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有哪些黑历史?

雍保国


黑谁不行,但黑诸葛亮,以诸葛亮之才,远胜我等数倍,其做事之细致缜密程度远非我等想象,不会给后人留下什么污点,更无其脉络可寻.只能从其行迹中推敲一二。

李严之死。刘备永安宫托孤,以诸葛亮为丞相,总理蜀之政务,以李严为副,升中都护,总理内外军事。但此后,蜀中之事大小皆咸决于亮,李严却被无情的踢开,史书中记载李严为延误军粮导致诸葛退兵之事,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返回后把李严之来往信函都给刘禅看,结果证明李严说谎,最终被罢官于民,从此不得翻身。

《三国志李严传》记载:“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此事粗看并无破绽,但细想之,李严之行为也太过愚蠢了,既然想陷害诸葛亮为何要留有书信等证据,叫别人传达也好,明知诸葛亮在刘禅心中的地位,根本难以撼动,为何冒此危险,他应该知道得罪诸葛亮的后果,但他还是这么做了,这不让人可疑吗?

以刘备之识人之才,让其总督军事,李严绝不是平庸之辈,虽与诸葛亮有差距,但也并不弱智,其种种违反常态之行为,只能说明一点,李严被人绑架了,他没有办法,只能以这种方式退出蜀国政治舞台。也只有这样,别人才不会怀疑诸葛亮。诸葛亮死后,李严听诸葛亮死讯后,马上病故,世上居然有如此凑巧之事。什么病死的如此之快,还非得听到诸葛亮死才死。此中情由,只有问李严和诸葛亮了。

《三国志李严传》记载:“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魏延之死。诸葛亮临终之时召杨仪、姜维等商议退兵之事,明知杨仪与魏延不和,却让杨仪暂领军事,明知魏延疑心甚重,却不让其参加临终之托。导致魏延以为杨仪假传遗命,又怕杨仪公报私仇。魏延愤怒之下,火烧栈道,逃往汉中,被马岱追上所杀,还被夷除三族。

此种结果以诸葛亮之睿智,会想不到吗,他的此种安排另有深意,是故意逼魏延造反,明知杨仪与其不和,必会不容其有任何解释加以格杀。进而把杀大将的罪过留给杨仪,诸葛亮早知杨仪心术不正,把罪留给他正合适,魏延之事,杨仪必被其它大臣所排挤,脱离蜀之政治中心,正所谓一石二鸟。

自诸葛亮北伐开始,魏延就以分兵奇谋未被采用而耿耿于怀,诸葛亮深知自己死后,不管论资历还是论功绩都是魏延接管军中大事,否则魏延必为所乱。而魏延掌权后必会实行之奇谋之计,此计太过冒险,有可会使蜀国之精锐尽丧于魏地,使蜀国坠入危险之境地。

诸葛亮的行为虽是为蜀国安危考虑,但其做法让人后怕,这还是人们眼中的诸葛亮吗?能杀人于无形之中。其布局之精细,谋划之深远,为后人所不及,蜀国的一切都在其算计之中,诸葛亮果不愧为下棋高手,其谋略心计的确高人一筹,非我等能比。


三千年读史看人生起落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实写照也感动了无数后世文人墨客。不过人无完人,诸葛亮虽然被《三国演义》塑造的近乎完美,但实际上,真实的诸葛亮不是神,他依然无法挣脱时代的局限性,也有很多缺点和黑历史,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下。

1、主张杀刘封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是刘备在无子的前提下收养的儿子。刘封一生为刘备征战无数,但仅仅因为嫡子刘禅出生后,刘封可能会威胁到刘禅的地位,就被诸葛亮谏言杀死了,斩杀的理由是没有及时救援关羽。

但实际上,上庸的主将是孟达,刘封不过是副军将军,在孟达明确反对的前提下,刘封是无法调动军队的,何况当时上庸一带刚刚占领,刘封很难抽出有限的兵力去救援兵败的关羽,这的确是事实。而在孟达反叛后,刘封依然坚守城池与孟达交战,不接受劝降,直至兵败后自行返回成都。这一切都表明,刘封对于蜀汉对于刘备始终是忠心耿耿的,他的罪名远远达不到被处死这么严重的程度。同时,对于原本人才就不多的蜀汉来说,刘封作为逐渐成长起来的年轻将领,是蜀汉未来的希望。

只可惜,“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刘封死后,刘备突然醒悟,痛哭流涕,但为时已晚。

2、纵容法正

法正是从刘璋阵营投靠到刘备阵营中的,能力强,但缺点是心胸狭隘,极具报复心,据《三国志》记载,法正在做了蜀郡太守后,“凡平日一餐之德,睚毗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按说这种挟私报复行为,对于一向主张法纪严明的诸葛亮来说,是决不能容忍的,但诸葛亮在得到法正乱纪的行为后,居然说了句“昔主公困守荆州,北畏曹操,东惮孙权,赖孝直为之辅翼,遂翻然翱翔,不可复制。今奈何禁止孝直,使不得少行其意耶?”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说,法正对蜀汉有功,不应该禁止他发泄的行为。

3、刻薄百姓

诸葛亮一生都致力于北伐,恢复中原,直至病死在前线,这的确反映诸葛亮是一位贤臣、能臣、忠臣,但另一方面,战争的最大受害者却是蜀汉的百姓。原本是天府之国的四川地区,在诸葛亮主政期间,蜀汉连年征战,导致“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就连《三国志》都评价说:“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当然,这个算不上是诸葛亮的黑历史,毕竟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人物,他的思想境界超脱不了那个时代,在效忠主上的理念下,忠于皇帝、为刘姓江山打拼才是正确观念,至于百姓是否疾苦,并不是当时的评价标准。

4、南征的失败

《三国演义》中的七擒孟获,让诸葛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发挥的淋漓尽致,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南征,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南中地区钱粮兵员。史载:“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牛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

南征的成功,不仅让蜀汉获得了更多的粮草军械,也获得了无当飞军等能征善战的少数民族兵员,但结果却是让南中地区更加凋敝,激起了更多的反抗。就在诸葛亮南征结束后,“南吏复叛,杀害守将”,“越嶲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所以,当蜀汉灭亡之际,刘禅打算逃亡南中的时候,谯周一语道破“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这虽然是谯周为投降造势,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南中这个地方的确对蜀汉没有多大好感。

最后,还是那句话,以上所谓的黑历史都是用今天的评价标准来说的,但放在古代,诸葛亮的行为却是一位忠臣贤臣所应该做的,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苛求一位古人,毕竟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和任务。


秦皇汉武


众所周知失街亭,没听刘备的话,认定魏延长了反骨,刘备器重魏而孔明害之,火烧南人,激庞统致死,征东不谏未尽全智,祭星补寿,然最大的不是便是拒统,谋已之利。如此说好像对诸葛亮不敬,非也!伟人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