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学者说历史上的“河洛”指的是渭水流域,“河洛文化”发源于天水?

清乐堂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很简单,简单得不得了。

一、阳,指啥?

看到“山地受光的南坡”会不会很熟悉?

二、中国山水阴阳

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反之:山之北水之南为“阴”。

问:明明水的南面不就是南面和山的北面是完全相反的方向,怎么能一起混称了?

是哦~不过,这其实只是我们对古代的山水向置的定义不了解而已。

如前所述,判断「阳」的标准,首先是阳光☀。其次才是地理方向:

1、我国的山坡与阳光的照射关系

首先,由于我国位于地球的北半球,而众所周知,太阳是从东边升起、在西边落下的:我们把地球的北极到南极想象成一条竖直的线,那么地球的东和西之间,就是横线了?对不对?

由于地球围着太阳作圆周运动,同时地球又会自转,因此而产生了一年四季的变化。而太阳光的照射方向,是沿着地球的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南面的阳光会更充足,因为地球的“中部纬度”才是最好的受光面——不科学的说,就是指太阳升不到最北。


在这种前提下,阳光自然是南向的最好,如果如果你还不能理解,那就看看我用自家小地球仪和小台灯配合拍的效果,虽然不太好:


为了不挡住我国,所以灯光还是太高,但是光照的朝向和方向应该能理解了吧?

所以,所谓“山之南为阳”——因为山对于阳光来说,是立面体,所以从北面照射过来的阳光,南面的山坡才是受光面,北面是背光面,因此,南面山坡为“向阳坡”,在太阳下山前,基本上都能够吸收到最多的最好的阳光☀。

那么,“水之北为阳”了?

2、我国河流与太阳☀的照射关系

首先撇除新疆的鄂尔齐纳河,由于发源于它是我国唯一一条不是从西向东流的河流,因此,不包含它在内。

除了它之外,因我国东西整体地势的原因——西高东低,因此,我国其他所有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的,而河流对于阳光来说,是平面体,也所以,从北面照过来的阳光,其率先受光的区域,当然是河流的上游和中游,最后才到下游。






这就是“山之南水之北为阳”的“真相”。

因此,「洛阳」的名字很好理解,洛阳市的本本名叫「洛」,「阳」是指它位于北边,那么,它是谁的北边?

流经洛阳的洛水,源出陕西洛南县(属商洛市)洛源乡的木岔沟,而洛阳就是在洛水北段。

因此,「洛阳」的名字之谜解开。

至于历史上的文化概念「河洛」(地区),是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

这个地区,就是上古时三代的真正之「中原地区」的「原版」。也是最早的「中国」雏形。

而中原地区都是渭河的流域,渭河的上游就是在天水。

因此,从文化的脉络来讲,说“河洛文化”发源于天水,是有迹可循的,比如距今8000多年,属于我国最早的新石器较大型且又比较有代表性的遗址——天水大地湾遗址。

自西向东,顺着河流的流向,它孕育出了后期的姜寨遗址文化、半坡遗址文化、庙底沟遗址文化,还有中华文明最大起源之一的仰韶文化。

这些发展脉络,都是有据可依的。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发源于”哪里哪里,都是相对性的,不是绝对性的,比如大地湾文化同样有向南走的方向,对三星堆文化有一定影响。

而比大地湾还早的河南贾湖的“贾湖遗址”,也在大地湾文化之前就已经开始辐射周边了。比如距今7000多年前面双墩遗址等淮河流域文化,就深受其影响。


無風即風

昨天偷何尊铭文,偷成周,今天偷河洛,偷河洛文明

陕吹都是历史贼么?

因为陕西境内有两条洛河就可以混淆着偷偷摸摸偷河洛文化?

自问自答,玩的溜啊

北洛河入渭水陕西境内入黄河,南洛河流经洛阳后并入伊河同入黄河

地理清楚了我们逐条打脸历史贼

一,说曹魏之前洛专指渭水流域?

那么汉书载,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怎么解释?莫非曹魏比东汉还早?那么史记载,高祖置酒洛阳南宫怎么解释?莫非曹魏比西汉还早?下面文献比比皆是,打了谁的脸?

二,史记载,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陕西北洛河黄河之间有什么?洛阳南洛河与黄河之间分布着夏代二里头遗址,商代偃师商城遗址,周成周遗址,周王城遗址。打了谁的脸?

三,汭字专指两河交汇

北洛河的洛汭是北洛河与渭水交汇,南洛河的洛汭指南洛河与黄河交汇。《商书》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此处指哪里?打了谁的脸?

