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大热:2天敲定长城宝马等4大合作项目!史无前例!

中国车市已经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入汽车强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与蛰伏。那么,就当下的全球汽车格局而言,我们国家要如何迈入汽车强国?答案就是新能源车。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所以你当看到,两天来接连有长城-宝马、特斯拉、江淮-大众-西雅特、滴滴-大陆4家中外企业都敲定了新能源车项目,也就不会太意外了。

长城-宝马:合作绯闻终于尘埃落定

7月10日,长城宝马合资公司在德国柏林正式签,合资协议由长城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魏建军与宝马集团研发董事傅乐希共同签署合资合同,规格之高可见一斑。

合同规定,双方各持股50%,新公司命名光束汽车有限公司,投资总额达51亿元人民币。合资公司规划了标准年产能16万辆的国际先进整车工厂。

从去年10月曝出宝马与长城或将建立合资公司的“绯闻”到今天尘埃落定,这个样的进展速度是非常快的。

众所周知,在双积分制度下,长城汽车因聚焦能耗较高的SUV产品而成为“亏分大户”,和宝马合作制造新能源车可以解决“双积分”焦虑。正如宝马集团董事长科鲁格说,与长城汽车的合资,将使宝马能够为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并降低交通排放的宏大计划做出贡献。

在中国市场,宝马要的是速度、是效率,这恐怕才是宝马选择长城的深层原因——长城汽车魏建军的确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

特斯拉:顶风作案,有何象征意义?

7月10日,规划年产50万辆纯电动整车的特斯拉超级工厂正式落户上海临港地区,这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昨日,上海市政府和美国特斯拉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上海市市长应勇、特斯拉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出席并共同为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和特斯拉(上海)电动汽车研发创新中心揭牌。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周波与特斯拉公司副总裁任宇翔代表双方签约。

正当川普要把制造业搬回美国的紧要关头,特斯拉落户上海,马斯克颇有顶风作案的嫌疑。对于特斯拉项目,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就是贸易战导致的特朗普未曾预料到、也不愿意倾听经济学家分析到意外结果,即贸易战反而有可能促使更多美国企业加快到海外去投资生产的步伐。这时候就看我国的智慧了,应该抓住时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降低门槛、放宽准入。没准有更多的外企会步特斯拉的后尘。

滴滴-大陆:另辟蹊径的新造车势力?

7月10日,滴滴出行和大陆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在智能网联车和定制新能源车方面开展项目合作。

按照协议, 大陆集团将为滴滴的新一代共享出行汽车提供智能互联车机产品,该产品结合了车载智能通讯解决方案。

作为汽车行业一级供应商,这是大陆集团第一次给出行服务企业提供互联车机产品。「基于滴滴的定制车和智能驾驶的产品需求,我们会提供核心产品。」

大陆集团表示,这次合作对公司布局未来出行服务业务的意义很大。

滴滴是在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服务平台之一,在出行领域有长期实践经验,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上有自己的积累;大陆集团则以产品和技术、设计、工程研发经验为优势。双方计划在汽车的硬件、系统、应用服务方面合作创新。

而在定制新能源汽车方面,滴滴出行为什么不是和供车的车厂合作,而是选择大陆集团这种一级供应商?可以推测,就算滴滴是和车厂合作,实际上也是在和背后的一级供应商合作,定制共享出行车时,直接和以及供应商对话可能更方便。另外,也许滴滴确实是在考虑甩开车厂,做自己的汽车了,对此,有专家评论到,这也许是近期出现的比较另类的新造车势力。

江淮-大众-西雅特:三方签约,卷土重来

7月9日,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共同见证下,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以下简称“大众汽车”)及西雅特汽车公司在德国柏林签署谅解备忘录,三方将共同开展合作。

本次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主要针对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发展。根据该备忘录,签署三方将共同成立一座研发中心,开发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电动汽车车型、车联网及自动驾驶技术以及配套的零部件和核心技术,新的研发中心计划将在2021年正式建成。江淮大众将基于三方各自的技术储备,研发一款具有竞争力的纯电动汽车平台,新的平台将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为全球及中国客户提供更广泛的产品选择。

壮志未酬,前几年在中国市场经营不善退出市场的大众子品牌西雅特将再度入华。这一次,大众选择了一个更加稳妥的方式,依靠和江淮的合资公司,将西雅特再度推向市场。

西雅特品牌将自2020年至2021年被引进中国市场。基于三方各自的技术储备,江淮大众合资公司将研发一款具有竞争力的纯电动汽车平台。新的平台将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为全球及中国客户提供更广泛的产品选择。

虽然合资公司的车最终不能悬挂西雅特的品牌标识,但以曲线的方式,西雅特最终能在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分羹,对于母公司大众和自身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结局。至于下一步,三方的合作将走向何方,还有待观察。

频繁合资,重走“老路”?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所以,对扩大新能源车的生产,业内意见高度一致,但对于新能源车合资潮,业内人士却评价不一,有的持赞成态度,认为有利于提升我国新能源车的制造工艺和效率,也有反对的声音,他们认为,国产汽车前些年一直受制于合资品牌的压制,这是不争的事实,国内的汽车市场大部分被合资车企占有,这其中卖出每一辆车都被外资企业拿走了大部分的利润,因为国内担当的只是代加工的角色,真正的核心技术和研发都掌握在外资手中。如今,新能源车又掀起合资潮,会不会重走老路?

中国社科院的工业发展研究主任就说了这么一段话:如果把合资发展作为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战略,国内电动汽车企业将成为合资企业的背后的追随者,将失去这次宝贵的战略机遇,如果其他外资企业纷纷效仿大众这一谋略的话,国内电动汽车再次陷入黑暗,这又和传统汽车的道路一样了,国内车企沦为合资车企的“代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