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看,阶层固化到一定程度,是否一定会引发革命?

橙子橙子Vincent


人们头脑里一般观念大概是如此,社会学原理也有这样的说法,当一个社会固化到一定程度,人们无论怎样在固有的社会制度下努力,都无法实现向上流动,通常会引发社会的冲突。

但这一套道理在人类历史上似乎并非是普遍适用的。最典型的反例是印度的种姓制度,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固定的种姓,实际上也就是固定的社会身份,这套制度实行了数以千年计,印度社会并没有引发非常剧烈的社会冲突。就我所知,印度社会的动荡往往来自于外部的入侵。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西周东周的封建制度,当时分封了很多诸侯国,诸侯再分封子弟为卿大夫,并建立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来维持这套固化的社会阶级区分,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套固定的等级制度,也并没有因此爆发大规模的社会冲突。

当然,这里说的所谓社会固化,并非那么绝对的,在人类历史上并没有绝对的阶级固化,总是有社会流动的,社会固化通常也具有相对性。以上印度、中国的等级制度,同样也不是没有社会流动的,但相比而言更加稳定。


考贰拉


阶级固化代表了低阶层的人没有渠道上升到高阶层,从而享受更多的权力,必然会发生革命,革命就是一场社会权力的洗牌,社会利益的再分配,形式就是王朝的更替,中国古代朝代更替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出现阶层固化的时候,必然会导致社会财富的悬殊,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矛盾计划,低阶层的人不满高阶层的利益分配,甚至剥削压迫,随着阶层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发革命,从而打开阶层上升的通道,实现权力的更替以及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更替,就是由此产生的,这可以说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

阶层固化阻绝了人们对权力以及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必然会造成社会矛盾激化,改革一般只能缓矛盾,很难消除矛盾,而革命是解决阶级固化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我个人认为阶层固化到一定程度并不一定会引发革命,对于传统的封建王朝,土地兼并到一定程度,让大部分的底层老百姓活不下去才会必定引发革命。中国早期是没有科举制度的,太平的时候,很多人是没有机会晋升的。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阶层可能是永远固定。但是西周和东周加起来至少有800年的历史,并没有天天发生革命。

因为的大部分的老百姓来讲,能够活得好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说阶级固化,很多人根本不会在乎。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一个社会的底层老百姓至少占据了99%以上。即使现在,如同美国这样发达国家,阶层固化也是非常严重的。很多有钱人或者政治家族的后人,基本上很容易继承长辈的财富和影响。比如有名的布什家族,肯尼迪家族。

下图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其中一个点越靠右代表这个国家贫富差距越大,一个点越靠上代表这个国家“代际流动性”越差。可以看到美国在发达国家中基本上阶级固化最为严重,因为美国阶层其实流通性其实并不高。比如,美国大学是非常昂贵的,而且是推荐入学制。但是由于美国福利制度相对较好,即使社会底层的生活也强于很多国家,底层也不会存在活不下去的问题。


历史是什么


阶层的产生,来自于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差异,在刚开始时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人的差异所导致。正所谓十指有长短,人有贤愚强弱,甚至强弱有好有坏,不分善恶。正如大自然中害虫益虫都是有强有弱一样。但是人与动物的差别在于,人不仅有生存的需求,物质的需求,也有情感和精神的需求。人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支持人类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主要因素就来自于人对人性中美好一面的追求。

人类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虽然十指有长短,但是你会不要你任何一个手指吗?人不是神,再伟大的人相对于整个人类社会都是渺小的。不可能独自一人创造整个人类文明,也不可能一个阶层就创造整个人类文明。脱离了整个社会,个人或阶层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如果把个人扔到一个和地球一模一样的星球,个人的一切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把一个阶层扔到一个和地球一模一样的星球,阶层也就失去了意义。会从原始社会开始,并产生新的阶层。

人类社会的资源在目前来说是有限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贤者,强者都能平均获得资源。因为各种原因,有些比较优秀的或者有潜力的只获得了一般的资源。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所谓的上层阶层并非是不可取代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般的,和普通阶层的差别只在于经过各种原因掌握了资源。这种对资源的拥有可以是通过个人奋斗,可以是继承,也可以是纯粹因为运气好。消灭了所有上层阶层,自然会有新的上层阶层产生。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皆可以为尧舜。刘邦,朱元璋,还有许许多多打破旧格局,实行资源再分配,成为新阶层的都是依靠普通阶层的力量。

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才是许多因素造就,并不能定制,可以说是随机产生。古时候的太子拥有的资源不可谓不多,但成为明君的少之又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温室里的花朵往往不如大自然中的花朵生命力强大芬芳。由于拥有资源的是少数,所以从概率上来说普通阶层产生的人才更多,质量也更好。就算你能培养出满室鲜花,又如何和大自然中无数的花草相比?

