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周部落的复仇

非同寻常的人总能说出非同寻常的话,比如周氏族的太王公亶父,他曾预言他的孙子姬昌能成为一代贤王,预言后来成真了,当然公亶父是不是真说过这句话,还是他的后人编的,那就天知道了。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他的儿子周武王完成了灭商的伟绩,但是大多数功劳却要记在姬昌的头上。我们前面讲过帝王的谥号,姬昌的谥号是文,文是什么意思呢,形容这个帝王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和功业,姬昌是配得上这个谥号的。李斯《谏逐客书》:“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其中就有周文王。

姬昌的父亲季历是被商王囚禁而死,所以姬昌继位以后,表现的对商王很恭敬,文献记载他对商王经常上贡,贡献礼品,而且尊重的祭祀商朝的先王,殷纣王被他感动了,就册封他为西伯,就是西方诸侯的首领,并赐给他弓矢斧钺,允许他代天子征讨不听话的诸侯。即便如此,姬昌依旧差点重蹈他父亲的覆辙。有一个大诸侯九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商纣王,但是这个女子为人正派,不得纣王欢心,被杀了,九侯也被多成肉酱处死,另一个诸侯之长鄂侯打抱不平,与纣王争论这个事情,被杀了,姬昌听说后叹息纣王无道,就被一个奸诈的诸侯崇侯虎报告给了纣王。纣王就把姬昌抓起来,囚禁到羑里,后来周的大臣闳夭带着美女、奇珍异宝和骏马献给纣王,纣王才把文王给释放了。不过文王在羑里也没有闲着,传说他在羑里推演伏羲氏发明的八卦,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发明了《周易》,《周易》是一部后来被赋予很多色彩和光环的书,但是早先更多的是被当作一部占卜用的书。不过现代考古学家又破坏了传说,他们在文王以前的甲骨卜辞上发现了一些《周易》里卦的名称,这就意味着周文王推演出《周易》只是一种传说,《周易》也应是先人们长期总结整理出来的一部书。不过传说反映出,作为帝王的周文王,某种程度上也是负责占卜通神的人,在古代中国,政治领袖和宗教领袖很早就合二为一,宗教力量始终没有成为一直独立的力量与帝王的权力相制衡,这是中国历史与很多国家的历史非常大的差异。不过近年来,对于文王囚于羑里一事,有些历史学家有新的观点,认为文王实际上也死在了羑里,武王伐纣就是为了替文王复仇,由于文王死在羑里对于周王族来说是奇耻大辱,所以周代史家就掩盖了这一史实,这也是一种观点,我们可以听听,但是无论哪种属实,对于周灭商的历史大趋势并没有实质影响,所以这样的历史知识点,有时候也不是那么重要。

在对内大力发展国力的同时,周文王也在积极对外扩张,发展自己的势力。对外扩张无非拉拢安抚和征伐。在周的东部有两个国家,虞和芮,他们有领土纠纷,一直不能很好的解决,就来找西伯寻求裁判,双方进入周境以后,发现周民众都是互相谦让,于是深为感动,也互相让步,顺利解决纠纷,两国的诸侯也钦佩周文王治理国家的水平,表示向周臣服。由于有代天子征伐的权力,周文王还可以名正言顺的征伐其他诸侯,为了东向伐商的顺利,周文王首先征伐了周西边不听话的犬戎和密,并取得胜利,巩固了根据地,当然犬戎这个少数民族并没有被灭掉,他以后成为了影响周朝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到时候再介绍。密也是商的亲密诸侯国,灭掉密以后,周文王就转向东边,向中原进击,先后灭掉了黎、邘、莒(jǚ)、酆等小诸侯国。灭商之前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战争,就是灭崇,崇就是打小报告的崇侯虎所在的崇国,宣称的理由当然是崇侯虎如何如何不好,实际的理由还是崇的重要位置,崇就是崇高的意思,原本与嵩同义,崇国就是今天的嵩山附近,崇国是殷都西边最后一个重要的堡垒,城墙坚固高大,攻打崇的战斗非常激烈,但是周的军队最终还是将崇国攻打了下来。崇的地理位置对灭商非常重要,虽然黎和邘都离商的都城很近,但是都需要渡过黄河作战,而崇在黄河南岸,从崇北上灭商,没有渡河的困难。灭崇以后,商都西边已经都是周的领土了,文王又把都城从周原东迁至丰邑,作为灭商的大本营。这个时候,周已经非常强大了,史书说:“三分天下有其二”‘“合六州之侯”,天下共九州,合六州是占三分之二了,不过爸爸告诉你,这是吹牛的,周当时所能控制和影响的也就是周围一部分诸侯,最东也就是中原的东部,相当于九州中雍州的大部分和山西、河南一小部分区域,如果周真的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地步,商纣王不大可能还把他的重兵投入到东南夷的战场,客观上说明,当时周的力量和势力范围还没有周朝史官宣传的那么强大。不过,周的确已经从一个小部落成长为可以与商对抗的力量了。

