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廷为啥喜欢流放男女囚犯到边关?原来比死刑还残忍

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需要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偏远荒芜的地方,以对案犯进行惩治。作为一种刑罚,流放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放这种刑罚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到清末一共沿用了几千年。为什么古代统治者会那么喜欢流放这项刑罚呢?流放过程还得派专门官兵看着,路途遥远且劳民伤财,直接判死刑难道不是更方便吗?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多数人一生都在一片故土上繁衍生息,死后也希望叶落归根。而如果被流放的话,就会过上背井离乡的飘摇人生,对人身体和心灵都是严重的打击。所以,在古代流放可能比死还要对人伤害大。

在古代,统治者最喜欢采取的一项刑罚就是流放。因为不仅可以惩治犯人,让他饱受折磨,还能够彰显自己的仁德。表面上,统治者是饶犯人一命,实际上却会煞费苦心的想着折磨他们。流放之路上犯人往往会被戴上重型的镣铐,还会遭受到鞭打等皮肉之苦。而且流放之地通常都是位于边塞的荒芜之地,一般人都会受不了。

在古代,会有很多犯人大批的被流放,一路上经受艰难险阻,等到到达目的地时死伤已经大半。受尽苦楚最终还是撒手人寰,这种情况确实是比直接死还要惨。而侥幸活下来的人呢?一切才仅仅是一个开始,苦日子还在后面呢!

很多人被流放到了边疆的军队,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发配充军。这种情况下,犯人到达营地会被安排各种苦活。不仅要开垦荒地为军队服务,还要在有战争的时候冲到最前面。反正犯人都被视作最轻贱的人,没有赶上那种大赦天下的话就算没够侥幸活命也得老死边陲。

不管在哪个朝代,镇守边关的力量都是不够的。统治者需要向边关不断地输送人员以增加守护边境的力量。一般情况就算政策再好,老百姓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去支援边境。这种情况,统治者想到的依旧是犯人。反正他们已经犯罪,特别的有的已经犯了死罪。那么给他一条活路他不会不走,就流放他们去好了。

汉武帝时期为了抵御匈奴就曾派大量的囚犯去河西走廊支援边境。有了犯人的加入,军队的后勤就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而且用这些犯人只要保证他们活命就行了,都不需要支出钱财给他们。可以说既达到了目的又节约了成本,犯人由此重见天日更是双赢。

所以说流放真的是一项不错的刑罚,把为害社会的力量转变成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力量。不像是死刑,杀死了就完事,一切并没有发生改变。

被流放的男人们一般都是做了苦力,那么被流放的女犯人呢?她们又将何去何从?女犯人的体质一般肯定没有男犯人好,所以在流放之路上有很多都提前被艰苦环境虐死了。留下的到达边疆后,一般情况会从事洗衣做饭这些活计。但是也不都是会这么幸运的生活下去。由于女性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有的女犯人会被指定成军妓,供军队消遣,过上生不如死的生活。

戍边部队常年被安排在荒无人烟的边境上,整日也没有什么可消遣可娱乐的项目。等到军妓来临之时,肯定是会疯狂的迷乱起来,对她们百般凌辱。这项举措一定程度会稳定边疆将士的军心,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中原的温暖,但是对女犯人真的太残忍了。相信有许多不堪凌辱的人都会选择自杀,那么这一路的艰辛也白费了。

流放的人员里还会有老人和小孩,统治者是不会管这些的。老人和孩子在流放之路上一定死伤更严重。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流放就等于死刑,只是没有专门去砍那一刀而已。所以在古代,流放被被称为是仅次于死刑的一项刑罚。它的残忍并不比死刑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封建社会如此可怕,我们要珍惜现在以人为本的法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