二是人拥有巨大潜力,通过各种磨炼,锻炼,以及学习,可以释放和发挥巨大潜力,成为人才。知识并不是成为人才或判定人才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是重要标准,因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对于人才来说,天赋,意志和见识更为重要。而这些无形的东西很难继承,几乎所有的二代三代都不如艰苦创业的一代。

能力无法继承,但是资源可以。当掌握资源的大多都不是人才,或者普通阶层对生活普遍感到不满,就会导致普通阶层对资源的重新洗牌再分配。当社会资源不多时,上层阶层只会是少数,就算全部都是人才,也无法抵挡普通阶层更庞大,并且源源不断的人才冲击。

阶层产生后,慢慢形成了特权,剥削,压迫和不平等等特性。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些特性在慢慢消失或者被消灭。现在普通阶层对生活和生存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物质需求,还包括了政治需求,和各方面的平等等生活需求。

希望阶层固化或者说幻想阶层固化的,大多都只是自私自大者或希望享受各种不平等待遇的资源拥有者。这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背道而驰。固化阶层的最好方法,或者说唯一方法就是消灭阶层,或者说使所有人处于同一阶层。一起努力不断增加和扩大人类资源,使更多的人对资源的需求得到满足。人类除了拥有资源,使用资源的差别外再无别的差别或不平等。


龙人史事


这种想法的问题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阶层固化一定会引发革命吗?答案是否定的,你太低估了人的忍耐性和适应性。《肖申克的救赎》里有句话这么说,人在监狱里待久了就习惯监狱了。那些清朝灭亡后抗拒剪辫子的人就是这种情况。

阶层固化不会引发革命,这不仅在中国,在西方也一样。中国周代是第一个等级制社会,这种等级制是通过分封世袭运行的。就是说出身就决定了一切,或者说决定了你的总体人生。这样的社会存在了八百年,尤其前四百年。后四百年出现了可以通过能力适当获得封赏的门客制度。但阶层总体还是固化的。虽然这点流动性确实带来了大量想要改变命运的人四处献策,成就了百家争鸣,但并没有撼动阶层固化。直到秦制出现,封赏主要依靠功劳了,尤其底层人也可以通过战功获得封赏。这个时候阶层有了很大的流动性,秦人又通过秦法保证公平性。所以也就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被杀就是这个原因。到了秦末,按理说秦制解放了底层人,人们通过奋斗有机会改变命运了,土地原本都是世袭和分封所得,而秦制可以买卖了,就连占有财富都可以流动了。为什么会说秦末第一次出现农民起义呢?匪夷所思吧。

其实秦末所谓农民起义是楚人的复国主义和旧贵族的复辟。这次革命刚好是反的,是阶层流动使得旧贵族不满。是楚人这个有着家国情怀的群体不满。隋朝灭亡也一样,历代把隋炀帝说得多么不堪。其实恰恰相反,隋炀帝也是被旧贵族灭亡的。因为科举制度动了关陇贵族的整体利益,科举制度在那个时代就是打通上升通道,是反阶层固化的。结果与秦朝一样,两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覆灭,还被泼污水最多。

秦制放出了一个魔鬼,就是阶层的流动性。因为可以流动了,所以人们拼命争夺,社会也变得非常可怕。但阶层流动性真的不好吗?绝不是,是因为后世只学了流动性,没有学秦法规则。没有规则,可以不择手段,当然就很可怕。更严重的是这种流动性并不能实现健康循环。每到王朝末期,就形成了庞大的贵族阶层占据了多数土地。贵族与平民的配比并不像周代奴隶制那样是稳定的、合理的。很可能需要养活的群体过大,而且贵族的吸金量是逐渐增大的,它与分封制的稳定不同。分封制奴隶主需要考虑自己封地的平民、奴隶的生存配比。而帝制社会各种贵族都是拼命搜刮,这自然就会突破忍耐极限。就算勉强还能生存,但生活突然变得不好了,这种变化就是不满和愤怒的源泉。

