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战功赫赫,但最后善得终老的名将?

用户64079275


狡兔死,走狗烹。

似乎是每个封建帝王亘古不变的规律。

但逃过这个怪圈的“走狗”还是很多的,明离子给大家说几个。

东汉耿弇

刘秀是一位好皇帝,不仅是其重开汉室江山的原因,更是在其成功称帝后,善待功臣的举动,是很多开国皇帝做不到的。

被刘秀善待的功臣很多,为何单单说这个耿弇?

这是因为耿弇实在能称得上“功高震主”,他曾经率领军队夺取山东,攻灭张步,征伐隗嚣,可以说,东汉的一半以上的地盘都是这位耿弇打下来的。

可以说,耿弇就是东汉的韩信。

耿弇也应该这么想的,所以在东汉开国后,战战兢兢,主动地把兵权全部交给皇帝。

但刘秀的一句话让他踏实下来,刘秀对耿弇说:“朕终不使耿弇为淮阴也。”

这是一个承诺,虽然皇帝的承诺基本上可以当屁,但事实证明,刘秀的这句话真的算数。

终东汉一朝,耿弇家世代富贵,后世有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驸马三人,其他官员不计其数,与东汉王朝共兴衰。

唐朝李靖

李靖,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得力干将。

在开国战争时,李靖所向披靡,为大唐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

李世民为了夺取天下,曾臣服于突厥,也正是李靖率军队一战灭掉突厥,为君主洗刷耻辱。

李世民做不到的,李靖都能做到。

但身后的流言蜚语随着军功接踵而来。

御史萧禹等人在其突厥取得大胜时,就弹劾他纵容抢掠。

而唐太宗竟然不分青红皂白,便对李靖一顿呵斥。

打了胜仗还被骂,换了其他人早就不能忍了,虽然说这是君主的敲打。

但李靖忍了下来,战场上他雷厉风行,但回到生活中,他谦虚谨慎。

回到朝中,侯军集等人诬陷他,他也只是忍气吞声,公共场合发生冲突,他便退让。

索性交出兵权,在家里闭门谢客。

忍得结果是,李靖得大部分政敌都没能逃过被李世民收拾的下场,唯独他立下赫赫战功后善终在家。

明朝汤和

比起前面那两位,这位能善终,那绝对是一个智力和体力都不能缺的活计。

因为比起刘秀李世民,朱元璋麾下的开国功臣,能善终的真实凤毛麟角。

作为朱元璋的发小,曾经和朱元璋一起放牛,也是他的一纸书信,让朱元璋放弃了当和尚当到死的念头,造反成了皇帝。

但,汤和这个人,眼光和气量不是一般人可以比,在起义初期,就毕恭毕敬的跟随朱元璋。

在建国后,更是识时务的很少去争权夺利,他第一个交出兵权,后又被朱元璋启用,戍守大明海疆。

在此期间,汤和指挥部队阻止了倭寇侵犯,立下了很多功劳。

但功劳的赏赐,汤和依旧什么都不留,将其分给了故交,年龄大了,更是归养故里。

朱元璋最终放下了猜忌,汤和的谦虚谨慎,也让他成了明朝开国功臣里为数不多的善终之人。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可以说是个传统了,几乎历朝历代都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但是,即便是再残忍的帝王执政,也总会有人凭借大智慧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明哲保身。国史君(国史通论)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帮助秦王赢政吞并六国的大将军王翦。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延续千年不败的豪门大族——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就是王翦。当年,王翦和王贲父子曾经帮助嬴政消灭了六国中的五个国家。尤其是在消灭楚国之战时,老将王翦直接带走了秦国60万军队,这几乎是秦国所有的兵力。王翦非常清楚,这次出征,不论胜败,他都死定了——如果败了,秦国就有被灭国的风险,更别说自己的生死了;如果胜了,他功高盖主,且面临兔死狗烹的窘境。况且,他出征期间必然会有很多小人给秦王进谗言,多疑的秦王本来就对给他全国精兵这件事心惊胆战,所以王翦回国之日,就是他的死期。

