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大隐隐于朝”的人物?


大家好,我我是以史为鉴。

众所周知,隐居避世文化是道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后世有人把隐居,总结为: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三个档次。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山林中人迹罕至的地方,保持自己出尘避世的独立思想和人格,只是隐居的第一个阶段。

而能够在红尘熙熙攘攘的闹市中,保持自己的淡泊明志人格和思想,这才是隐居的第二阶段。

最高级的隐居,则是在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朝堂政治之中依然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初心。

而能达到大隐隐于朝这个境界的人,以史为鉴给大家推荐两位。

第一位、道家祖师-老聃

老子是道家的祖师,也是大隐隐于朝这个境界的第一人。

东晋王康琚《反招隐诗》里面开头就说:“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就直接把著名的不食周栗,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评价为为小隐。

而把投身周朝朝堂,在周代国家图书馆当馆长的老子评价为大隐。

第二位、避世金马东方朔

东方朔作为相声届的祖师爷,留下了许多典故和段子。避世金马就是其中一个。

有一次,东方朔要去上朝,听见旁边的太监指着自己说,这就是那个著名的狂人。

东方朔于是走过去对太监说:像我这样的人,就是传说中隐居在朝堂中的人。

有一次东方朔喝酒喝醉了,于是趴在地上大声唱歌,歌词是“隐居在世俗中,避世在金马门。宫殿里可以隐居起来,保全自身,何必隐居在深山之中,茅舍里面。”

所谓金马门,就是官衙的大门,因为大门旁边有铜马,所以叫做“金马门”。

这就是东方朔避世金马的故事。

我是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被误解的历史人物,我来为您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