所以竞争固然好,但必须用法制保证多数人认可这种竞争是公平的。必须有法律约束那些不择手段的人不能容易获利。阶层流动固然好,但需要制度措施能保证可以持续循环下去。变成寡头经济,循环不下去了,流动不起来了,榨取过度了,就危险了。


國病


从历史角度看,阶层固化到一定程度,只要在政策上能够保障广大穷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不一定会引发革命;但是,如果出现普遍性官场生态堕落、立法执法司法腐败、正义得不到伸长,社会财富分配机制异常使贫富严重不均,广大穷人不能安居乐业,教育医疗养老居住四大基本民生保障不能有效覆盖全体人民尤其是穷人,那么,发生革命运动或革命酝酿是历史的必然。纵观古今中外的人民革命,无不如此。时至今日,单纯的农民起义已绝少成功率,但不排除国内政治争斗势力以及国外政治或武装势力借助广大受贫困长期折磨的固化阶层人民的拥护支持,从而出现声势浩大的政治或战争动乱,这会成为今后革命运动的主要形式。


Qinser


看问题应当辨证地看。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进步,历史也是如此,不过历史是逻旋式向上发展的,它不是直线的。

从人类有历史以来,人类和动物起始阶段都是有一定的相通性,它们一开始以母系为单位发展的,后来遂着种群的扩大,就向父系发展,我们看猴群,猴群有猴王,狼群有狼王,这种以种群划分地盘的行为是社会的初步组织,有了组织就有了阶层,一个种群的稳定,组织系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父系种群建立起来了,社会就会有分工,这个分工就是阶层的初步形式。

在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上先哲们认为是劳动和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这时的人类向高级动物快速转化,如人学会了择巢而居,燧石钻火,开始分男女,有廉耻,分工开始细化,于是有了国王,国王之下有了管理系统,随着领地的扩张,为了争夺生存资源就发生了战争,战争产生很多俘虏,为了统治这些俘虏把他们当作会说话的工具,于是奴隶出现了,奴隶制也就建立起来了,社会阶级也遂之建立起来了。在落后的生产力下,社会发展缓慢,社会也就相对稳定,这就是有人说的漫长的奴隶制社会,如我国的西周之前稳定的社会原因。

社会一旦形成,它会循着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阶层固定之后会向上持续发展积蓄财富和力量,但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顶端,由上而下的压力也会增加,上层的势力会大到下层无法接受的程度,社会就会崩溃,社会重新洗牌,财富重新分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革命,当年毛主席与黄炎培时论社会周期率问题就谈到了这个问题。历史进程中一种势力初时积蓄力量试图向前发展,必定冲击旧有的社会秩序,两者必定发生博弈,由于新生力量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因此它的动力会很大,在博弈中冲破旧的秩序与框架,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一旦确立,它会以摧枯拉朽式的革命行动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新政权在初始阶段会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组织,组织机构建立起来后,逐渐形成固化,一个新的特权阶层开始出现,渐渐走向自已的反面,阶层重新固化,反而成为阻碍社会的力量,这样代表另一个更新的生产关系的力量出现,新的一个循环开始了。依照这个定律社会就循着这个规律反复重复,直到代表更先进的社会制度出现。

因此社会势力的发展一开始力量很小,但有强大的核心动力,遂着力量的增加它会冲击底层基础,当它由质变转变为量变时,旧有的势力如很强大,它会反扑,将新生力量扼杀在摇蓝中,如果新生力量足够强大两者必产生博弈而旧势力必定灭亡,这是历史规律。一旦新生势力突破瓶颈会以雷霆万钧之力,以摧枯拉朽式的突破各种阻碍似涛涛洪水发蛮荒之力摧毁一切阻碍其前进的力量。另一种情况则是当新生力量发展受挫后,旧势力会复辟卷土重来,但由于旧势力基础己经动摇,社会也不会回归以前而是在重新洗牌后的新起点,再向前发展。

社会有了以上这个发展规律我们从中得知,社会阶层固化是一种相对现象,不是绝对现象,它是在时时变化的,前提是有没有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出现,和它的质与量变化有多大,决定了阶层固化时间的长短和动荡期。


狼烟一九三一


起义的爆发由来已久,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而直到清朝末年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无不告诉世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起义的爆发也是多原因而造成的,不过归根结底还是阶层对立矛盾的积聚的爆发,或者看成是阶层固话而导致也无不正确。

