋远远高于李世民,而且李建成文武双全,仁德有为,是大唐优秀的继承者。

一、李渊和李建成在大唐建立的过程起主要作用,李世民此时刚刚成年不久,无法取得《唐书》所描述的功绩。

李渊建立唐朝一方面是自身具备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他的亲表弟杨广给了他施展的机会,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穷兵黩武、急于求成,多次发动对高句丽的军事战争,不但没有消灭高句丽,反而搞得隋朝四分五裂、民不聊生。李渊曾劝阻杨广,杨广不听,又对李渊多有猜忌,得罪了杨广,被杨广调离京师派往山西。

李渊在山西期间,潜心经营,爱民如子,励精图治,获得大量人心,同时派长子李建成招揽贤才,次子李世民广交豪杰,击败流寇和突厥的进攻,保山西一方太平,后来因功勋卓著,民心所向,成为太原最高军政长官,成为一股取代隋朝的重要势力。

李渊太原起兵时,并非李世民的劝谏才起兵的,李渊早已预谋,他深知杨广的行为必然会毁了隋朝,做好了随时接替杨广的准备。李渊起兵时,非要等到李建成回到太原才敢起兵,可见李建成在唐朝开国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此时年壮的李建成文武双全,在李渊心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反隋最重要的助手。

反观李世民,太原起兵时,年龄才18岁,还是一个刚刚成年的毛头小子,年少气盛,不是反隋的重要人物。

李渊建立唐朝的第一战是西河之战,李建成率领精锐部队,用了九天时间就平定了西河,李建成与将士同甘共苦、生死与共,采用“擒贼先擒王”的战术,很快就消灭了西河守将高德儒,然后赦免全部的西河人,李渊忍不住地夸赞李建成说:“如果用这种方法,可以横扫天下!”可见李建成有勇有谋,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功勋卓著,才能远高于刚刚成年的李世民。

李渊攻打关中时,在霍邑遇到悍将宋老生,宋老生坚守不出,让李渊很头疼,李建成认为宋老生有勇无谋,可以诱宋老生出城交战,李渊听从李建成建议,最后斩杀宋老生,取得关中战役的胜利,为攻打长安奠定了基础。

之后隋炀帝杨广被部将所杀,年幼的隋恭帝杨侑继位,后来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李渊封李建成为太子,任尚书令,可以开府治事,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从这可以看出,李建成此时已经是尚书令,掌握行政大权,并且可以开府治事,李世民此时只是李元吉一样,只是封王,实力和李建成相差甚远。

二、大唐平天下的过程中,李渊和李建成起主导作用,李世民只是配角。

李渊建立唐朝后,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国内的割据势力相互混战,一是北方突厥帝国骚然边境,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率军攻打各割据势力,同时也要抵御突厥的进攻,李建成作为李渊的得力助手,又是太子,身兼重任。

李建成肩负三大重任,第一,要协助李渊处理政事,守卫大本营长安,提供后勤保障。第二、防范突厥和其他割据势力背后偷袭。第三、率领部队攻打各割据势力。

此时的李建成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角色的重要性远远高于李世民,他不但要处理政事和家事,还要防范敌国和反唐的势力的进攻,而李世民只需要遵照李渊命令,奉军令讨伐其他势力即可。

在李世民攻打洛阳的过程中,李建成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不但要给李世民提供后勤保障,同时还要防范其他势力,防止其他势力趁机攻打唐军,比如窦建德部和突厥大军,都是忌惮李建成,不敢轻易发动进攻,即便是窦建德与王世充夹击李世民,窦建德也没有使出全力,而是留有守军防范李建成,结果窦建德被李世民生擒并斩首,李世民取得洛阳之战的胜利。

在攻打刘黑闼的过程中,李世民依靠武力征服刘黑闼,结果刘黑闼率军投降突厥,与突厥一起反唐,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李建成率军征讨,文武并用,六个月的时间就斩杀了刘黑闼,彻底消灭了大唐的劲敌。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李建成的综合能力远高于弟弟李世民。

李世民取得洛阳之战的功勋后,开府治事,被封为天策府上将,开始居功自傲,在手下一帮乌合之众的策划下,制造“杨文干事件”,污蔑李建成意图造反,企图和李建成争夺皇位,李渊早已看在眼中,不满李世民的行为,将天策府的人员调离和放逐,防止李世民胡作非为。

魏征和李元吉劝李建成对李世民采取行动,李建成心怀仁慈,不但不对李世民动手,还阻止李元吉对李世民下毒手,可见李建成具有高尚的品质,有仁爱之心,不忍兄弟相残。

李建成和李世民在消灭割据势力的时候,手下汇聚了大量的人才,李建成手下有王珪、魏征、薛万彻、冯三宝等人辅佐,李世民手下也不少人,但是其中蕴藏不少反唐势力,比如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都是一些反复无常的阴险小人,为了荣华富贵不择手段,这些人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埋下种子。

三、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为反唐势力的工具,导致武则天取代唐朝建立周朝。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李世民在天策府那帮乌合之众的怂恿下,趁李渊、李建成、李元吉等人不备,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将他大哥和四弟的儿子全部斩杀,消灭潜在皇位继承人,并且将他们移除宗谱,胁迫李渊让位,李世民成为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史称唐太宗,年号贞观。

李世民杀兄逼父的行为天理难容,历史上的明君根本不会做出这种毫无人性的事情,他性情残暴,年少轻狂,被手下小人利用,成为反唐势力的工具,可谓是骑虎难下。

李世民到了晚年,追封李建成为“隐太子”,可见李世民内心是良心不安的,他知道自己已经犯下大错,可是已经追悔莫及。

李世民以非法手段取得皇位,继位前期皇位不稳,他必须拉拢人心,取得众臣的支持,证明自己取得皇位的合理性,因此表现出很“贤明”的样子,收纳李渊和李建成旧部,虽然内心对那些大臣的谏言并不认同,但是表面上装出从谏如流的样子。

李世民取得的“贞观之治”,是继承了李渊和李建成的风格,李渊和李建成的旧臣跟随李世民后,在大唐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李建成继位,同样可以创造出比“贞观之治”更好的政治局面。

到了李世民皇位稳固后,他的悍将本性开始暴露,他无视百姓死活,强征民夫,大兴土木,勤于骑射,劳民伤财。他和杨广一样,不听魏征、褚遂良等忠臣的劝谏,独断专行,远征高句丽,不但没有打败高句丽,反而引起多个地方的叛乱。

李世民晚年迷信道教,乱吃丹药,结果五十多岁就死于非命,造成大唐政局出现严重混乱。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给子孙树立不良形象,他的儿子们为了皇位,也是争得你死我活,李世民很是头疼,最后不得不将皇位传给了懦弱的李治,李治本身不具备帝王之才,因此导致李唐江山风雨飘摇,最后被武则天建立的周朝取代。

综上所述:结合史料进行逻辑推理,历史真相绝非新旧《唐书》记载的那样,李世民绝非一代明君,相反是一位暴君和昏君,说他是暴君,是因为他杀兄逼父,无视百姓死活,说他是昏君,是因为他被小人利用成为反唐势力的工具,不能明辨是非,造成大唐内部危机重重,将大唐江山葬送在自己手中,让武则天建立了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