在做了他能做的所有准备以后,姬昌在灭崇后的第二年去世了。灭商的大任就落在了他的二儿子周武王姬发的肩上。姬发继位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扩建都城,都城丰邑主要在丰水之西,姬发就在丰水之东的镐(hào)又建设城池,史称镐京,以前有人认为这是迁都,实际上丰镐两京可以理解为一座横跨丰水的大城市。终西周两百多年,丰镐始终作为都城,没有再改变过。丰镐就在今天的西安,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就是从周文王、武王父子开始。武王即位不久,延用文王手下的大臣们,筹划伐商,为了稳妥起见,他还在孟津这个地方举行了诸侯会盟,会盟有两个目的,一是熟悉一下地形和路线,为以后起兵做好布置,二是召集一下诸侯开会,看看大家都向着谁,向着他还是向着商纣王。史书说“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意思也没有通知大家,就有八百个诸侯来开会了,当然这也是吹牛,他不通知谁来啊,当然也不可能有八百诸侯,估计八百个村长都没有,不过武王在孟津与诸侯们开会是事实,开会的结果就是诸侯们一致认为周应该代商而立,劝武王伐纣,武王却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我想真实的史实是,会上还有一些支持商的声音让武王觉得伐纣还不成立。不过孟津会盟这件事情警告了殷的贵族,他们觉察到了周的威胁,纷纷向纣王进谏,结果纣王置之不理,还杀掉了大臣比干,囚禁了弟弟箕子,甚至纣王的哥哥微子也投奔了周,基本上纣王的表现属于自暴自弃。周武王这时候认为殷统治贵族内部已经分崩离析,伐纣的时机到了。

武王即位第四年,起兵伐纣,又在孟津这个地方誓师,也就是开动员大会,讨伐商纣王,这篇动员稿,就叫做《大誓》,意思规模很大的誓师。那么周的部队有多少呢,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虎贲就是王的护卫队,一般认为这个数量是有水分的,因为即便后来西周朝极盛的时候,部队加起来大概也就十四个师三万五千人,不过古代部队打仗虚张声势夸大军队数量是很常见的。商纣王一方的军队有多少呢,号称七十万,估计也是吓唬人的,有人认为是十七万的笔误,总之商的部队人数远远超过周,但是商的军队不是正规军,上次讲过,他的正规军到东南方向打仗去了,牧野之战的商军主要由平民和一些奴隶临时拼凑而成,商周双方在牧野这个地方展开战争,结果战争的过程很滑稽,纣王的确太不讨人喜欢了,以至于他临时拼凑的部队倒戈了,临阵投降,反过来攻打商,周文王、武王筹备了几十年的仗,一天就打完了。这件事,曾经有人有异议,比如孟子,他认为仗应该打的还蛮惨烈的,不过有一件青铜器提供了文献以外的铁证,这就是上世纪出土的利簋(guǐ)。簋是一种青铜礼器,祭祀的时候用来盛放谷物,后面我们还会介绍到。利簋是属于一个叫利的官员,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战争胜利后,武王赐给他一些青铜,他就铸了这个簋,并铸铭文记载了伐纣这件事,用以传家纪念,开头就是“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意思是:周武王征伐纣王。只用了一夜时间就将商灭亡,甲子日早晨,岁星当空,武王就占领了朝歌。这相当于当事人的日记,当然非常可信。某种程度上说,伐纣的过于顺利只是攻占了商朝的都城和杀掉了纣王,并没有彻底灭掉商族的势力,所以,还留有一些隐患。

关于武王伐纣的日期,也是历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历史学家一直希望能找出准确的时间点,因为文献中记载了武王伐纣先后的一些天文现象,让史学界看到了希望,历史学家们也推导出各种结论,2000年,国家曾经搞了一个夏商周断代工程,结合考古学、历史学和天文学等学科,给出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但是这个结论没有得到公认,但综合各种观点,西周建立,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是没有错的。明代有本著名的小说,叫做《封神演义》,就是以周灭商为历史背景的,当然里面掺了很多神话传说,这本书应该读一读,不过不要把它当作真的历史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