还记得陈胜的那句起义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伐无道,诛暴秦”,从此可以看出这是对命运不公的叫嚣和挑战,是有打破牢笼桎梏的底层向统治阶层的直接呐喊。明末李自成起义的口号是“等贵贱,均田免粮”;太平天国的起义口号是“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历史上的口号不少都是大同小异的,先不管这些人的初衷是什么,但是他们革命的口号永远是符合当时社会背景,能够令得众人所高度认同的,由此革命就有了意义。

从历史学来看,国家是先创建,再发展,再达到高峰,接着是衰弱,直至最后的灭亡,这是一种循环,就好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有着独有的过程,不过在正常的进行中,当朝代进入衰退期的时候,可以说阶层是已经被固话的了,也就是说阶层之间出现了壁垒,而人的出生将大至决定此人以后的路途,正常来看是很难打破阶层,想要从下层进入到上层将不会是一个容易的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科举制度的出现,如此给了寒门子弟一条通往康庄大道的“艰辛的坦途”,这是挑战世家大族的政治举措,所以隋文帝会被誉为是雄才伟略之君王,不过寒门子弟的出生和贵族子弟比起来,天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之上,甚至于寒门子弟的终点也无法企及世家子弟的起点,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古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即士农工商,官僚士族高高在上,农民百姓臣服于下,当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失去家园,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耕地,当他们饥肠辘辘,身体得不到食物的保障,尊严上得不到法治的维护,公平正义离他们而去的时候,往往是阶层固话到矛盾即将爆发的时候,那个时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和起义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朝代的气运也将会在一次次的有识之士的前仆后继之下迎来新的出生的朝阳。


历史风云天下




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封建王朝为什么都逃不过被推翻灭亡的宿命?

那是因为无论革命之初有多么崇高的理想,一旦得了天下,获得治天下的机会时,当权者便恢复了帝王本质,忘记了革命初衷。而跟着打天下的人也醉心于掌权的好处,没有谁会在乎革命初心了。



在治国理政方面,一般都照搬成法,为适应新朝略加修改,本质上还是跟前朝一样的体制。随着开创之君的离世,后代继任者便逐渐丧失了执政的清醒。又由于君权神授,继任者的选择面非常狭窄,在位者为防止权力削弱,也不肯认真培养、历练继任人,会导致继任者政治经验不足,能力低下,贪图享乐,以至于懒政、怠政甚至政治荒淫。

最后就上行下效,层层腐败,民不聊生,便会揭竿而起。

所以无论什么社会制度,一旦流于祖宗成法不可废而固化、僵死,在时空的渐变下,不可能如开创者理想的那样,用自己成功的制度就可以奠定万世基业,江山永固。因为时空在变化,政权却止步,犹如一潭死水,必然腐化成为臭水而百虫横生,导致腐化到极致而诞生新的思潮将它推翻获得大治、新生,也就是所谓的革命。

诚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适应天道自然,处于不断的与时俱进的变化之中,才能够保持新鲜活力,处于不断进化成长,才能够永葆青春,长盛不衰。

所以,要想政权获得持续发展,永不凋谢,就得永远在改革的路上,不能让制度固化变易,而是让制度适应变化,代代传承,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这便是天道自然的本质,也是天道不灭的精义。


谢金澎


几位答题者的文章,尽管表达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就是两种答案:一种观点认为阶层因化不会引发革命,另一种认为会引发革命。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一一

想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革命“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对“革命”的释义是:革命是指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革命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但二十世界末,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输出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常以支持某个国家的反对派利用网络发动“颜色革命“,且屡试不爽。所以,当我们讨论这个话题时,对“革命”的含义与外延就须重新介定。当代世界,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极度贫穷的国家己经很少了,所以暴发阶级性暴力性的革命的可能性大为减少,而受美国和西方列强的盅惑,在一些专制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为什么说发生暴力革命的机率正在减少?原因是世界上专政性国家,看似贪穷落后,但这些国家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本国的经济坐着顺风车,随看全球经济发展而进步。这些国家的百姓尚有生存下去的必要的生活资料,并未走到穷极潦倒之境地,所以不愿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举起革命义旗。这些国家最有可能发生的是颜色革命。而在那些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于经济繁荣,国家的福利保障制度比较成熟,全民覆盖率高,即便阶层固化,那些低层民众仍能享受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福利,所以不会冒生命危险参加暴力革命。如美英德法等西方列强,就是如此。其实这一点,早在恩格斯晚年就己敏锐地感受到了,他曾预想到英国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中,将不会爆发无产价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并据此完成了从暴力革命转向和平过渡的重大理论突破,形成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进程和策略的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