秦王灭掉赵、魏、韩三国,并且驱逐了燕王之后,就开始着手灭楚了。将军李信信誓旦旦地说只要二十万军马,灭楚易如反掌,秦王命李信和蒙恬共同率领二十万人南下,结果却大败而回。嬴政不得已,再次向老将王翦求救,并答应给他六十万大军。

军队整装待发,嬴政亲自前往灞河之滨给王翦送行,王翦却在这庄严而神圣的时刻提出了一个无厘头的要求——我要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秦王嬴政哈哈大笑:“去你的吧!打了胜仗回来,你什么都会有的!操这心干嘛!”王翦却说:“我带兵出征,立了功估计也难封个侯,还不如趁着受宠之际,多要点实在的东西,将来养老用呢!”嬴政觉得这老家伙变幽默了。

可人家是认真的——王翦刚出了函谷关,就连续五次派人到秦王宫中,提醒嬴政前往别忘了给自己的承诺。这事办的就连王翦的亲信都有点看不下去了,觉得这老头太小心眼了,没有一点大将风范。王翦却说:“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最终,自侮的王翦不仅保了命,还发了财。


国史通论


诚邀。在我国有句话: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自古伴君如伴虎,有能力的大臣善始没善终的比比皆是,但是也有善始善终的。

在我国封建时代,文臣武将如果能够有幸成为国之功臣,可以说是光耀门楣,是件大喜事。一旦如此,名留青史自不必说,升官进爵也不在话下,封侯拜相也是常见之事。不过,历朝历代的政治风云是变化莫测的,今朝朝堂风光无限,明日不知身在何处的大有人在。其中,作为国之功臣的栋梁之才,更是稍有不慎就性命不保。一个大臣想要善始善终就要识时务,能屈能伸,而且还要低调做人做事。


王翦:自污求全

秦朝是我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秦朝源于秦国,秦国能统一六国离不开名将王翦,王贲父子,父子两人均有灭国之功,王翦功高盖主,为了求得保全,他多次购买良田,求取财物,正因为他这种自污的行为,使得秦始皇对他倍加隐忍,也对他后来善始善终埋下伏笔。

李绩:善识时务


李绩是唐初名将,他自投奔唐朝以来,立下了不少赫赫战功。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立下功劳,却不被猜忌,能善始善终,在于把握时机,识时务,他为人处事沉稳,在太宗和高宗朝备受器重,除了能力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识时务,能揣摩帝王的心思。

郭子仪:功高盖世主不疑

在我国,郭子仪堪称是奇人。他一生历仕几代帝王,功高盖主但是却没有被猜忌,他忠于唐王朝,在唐王朝平定安史叛军中立下汗马功劳,在后面对付藩镇割据和外来入侵也有重要贡献,他曾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被封为汾阳王。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

汤和:低调做人,低调做人

汤和在明朝开国功臣里并不是拔尖的,但是却是明朝洪武年间少数善始善终的功臣之一。汤和自跟随朱元璋起事起,屡立功勋,在明朝一统天下的过程里,也立过赫赫战功,洪武五年封中山侯,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即使这样,汤和依旧低调做人,低调做事。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公开采取措施。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寻找机会对朱元璋说道自己想告老还乡,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解除了汤和的兵权,开始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汤和的行为也为自己善始善终做好了铺垫。


源稚生


想了半天,还真没有几个!

