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并非自古便“重农抑商”,管仲主导了最早的“货币战争”

喜欢中国历史的朋友,一定对于“重农抑商”政策不陌生。正是因为这个政策让中国的“小农经济”高度繁荣,也是因为这个政策导致中国近代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小编在这里就过多评价“重农抑商”政策了,只能说这个政策有利有弊。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记载“重农抑商”政策,是在“商鞅变法”当中。在“商鞅变法”之前中国不仅没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甚至在先秦时期各国之间曾爆发过商业战争。而这场商战的筹划者就是历史上被誉为“华夏第一相”的管仲。

春秋时期,齐国经过“管仲变法”后日益壮大,齐桓公的雄心也日益壮大。齐桓公想兼并邻国的衡山国,但是衡山国盛产兵器,加上当地民风彪悍,极难对付,更不适合出兵讨伐。无计可施的齐桓公就找到了管仲,询问解决办法。

齐桓公

管仲先否定了齐桓公出兵讨伐的想法,然后派人到衡山国以评价大量收购兵器,随后再把兵器运到不同敌方,以高价售出。齐国周围的,燕、代、秦等国看到了其中的利益,便纷纷效随齐国。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衡山国国君当即决定,一方面提高的兵器价格,另一方面不惜举全国之力打造兵器。

随后在管仲又派出多名商人,跑到的赵国收购粮食。还是一样的套路,在赵国以平价购买,然后在齐国以高价售出。齐国周围的国家看到这个情形,纷纷跑到齐国出售粮食,衡山国也在其中。就在这两个措施下,衡山国农业基本荒废,并且基本没有存粮,衡山国国内经济如同泡沫般存在。反观齐国,不仅粮草充足,且武器优良。

管仲看着情况差不多了,就断绝了与衡山国的来往,随后出兵讨伐衡山国。此时的衡山国根本无法与齐国相对抗,无奈之下衡山国举国投降。这场商战以齐国完胜而结束,成为中国最早的“货币战争”,史称“衡山之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