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夏王朝的"黑科技"

据传说,不降任古崇国君主的时代,大约在3700年前左右。此后的100来年,是古崇国衰落的时代。 这100来年,古崇国经历了6位君主,分别是扃(18)、廑(8)、孔甲(9)、皋(3?)、发(7?)、癸(31)。癸,就是传说中的夏桀,夏后同字异形,夏桀也就是后桀。 前200年,古崇国之所以稳定而长期的维持霸权,得益于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方面是古崇国有着传统的威望,这个威望来自于大禹时代援助黄泛区抗洪积累的德行,以及联合各部征讨三苗、征讨嬴姓部落、对抗有穷氏、伯明氏而积累的威行。 深厚的德与威,慢慢的就形成了道统。围绕在道统周围的,是古崇国用血缘关系加固的铁杆盟友,比如禹的舅族有莘氏、启的舅族涂山氏、少康的舅族有仍氏、杼的舅族有虞氏,以及复国的不二功臣,伯靡的部落彭氏。这些铁杆盟友与古崇组成了夏联盟的核心。

第二方面是古崇国征服夷人的战略,就像后金征服蒙古的战略一样,古崇国只是重点打击东夷中最强大的部落,而对其他部落更多的采取拉拢、结盟的方法,只要这些夷人部落臣服和加盟就可以了。古崇国不会像对待三苗那样,使用残酷的屠戮、驱逐和奴役手段。这样的战略不会威胁到夷人各部落、方国的生存和利益,所以尊奉古崇国的难度就小得多。

第三方面是古崇国掌握了一项核心技术。 4000多年前,青铜技术伴随着古雅利安人的东迁,来到了新疆,并且通过河西走廊传到陇西和关中。5000年前~4000年前之间的陇西马家窑文化就出现了青铜小刀,4100年前左右的晋西南陶寺遗址中也出现了青铜圆环。这些还比较零星,不排除是贸易和战争导致的物件流转。 但进入4000年前以内,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陇西地区的齐家文化,大批量的出现青铜物件和冶炼遗址,何以确定青铜技术出现了。

青铜技术是当时的高新科技,自然也就是各个部落方国重点保护的核心技术。但就像英国人想保住第一次工业变革的成果不外传,但最终还是从缝隙中漏给了美国人一样,高科技的青铜技术,也会因为贸易、战争、收买、工匠叛逃等各种因素外泄。不过这个过程会比家羊、小麦的传播速度慢一拍,和家马的传播速度大体一致。 陇西地区的青铜技术向三个方向传播,向东南进入四川盆地,催生了古蜀人的三星堆青铜文化。向东北进入陕北、河套,催生了戎狄各部的朱开沟文化。向东自然就是进入关中与河洛,将夏人的二里头文化带进青铜时代。 二里头文化进入到3900年前~3800年前之间,也就是学界所说的二里头文化二期阶段,古崇国掌握了青铜技术。这一时期,青铜器物集中在洛阳盆地的偃师一带出土,而且这里还有大型的宫殿(虽然只是简陋的土台基上较大的茅草土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确实就是中土最豪华气派的建筑了)。

青铜器物主要是小型的礼器和兵器。礼器主要是饮酒用的铜爵,用于诸侯——也就是各部落方国均组的会盟大典上,只有尊贵的各国酋长、君主才可以使用。所以后世最终把君主的称号等级,与这个重量级的喝酒礼器联系起来了,地位越高,饮酒用的爵就越精美,最终催生了“爵位”一词的产生。兵器有铜镞(箭头)、铜戈、铜矛。金属材质的武器,面对其他部落方国的石器武器时,就如同1840年代,英国的坚船利炮和来福枪,面对大清国的火绳枪一样,占尽了优势。传说记载中(世本、墨子),古崇国的君主杼制作了铠甲和矛,这一说法与二里头文化中青铜矛的出现,恰好在时间上吻合。可见,传说虽然会因为年代久远而讹传,但或多或少能保存一些真实的内核,这就需要各种证据去对比还原了。 古崇国因为青铜技术而保持强盛,但终究会因为其他的方国掌握这一技术,而导致古崇国丧失科技上的优势。而在古崇国的北方,伊洛盆地以北的豫北、冀南地区,就存在着一个同样掌握了青铜技术的方国。这个方国不仅仅拥有青铜技术,还拥有了迎来一项更高科技的核心技术,从而在战争中比古崇国更占优势,最终取代古崇国成为中原的新霸主,这个方国,就是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