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讨伐东吴,诸葛亮为何没有劝阻?因为孔明有难言之隐

221年7月,刚刚称帝三个月的刘备,亲率数万大军,以为关羽报仇为名,讨伐东吴孙权,从而引发了三国历史上著名的“猇亭之战”。结果刘备惨败于陆逊之手,蜀军“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尸骸塞江而下”。那么问题来了,在刘备出征前,丞相诸葛亮为何一言不发,没有劝阻呢?

在刘备做出讨伐东吴这个决定时,遭到了群臣们的反对,比如说赵云就曾表示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但刘备没有理睬。

在人们的印象中,刘备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那么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诸葛亮其实是反对这场战争的,但是他却在这场伐吴争论中一言不发,没有劝阻刘备。反而在刘备兵败后,诸葛亮说了这么一番话,“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矣”。

“孝直”是法正的表字,在诸葛亮看来,能够阻止刘备东征的只有法正,显然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无能为力,那么诸葛亮为何这么说,他自己为何不劝阻刘备呢?仔细分析史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有难言之隐!诸葛亮的难言之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诸葛亮的政治立场。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明确提出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方针。可以说诸葛亮是刘备集团内的亲吴派,一直主张与东吴结盟,共抗曹操。因为东吴突袭荆州,导致吴蜀联盟破裂,诸葛亮作为亲吴派,在蜀汉内部的处境十分尴尬。

其二,诸葛亮的尴尬身份。诸葛亮虽然是蜀汉丞相,而他的大哥诸葛瑾却是东吴的大将军。孙权在曾多次派诸葛瑾出使刘备方面,“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也就是说亲兄弟为了避嫌,居然从不私下见面。在偷袭荆州之战中,诸葛瑾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在刘备大军出发前,诸葛瑾给刘备写了一封信,劝阻其不要出兵。如果此时诸葛亮再出面劝阻,难免会让刘备觉得,这兄弟俩可能已经串通一气。

其三,刘备对诸葛亮并不完全信任。刘备曾对关羽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但其实俩人后来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刘备对诸葛亮并不完全信任。比如刘备入川时,带的谋士是庞统,进攻汉中时,带的是法正。三人之中,诸葛亮追随刘备时间最长,反而庞统、法正后来居上,更得刘备信任,特别是诸葛亮的那句“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更加能说明这个问题。

参考资料:1.《三国志》;2.《资治通鉴》

----------------------------

品读千年变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请关注【纵横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