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好壞是個僞命題,企業發展的關鍵在於專注

不久前,我們認識的一位公司CEO召集最高管理層開會,讓他們尋找新的戰略增長機會,因為目前公司收入停滯不前,現有的客戶群也在萎縮。在會上,該CEO讓高管們不要受限於過往歷史、現有市場、員工專業知識或公司資產,而要去發現新市場。他說:“我們必須找到拓展業務的一些新方式,我不在意新方式是否屬於業務延伸。我們得想出辦法,實現這一點。”

高管們通常認定,他們的困難僅僅是由於核心市場的萎縮而引起的,而且董事會經常也接受這樣的結論。這難免讓人奇怪,因為這一現象潛在的理念是:公司領導應該找出“最好”的行業,併為公司定位,去參與這些行業的競爭。這就像是說,那邊的草地肯定會更綠,但事實是這樣嗎?

並非如此。其他行業更勝一籌——這個由華爾街分析師、媒體專家傳播的觀點,也是管理人士的人性之所趨——不過是一種錯覺,得不到數據支持。當然,確實有一些行業相比其他更勝一籌,但它們之間的差別比你想象的要小得多,而且多數高價股票最終會迴歸平均值。況且,任何一個行業內的投資回報差別都比行業之間的差別大出幾倍。公司CEO和董事會不應該把時間——以及股東資本——浪費在試圖跳入“更好的”行業上。基本上,更大的機會總存在於:通過鎖定公司戰略,加強為客戶創造價值、與競爭對手形成差異化的能力,在你所處的行業內改善業績

我們分析了全球65個行業、6138家公司從2001年—2011年的股東回報之後,得出了以上結論。在排名前25%的公司中,它們的年均股東總回報(TSR)是17%甚至更多。在每個重要行業,至少有一家公司的TSR達到這一水平。雖然有的行業表現得稍好,有的行業表現得稍差,但所有行業中業績最好的公司都做得相當不錯,這些公司的CEO們也沒有試圖轉入其他行業。

然而,很難找到一位公司領導人從未萌發過這樣的念頭:自己公司身陷夕陽行業或市場末位,附近就潛藏著更好的機遇。這一理念也解釋了公司的一些重大失誤。這也是為什麼,本來還有發展潛力的產品線或服務線被當作搖錢樹挖掘一空,用來為其他業務提供資金,而不是被用以對自身進行重新投資。這也是為什麼,當公司下多個賭注、期望其中一個成為大贏家時,卻造成浪費並喪失了專注力。這也是為什麼,被譽為“轉型”的魯莽併購行動,卻通常會引起超支、業績不佳、大額銷賬,甚至導致CEO丟掉工作。

這種邏輯暗含陷阱,一個例子就是美泰公司(Mattel)於1999年收購Learning Company。

當時,美泰公司(芭比娃娃的製造商)的增長正在放緩,芭比娃娃的特許經營業務也正在丟掉市場份額;CEO吉兒·芭拉德(Jill Barad)認為公司可以通過轉向關注成長更為迅速的市場來獲得優勢,而答案就在生產互動遊戲和教育軟件的Learning Company上。但是,她卻盲目樂觀了(反映在35億美元的收購價格上,這相當於Learning Company年收入的4.5倍),Learning Company也有自己的一些問題,比如:自由現金流不多,品牌(如Reader Rabbit)日益老化,而且美泰公司沒有在互動學習市場上獲得成功的專業知識。結果,不僅沒有推動新的成功,Learning Company反而影響了美泰公司,衝抵了公司的利潤,並令其股東價值縮水了2/3。這筆收購交易剛剛過去一年多,芭拉德就辭職了,美泰公司以極低價格賣掉了Learning Company。

假設錯誤

美泰公司的麻煩表明,“那邊的草地更綠”這種思維的一個問題:假設管理人才和知識都是可替代的。股東們通常假設,擅長某一領域的公司在另一領域也能夠迅速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事實上,這些重要的能力得在幾十年的時間裡才能培養起來,可能需要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美元的人力、財力資本。一些已經進入新領域並佔據主導地位的公司,比如進入網絡音樂市場的蘋果公司、計算機服務領域的亞馬遜,都選擇了能夠發揮自己已有的獨特能力的行業。

