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乾、简雍、糜竺、伊籍等人在刘备政权中扮演的是何等角色?

梦痕无忌

《三国志·孙乾传》:“麋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於世。”


这几个人也是刘备政权体系中的有功之人,而且在刘备在世的时候,都像赵云一样得到了将军的称号。不过这个将军称号有点不伦不类,不三不四,赵云得到的是翊军将军。糜竺是安汉将军、简雍是昭德将军、孙乾是秉忠将军,伊籍则为昭文将军。


这几个人跟赵云一样位为将军,但是功劳跟赵云相比显然不是同一档次。

糜竺这个人我之前回答过,详见本人回答的《糜竺是谁,在刘备阵营起了什么作用?》链接在此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99721594800177421/。我说过,糜竺基本上算是刘备集团的投资人,他既是富豪出生,又拥有海上大岛,有成万的家僮。在刘备被吕布袭击,失掉家眷之后,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给予家庭支援,还送给他两千个家奴作为陪嫁。等于是送个刘备一个完整的豪华的家。

后来他就做了刘备的从事中郎,又叫做左将军从事中郎(刘备自己是左将军,左将军从事中郎就是刘备这个左将军的从事中郎。从事中郎是官名,也就是省中之郎,为帝王近侍官。 战国始设,汉代沿置,俸禄为六百石,其职为管理车、骑、门户,担任皇帝的侍卫和随从。)在拿到了益州之后,做了安汉将军,虽是将军,但是并没有部队给他指挥。只是个名号。

可见,所谓的“安汉将军”说明在刘备的心里,确实是从后方给与了很大的支持,相当于给刘备政权机构稳固无忧的后方,算得上名副其实。

简雍是涿郡人,刘备的小同乡,从少年时候就在一起。他也当了左将军从事中郎。他第一次立功,应该就是在夺取益州的战场上。正是他做了刘备的说客,冒险进入被包围的成都城,劝说刘璋投降。刘璋接受了他的劝告,和他一同乘同一部马车开了城门,来到刘备营中投降的。于是任命为“昭德将军”。

显然,刘备对简雍的这次功劳给予高度评价,对于益州一役的重要性也是一个肯定。

孙乾这个人嘛,是青州北海国人,是刘备当徐州牧之时的从事,后来跟着刘备投靠袁绍,投靠刘表,算是刘备的忠诚粉丝。主要作外交工作,孙乾出使过与袁绍结盟;投靠刘表的时候孙乾出使与刘表过招。后来也跟糜竺、简雍一样,做了左将军从事中郎。后来等益州一到手,就做了秉忠将军。

也等于说,刘备认为他一路追随,表彰他的“忠心可嘉”,是为“秉忠”。

伊籍,兖州山阳郡人,三国时蜀汉文臣,口才很好,史称“有急才”。我理解为应变能力强,辩才好。他年少时便依附于同乡刘表。刘备落难到荆州时,伊籍时常拜访,托请刘备照顾。刘表死后,伊籍随刘备南渡长江,从入益州。益州既定,伊籍为左将军从事中郎,其见待仅亚于简雍、孙乾等。后奉遣出使于东吴,孙权听说其才辩了得,便想挫一挫他的才气。当伊籍入拜的时候,孙权一副同情的样子问他:“要侍奉无道之君,先生辛劳吗?”伊籍当即应对道:“一拜一起而已,不足为劳。”相传伊籍的机捷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情况,以至于“孙权甚异其才”。(这是大家都喜欢的口才极好的类型,对外交接待的时候形式上绝不吃亏的案例。)伊籍后迁昭文将军,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所制。

看看,刘备对伊籍的功劳也是对他文采的肯定啊。

刘备这个人自己没什么文化,看人识人确实有他的一套。这四个人,糜竺的投资功劳最大,简雍跟老板关系最铁,伊籍能力最强,孙乾为刘备服役时间最长。


当然,有史学家认为这几位将军,跟赵云比起来,只能算是帮闲的朋友。


龙镇

不过使臣,说客耳。《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 玄德公南漳逢隐沦 徐元直新野遇英主 中 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刘备聊天,问:玄德公身边都是些啥人?

刘备说: 我这些年就是命不好,我武有万人莫敌的关张赵,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但就是立足不了。唉,好气。

司马徽:关羽张飞赵云个个都很能打,但就是没有指挥他们打哪的人;孙乾糜竺简雍,都是些白面书生,没有啥韬略的。


演义中或志中他们也确实只有此用。

我是大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