第一个要算赵云。

赵云名气够大,战功也算显赫,据说征战一生,一点伤疤没有,最后无疾而终。两个儿子,一个传承血脉,一个追随姜维战死沙场,也算是虎父无犬子了。

第二个要算张辽。

张辽是关羽的老乡,两人关系很好。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从此忠心耿耿,追随曹操东征西讨,战功累累。与关羽同解白马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在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又讨平辽东柳毅、淮南梅成、陈兰等。 濡须之战后,曹操任命张辽、李典、乐进等守合肥。张辽多次击退孙吴进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800将士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吴军披靡溃败。后以七千之众大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张辽为历代推崇,并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三国志记载:

平旦,辽被甲持朝,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曹魏对张辽一再加官进爵。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即位魏王,改迁张辽为前将军,分封其兄张汛及一子列侯。

文帝即王位,转前将军。分封兄汛及一子列侯。孙权复叛,遣辽还屯台肥,进辽爵都乡侯。给辽母舆车,及兵马送辽家诣屯,敕辽母至,导从出迎。所督诸军将吏皆罗拜道侧,观者荣之。文帝践阼,封晋阳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十六百户。黄初二年,辽朝洛阳宫,文帝引辽会建始殿,亲问破吴意状。帝叹息顾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为起第舍,又特为辽母作殿,以辽所从破吴军应募步卒,皆为虎贲。

不久孙权再叛变,张辽又去镇守合肥,并进爵都乡侯。

曹丕赐舆车予其母以示荣宠,并派兵马送其家人到他驻军的地方,又预先在当地告示张辽家人将要到临,命令所有守军出迎,众军士将吏都列队出候拜迎张辽家人,看见此景的人均认为这是十分荣耀的事。

同年,曹丕称帝,再封张辽为晋阳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千六百户。

黄初二年(221年),张辽到洛阳皇宫朝拜,曹丕亲自询问张辽昔日破吴时的情形。张辽述说过后,曹丕向左右叹息道:“简直是古代的召虎啊。(召虎即召公是与方叔、尹吉甫、秦仲等齐名的东周大将。他因平淮夷所以被曹丕借作比喻。)”于是为张辽建造屋舍,替其母兴建殿室,当年跟从张辽突破吴军阵营、临时应募的一众步卒,都被封虎贲。

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再次向曹魏称臣。张辽奉命还屯雍丘,却在此得病。曹丕遣侍中刘晔带著太医审视其疾,并令虎贲卫士们往来传达张辽病况,为张辽问病的使者经常在路上互相遇见。

张辽之疾久未痊愈,曹丕命人把他接到自己的行营,自己则车驾亲临,握着他的手,赐给他御衣,太官每天来送御膳。

张辽最后在江都逝世,一代名将就此陨落。曹丕为之流涕,谥曰刚侯。其子张虎嗣任其爵。

黄初六年(225年),曹丕追念张辽、李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一役中,张辽、李典仅以步卒八百人,破贼十万之众,自古用兵,未见如此。他们使贼众至今仍气为之所夺,真可谓国之爪牙。现分封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正始四年(243年),张辽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

历任官职:郡吏,骑都尉,鲁相,中郎将,关内侯,裨将军,行中坚将军,荡寇将军,征东将军,前将军,内朝官,亚于车骑、骠骑大将军。

张辽也算是得了善终了。



上将嗳福斯


功高震主,又能善终的名将,名臣还是有的。但是,伴君如伴虎,能获得善终同样是要付出代价,甚至要放弃本可以得到的东西,包括个人声誉,权力和和平的繁华,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善终的功臣有几种不同的方式来消除君王的疑虑。

自污始祖。

(王翦)

王翦的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劳,赫赫有名,不必啰嗦了。关键是李信战败后,当他带领六十万大军讨伐楚国时,赢政不是没有怀疑过,以王翦的名望和才能,要是带着六十万大军自立,可不是开玩笑的。王翦为了安秦王的心,于是诸多要求,都是田园之类的私利,这样秦王以为王翦野心不大,自然放心了很多。

作为“功人”的萧何,也是如此,刘邦带领主力在外作战,萧何镇守关中,负责源源不断提供兵马钱粮。要是萧何关闭关中自立,刘邦没有后路,那就玩完了。于是,萧何除了把族中子弟送到军中效命,还侵占别人的田地来自污,就是要消除刘邦的疑心。

