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石的詫寂幽玄美學——日本水石鑑賞

Created by FY

添加【賜骨·手作】客服:cigu008

查看更多 文藝豪士必備裝備

石頭是有靈性的,吸取日月神明之氣,變幻出神奇的形態。東方的賞石文化源遠流長,它發軔於中國,卻在日本得到長足的發展,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日本水石文化體系,並影響著全世界的奇石圈。

水石(Suiseki),是日本對天然觀賞石的稱謂,將未經雕琢的自然石置於臺座,或鋪有白砂的水盤中加以品鑑觀賞。“一石一世界”,水石並不是單純的觀賞玩物,它的深層意趣在於透過石頭的具象形態、紋路,引發山川水景的聯想,從而跳脫出室內有限空間的拘束,縱觀自然風物之萬象,通感浩渺宇宙之博大,天人合一。單從外觀上來看,水石往往比較樸素,更在乎的是從中牽引出的聯想,和對人心的撫慰,它代表的正是日本獨有的詫寂幽玄美學的精髓。

追溯日本水石文化的發展歷史,大約始於南北朝時期,當時由中國與茶道等文化一同傳入,因此,從日本水石的表現形態來看,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中國唐宋時期的賞石理念,以及佛教禪宗理念的印記。在東山時代的文獻中,有將石頭作為觀賞物的盆山、盆石的記載。其中,最早的記述是,東山殿——足利義政(1435~1490)在盆上置砂布景,搭建山水石景的描寫,故而足利義政被奉為開創日本現今水石意趣的開山鼻祖。

水石一直都是極具風雅意趣之物的代表,且帶有深奧的禪宗理念,所以自古以來,日本歷代天皇和文人雅士,這些出身顯貴又熱衷於藝術的群體都是它的“頭號玩家”。而最有名的要數後醍醐天皇(1288~1339),“夢之浮橋”是他的摯愛之石,石底以朱漆題寫的石名,便是後醍醐天皇的親筆御賜,相傳天皇將夢之浮橋作為護身之物常伴左右,連在動盪的戰亂時期也不離身。這塊價值連城的水石,後流轉至秀吉家康,為尾張德川家所有,現存於日本德川美術館。

《夢之浮橋》

部分江戶時代德川家康等將軍大名的遺愛石也流傳至今,但其中最為珍貴的是茶道師、園林藝術家小堀遠州的初雁和重山。江戶末期,文人墨客人才輩出,湧現出大批懂石、愛石的藏石家,儒學家、歷史學家賴山陽就是相當有名的愛石家,他曾收藏的大和群山等多數名石都長久流傳於世。

《白龍洞》 賴山陽遺愛

實際上,水石作為山水石的固定簡稱通用是從明治後期到大正時期。當時大多數的玩家,是盆景與水石兼愛,因此盆景、水石被形象的比喻為車子兩邊的車輪。戰後的昭和36年(1961)在日本橋三越召開了首屆《日本水石名品展》,水石徹底從盆景中獨立出來,並形成了更完善的體系,得到大力推廣,受到來自亞洲,乃至世界的文藝豪士的青睞。

縱觀歷史,雖然水石文化中仍保留了中國唐宋文化的影子,但在近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日本通過對其進行重新的解讀,融入日本的審美喜好,令水石文化自成一派,連同同時代傳入的茶道、東山文化一併成為具有日本特色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長久的傳承下去。現階段,它與中國的賞石文化有著明顯的的區別,具體表現為,日本水石不只是注重外形,而且講究成色,且顏色喜好上更傾向於黑色,以“真黑”為佳,追求靜禪空寂幽的意境,但在中國的鑑賞習慣中,華麗的彩色石相對更為討喜。另外,陳列在桌面時,水石只能是單一擺放,而在中國可以將石頭與其他擺件組合。

水石的五大要素

想要更深刻的理解水石,以及參透它的美,還是要從水石的五大要素——形、質、色、石膚、年代來具體分析。

形(三面法則)

對於一塊水石而言,需要能夠從它的形狀本身,或者形狀構建出的氛圍,引發觀賞者關於自然景觀的聯想,這也就是對石形最基本的需求。另外,吉村銳冶提出的“三面法則”詳細解釋了水石石形的觀賞方法。三面即前後、左右、底部,所謂三面法則強調的是這三面在大小、形態、厚度等方面都達到協調平衡的狀態,下面這塊遠山石就完全滿足這一法則。

水石講究的是天然,所以要儘量避免人為的加工,但如果底部過度凹凸不平,為了擺放平穩,可以略加切削,《日本水石名鑑》的主編村田憲司曾提及的水石“可削不可補”便是此意。