第二個問題是:假設現今看似更勝一籌的行業會一直如此。由於突破性創新、有利的行政規定或者其他一些優勢,總會有一些行業處於增長週期中的“熱門”區域。然而,熱門行業往往會退燒。在我們研究過的1991-2001年排名前25%的公司中,有一半公司的名次在接下來的21世紀掉至最後25%。在每種經濟週期中都存在這種變動性,這表明為什麼在行業處於最高峰時選擇進入是相當危險的。時代華納(Time Warner)與美國在線(AOL)在2000-2001年災難性的合併交易就是一個讓人引以為戒的例子。在合併發生時,美國在線的5年期股東總回報是40%;但一年之後,當網絡公司泡沫破裂時,合併後公司的股價從90美元跌至33美元。

事實上根本沒有不好的行業一說,公司經營與CEO更有相關性。誠然,暫時性問題可能會降低收益,比如:產能過剩,或不連續變化,這意味著客戶可以更容易在其他地方獲得需求滿足。但是,擔心某個行業註定不好——其產品和服務已經落伍——往往是誇大其詞了。

歷史表明,行業內的動盪時期,正如高成長期一樣,很少能持續下去。長期來看,大多數行業和細分市場都有著高度持續的回報。

我們對股東總回報的10年期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如果你把研究中排名第1的行業和第65的行業(菸草和半導體)忽略不計,“最好”和“最壞”行業的回報中值相差不超過16%。而同行業內的差距要大得多:平均而言,每個行業最好公司的年度股東總回報比最差公司高出72%。因此,就在任何一個行業做一家好公司或者偉大的公司吧,不必尋求進入新業務——終有一天,你將會打開香檳慶祝勝利!

結論相當清楚:與進入新行業相比,如果你安心待在自己的行業中、全心提高業績,你獲得高回報的可能性大得多。這如同夜幕降臨時,堅信明天太陽依舊會升起一樣:你絕對可以堅信這一點。

對所在行業始終不渝、並因此獲得回報的一家公司是北極星(Polaris Industries)。就像其競爭對手一樣,這家越野車製造商在2001年-2007年間也經歷了一段不穩定的增長期。2008年,斯科特·瓦恩(Scott Wine)擔任公司CEO,他沒有像通常新CEO所做的那樣,把公司注意力轉入更為“容易”的市場,而是不惜一切代價去打贏核心業務。他把很多資源投入到研發中,並利用公司的兩大獨特能力——憑藉深入的客戶洞察力快速創新以及靈活生產。不久之後,北極星在多功能型汽車和發燒友級汽車市場上都成功推出了新車型,包括:軍用越野車和沙漠越野車。公司在越野車市場的份額從瓦恩上任時的近25%飛速上升至37%-39%,現在已經相當於其最大競爭對手的兩倍多。此外,在重型摩托車產品線上,北極星也取得了同樣的增長。該公司2012年有望實現破記錄的收入水平。

贏在本行業

如果試圖在現有行業中實現成功是最明智的行動,那麼你怎樣才能提高業績呢?

首先,重新思考你對增長的定義。大多數公司把增長分為兩類:自然增長(這通常意味著“與所在市場一起增長”)和非自然增長(“在關聯市場上的增長”)。這兩者可以相互抵消,正如北極星的故事所表明的,僅僅專注於市場份額增長也會帶來卓越的業績表現。

其次,把資源集中投入到對公司成功真正至關重要的核心能力上,把其他成本最小化。對於北極星來說,這意味著對研發和運營的大量投資。新產品的銷售份額持續上升,新的零售管理系統減少了缺貨現象,鞏固了與經銷商的關係。

最後,改變業務部門和團隊的關注重點。很多CEO都通過發佈數字目標來管理,比如:收入增長、利潤率及費用。如果公司重點關注市場份額這一更為獨立的變量,通常會有更好的業績。當郭士納於1993年加入岌岌可危的IBM後,他隨身攜帶著關於客戶滿意度和市場份額的兩份圖表,把它們交給公司所有的管理層看。於是,管理人員明白了:他們的任務就是要服務客戶、打敗競爭對手。至於行業多麼不好,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IBM必須讓自己處於相對有利的位置。郭士納打賭,行業並不是問題之所在。毫不奇怪的是,他確實賭對了。

伊萬·赫什(Evan Hirsh) 卡斯特利·蘭根(Kasturi Rangan)| 文

伊萬·赫什是位於美國克利夫蘭的博斯公司(Booz & Company)的合夥人,卡斯特利·蘭根是該公司的負責人。

鄧小莉 |譯 魯志娟 |校

《哈佛商業評論·雜談》

編輯|王婷tingwang@hbrchina.org

長按二維碼,訂閱屬於你的“卓越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