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不可居無竹

點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東方生活美學

竹,

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繪畫的對象,

清風中搖曳的勁竹,

被認為是君子的象徵。

獨竹水能折,竹林風也脆。

很少能見到竹子單獨一根成才,

基本都是成群成林,

卻間隔得剛剛好。

遠一點,不能互相支撐;

近一點,又會奪了養分。

讓人不得不讚嘆

自然的偉大和竹的高尚。

當初被迫三次搬家的劉禹錫

尋得一處空地,

建了一間陋室,

過著談笑有鴻儒的日子,

周圍也是搖曳的竹林。

或許就是因為相像,

才這麼惺惺相惜。

他在《庭竹》裡寫道:

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

得空之時,

三兩好友來賞一路竹林,

你便攜一壺佳釀欣然而來。

你請我去看一世長安,

我便帶一縷清風乘興而至。

繁忙之間,我不擾,你不問。

我知你自在那方,

你曉我不會離開。

君子與君子,

正若竹與竹,

相互扶持,卻從不互擾。

君子便是謙謙。

即使下一秒刀劍相向,

也會先抱拳拱手說句請;

縱然上一秒言辭激烈,

結束了也要道一句承讓。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

那麼多武林高手,

都喜歡把竹林作為決戰之地。

蘇軾更是把君子與竹的

相互關係推到了極致: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道盡了多少人的內心。

《竹 石》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窗外那側,

望無邊竹林,

風緩緩搖過葉,

雲淡風輕闡述著虛懷若谷。

在古人生活中有很多運用。

早在殷商時代,

竹就因其實用性的特點,

被人們運用為“文房三寶”,

哪三寶?

竹簡、毛筆和造紙。

竹簡

人們的書寫需求,

首先以竹簡的形式被人們使用。

即把字寫在竹片上,

再把它們用繩子串在一起,

就成了“書”。

漢字“冊”也由此而來。

竹簡為我們保存了

東漢以前的大批珍貴文獻,

如《尚書》、《禮記》和《論語》等。

竹筆

在殷代文化遺蹟出土的

甲骨、玉片和陶器上

都可以看出毛筆書寫的朱墨字跡。

到了公元九世紀,

人們把竹子熬成水,搗成漿,

再曬乾後,

可以做成人們稱為“紙”的東西。

在農業上,

古代勞動人民利用竹子質堅,

中空的特點,

發明了“筒車”和“高轉筒車”。

提水灌溉農田,

大大提高了農業耕作的效率。

農具 高轉筒車

而在武器發展史上,

竹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原始的竹弓射箭

到春秋時期的拋石機、

宋代的火藥箭和竹管火槍等

都是古代竹製武器。

竹製武器

至此,

竹子已經滲透進了

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也獲得了經濟上的滿足。

當竹子遇上文人。

蘇軾與好友文同都愛詠竹、畫竹,

並有墨寶流傳至今。

文同 《墨竹圖》局部

蘇軾《瀟湘竹石圖》

到了明清時期,

竹子與“梅蘭菊”

組成一個名為“花中四君子”的組合。

若要表達高風亮節,

人文墨客筆下必有竹影。

鄭板橋《竹石圖》

人說,

竹之十德,

囊括了自然的包容;

君子九思,

蘊含了中國的大道。

君以九思對照十德,

便可讀懂整個人生。

在這裡,遇見更好的自己

長按識別二維碼 即可關注觀觀雅集

雅物 | 美文 | 生活 | 品味

東方的。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