这两位都是“自污而自保”的代表。

隐居避世。

除了“自污”的手段,还有一种是比较洒脱的做法。比如,同样是“汉初三杰”的张良,在刘邦夺得天下后,就主动回到封底隐居修道。

(尉迟恭)

另外,还有一位比较出名的就是唐太宗的爱将,尉迟恭。唐太宗本身就是个不杀功臣之君,但有时候也要功臣配合的。尉迟恭就因为功劳大,不给宗室面子。后被唐太宗提点,幡然醒悟,到了晚年闭门修道,迷信仙丹,也是善终。

明朝的汤和也是如此,汤和是第一个把兵权交出,并解甲归田的将领,正是这种“淡然”的态度,能在朱元璋时代善终,也算是十分可贵了。

大隐于朝。

还有一种功臣,不但功劳大,也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彻底离开朝堂,只好战战兢兢,多说话,规规矩矩甚至忍辱负重,以求自保。

比如,汉朝开国元老,诛灭吕氏集团的周勃,虽然一度退休,但是还是被告谋反下狱,最后通过收买狱卒等办法,成功自保而善终。

唐朝的李靖,不但功劳大,职位也高,但是在朝堂之上,不轻易发言,说话也是“大巧若拙”。



最著名就是“再造大唐”的郭子仪,郭子仪是典型的“功高震主”。不过,幸好他的老对手宦官鱼朝恩,天天盯着郭子仪,郭子仪也是战战兢兢,行事小心低调不得罪人。这样也好,皇帝也省了心,郭子仪最后也得到善终。


大飞熊ヽ骑士


唐代名将郭子仪就以大功得以善终。

郭子仪唐朝名将,早年以武举入仕从军,以军功官至九原太守,但是一直未被重用,不久,郭母去世,郭子仪回家守孝。

公元775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被朝廷“夺情”启用,任为朔方节度使,率朔方军勤王东讨叛军。郭子仪接连收复山西、河北、河东等地,斩杀了叛将周万倾、与李光弼击败了史思明,因功授御史大夫。

公元756年唐肃宗任其为兵部尚书,仍兼朔方节度使。宰相房琯主动请缨讨叛,在陈涛被击败,唐军损失大半。郭子仪随后与回鹘首领联兵出击,大财叛军,平定了河曲。



至德二年,郭子仪与其儿子打通了通往陕州的道路。五月,唐军大举进攻安绪庆,唐军失利,郭子仪请罪,被降为左仆射,其他职务未变。九月,被任为天下兵马副元帅,与广平王、大元帅李俶率藩、汉兵十五万收复了长安、洛阳等地,加封司徒、代国公。

公元759年,郭子仪进军相州不利,受宦官鱼朝恩诬陷被夺兵权。

公元762年,洛阳又被史思明攻破,受百官要求,郭子仪再掌兵权。

公元763年冬,吐蕃攻入长安,代宗东逃,郭子仪收复长安,迎接代宗回京。

公元764年起,郭子仪先后平定仆恩仆固叛乱和吐蕃的东侵。

公元774年,在边外抵御吐蕃的郭子仪入朝,请求退休,代宗未允许。

公元779年,唐德宗将其调回朝廷,进位太尉,充任皇陵使,赐号尚父。

公元781年六月十四日,郭子仪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德宗并废朝五日,命群臣吊唁,又亲临安福门送葬,并违反礼制,将他的坟墓加高一丈。


史里有料


有郭子仪,从立了大功后,从不居功自傲,做了皇帝的亲家也不张扬,处处小心得以儿孙满堂,最后终老,韩世忠看到岳飞下场,交出兵权,不问政事,游荡西湖山水得以善终。朱元璋手下大将李文忠,为人低调,善守不喜攻,不张扬没野心,和汤和都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