不易變質破損是理想的水石石質,即要有一定的硬度、密度。雖然生長青苔,質地柔軟,吸水性強的石頭不適合作為水石,但是像寶石一樣堅硬也會破壞水石的雅緻,需要在堅硬中還能靜靜釋放出柔軟的力量,讓人在觀賞時能迴歸平靜。水石界自古以來就有“保水”一詞,就是在品質上乘的水石上灑水,以長久保持滋潤的色澤。但過硬的石頭就不能達到保水的效果。

重視自然感是水石的基本,所以一切違背自然規律的顏色都會拉低水石的品味。關於色調,江戶時期以來,以真黑色為最上品,其次是蒼黑、灰黑,帶有茶褐色的鞍馬石的顏色,這種深沉靜謐的顏色往往更具玩味。

石膚​

石膚是水石表面的紋理、凹凸,既可以天然形成,也可以通過養石、風化等方法產生,它們是自然鬼斧神工的烙印,也是水石觀賞的重要看點。巣立、蛇崩、掛絲都是常見的石膚用詞。

掛絲

也稱絲卷。形容在灰褐色的砂石表面,石英脈呈不規則的縱橫延伸狀。

巣立

石面上出現的小泡沫狀的孔。以八瀨的巣立真黑石最為著名。

蛇崩

石面上凹凸不平的起伏,令人聯想到蛇爬行留下的痕跡,故此得名。

這個叫法來自山水畫的技法——皴法。石面上呈現出山脈起伏的狀態,多見於古谷石系列的水石。

石面上纖細蕪雜的紋路。

​梨皮

形如梨皮上的無數小斑點。

龍眼

在母巖中注入石英或石灰質的條理。例如瀧石中的白色龍眼部分。

年代

除了上面提到的形、質、色、膚四點,由它們一起營造出的古色古香的風韻才是水石更耐人尋味的地方。剛探來的新石尚欠火候,還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養石過程,方能幻化出幽玄之美。這裡說的養石,就是將水石擺在養石架上,接受自然的日曬雨淋,石膚、石色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加深,出現變化,其實養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塊水石是否上乘。

水石的種類

日本水石以形態來分類,例如呈現山形的遠山石,形似山澗瀑布的瀧石等等。水石雖以山水風景石為主,但也有以鳥獸聖人或茅舍涼亭為靈感的姿石、茅舍石等。每種水石都帶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以及情趣,讓我們按類別對水石加以鑑賞。

遠山石Toyama-ishi

它是水石最基本的形態,“始於遠山,終於遠山”是水石圈廣為流傳的真理名言,可見遠山石無可替代的地位。

島形石 巖潟石

Shimagata-ishi,Iwagata-ishi

島形石展現的是海上浮現的一方孤島,或是平靜湖面倒影出的寂靜小島的形象。巖潟石是海角或湖面凸起的岩石,能令人聯想到驚濤拍岸的景象。

水溜石 Mizutamari-ishi

水溜石的特徵是在石頭表面自然帶有蓄水的凹陷處。水溜石特別講究凹陷處與整體石身的平衡。

瀧石(瀑布石)Taki-ishi

瀧石表現的是一條或數條瀑布從幽靜深谷飛流直下的形象。玩石家可以從中感受到身心接受洗滌後清淨超脫的喜悅。

土坡 Doha

土坡原指石頭平坦的部分,展現山麓、平原的開闊姿態。

段石 Dan-ishi

段石表現的是臺地這一地形,即由河川侵蝕或地殼運動在河岸產生的高度差累積。

姿石 Sugata-ishi

姿石比起完全的接近實物,更偏向於特徵化。且受到宗教影響,觀音菩薩等佛家神話形象在姿石中也較為常見。

茅舍石 Kuzuya-ishi

茅舍石注重的是歷史感,獨亭、茅屋散發古風雅緻。

紋樣石Monyo-ishi

紋樣石表面會出現花瓣、雲、蝶、文字等形象。以四季風物為基調,展現詩山水的浪漫情懷。

下面請讓我們一同賞析帶有詫寂幽玄美學的水石作品

本文部分內容 摘自網絡 愛好者撰文

感謝 原作者的資料基礎 向原創文章內容者 致敬

淘寶搜索店鋪賜骨手作

或複製下面淘口令打開手機淘寶

複製這條信息¥vziz0ufedBM¥後打開手淘[來自超級會員的分享]

【賜骨 ·新媒體】出品

盜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