四,自古河洛,伊洛连用

渭水流域与伊河没有任何交集,南洛河与伊河穿洛阳城而过,汇成伊洛河入黄河。《逸周书·度邑》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国语·周语》载:“昔伊洛竭而夏亡。”陕西的伊洛在哪里?打了谁的脸?

五,世人共识

三秦九洛,咸曰帝京。

崤涵帝宅,河洛王国。

煌煌祖宗业,咏怀河洛间。

帝业兴,崤涵有金汤之固,天下定,河洛为会同之府。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瀍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说的是哪里?渭水么?打了谁的脸?

写在最后。

本人公司很忙,不靠问答盈利。没空长篇大论把常识写成科普贴,也鄙视一些看似科普实则逻辑混乱剽窃历史的贼贴。所以本人通常言简意赅,文献实锤。因为内容多引用史料,喷子无从反驳,所以被喷子直接开喷在所难免。详见评论,博众人一笑

应陕西人要求,补一个临潼兵马俑造假的


拿史实讲证据

说到“河洛”,为什么会指向渭水流域?首先,在曹魏以前,说到“洛水”或“洛河” 肯定指的是渭河的支流“洛河”,因为雒阳和雒水一直写作“雒”,包括司马迁的《史记》,都是分的很清楚的。我们大概说一下历史上“河洛”的脉络。


大家都知道,甘肃天水是伏羲氏的发源地,伏羲氏和诞生于华山脚下华胥氏族世代通婚,这在史学界是有高度共识的。在天水秦安有一个水洛镇,其境内就有一个水洛河,是渭河支流葫芦河的支流。这个区域恰恰是我国历史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地湾遗址”的所在地。大地湾遗址从距今6万年前一直到4800年前,文化从未间断。是我国研究史前遗址的最重要的基地。到渭河中下游,在漆水和沮水汇流后古称“洛河”,现在叫北洛河,是渭河支流。


清王筠的《说文句读补正》说:“许君(许慎)但说陕西、甘肃之洛,是河南之雒本不从水也。段玉裁《小笺》说:“自魏黄初以前,雍州渭洛字作‘洛’,豫州伊雒字作‘雒’,绝无混淆,黄初(220~226)以后乃乱矣。”说明黄初以后雒阳剽窃了渭水的“洛”。《魏略》说:“魏以行次为土,水之壮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已将渭洛的洛河改称北洛河,以别于伊洛的南洛河。《毛传》云:“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河。”上指漆沮(石川河),下指洛河。

这段古籍记载的很是清楚,“洛”“雒”本来分的很是清楚,现今的河南“洛阳”,在西周初年作为周人关押运转殷徒的“雒邑”,战国时代改名为“雒阳”,一直到三国时期才改名为“洛阳”,为什么改名为“洛”,就是关中人把本属于自己的“洛”带了过去,因为河南人百分之八九十是关中人的后代。


说了这么多,该揭晓正确确答案了,历史上的“河洛”指的是从天水秦安到潼关的渭河流入黄河处的广大区域,具体讲就是渭河流域1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这个区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所以说渭河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母亲河。

从天水大地湾文化、宝鸡的北首领遗址,到西安的半坡遗址,杨官寨遗址,陕北石峁遗址,商洛“东龙山遗址”商代遗址,再到“周原”、“丰镐京”周文化遗址。渭水流域从华胥氏、伏羲氏到炎黄文化,再到夏商周,从仰韶文化的核心和源头到龙山文化、庙底沟文化,渭水流域一直是我们中国史前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创造了辉煌灿烂华夏文明,所以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这个“河洛”就是指的渭河洛河到黄河区域。


河洛文化从华胥氏、伏羲氏发端,在顺渭河东进过程中,衍生出了炎黄文化和夏商周文明,进而东进北上南下,影响到整个中华大地,华夏九州。大家都知道,秦岭是华夏龙脉,是真正的中华之源。从陕西宁强县秦岭发源的汉江作为长江第一大支流孕育了长江文明;发源于甘肃定西渭源县鸟鼠山的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流经甘肃天水、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至渭南潼关汇入黄河,孕育了灿烂辉煌的黄河文明。从最近几年宝鸡“古鱼国”的考古发现看,河洛文化也南下蜀地,创造了令人惊讶的“三星堆”古蜀国文明。在战国时代有一支北部草原部落名号就叫“洛”,看来古河洛文化对游牧部落也有影响。与“洛”字相关的文化都发源于陕西,譬如大家知道的陕西洛川县,该县就有一个“洛阳村”;陕西的洛河;陕南的“商洛”市等,可谓不胜枚举。


西周金文“洛”

其实“夏”的源头“大夏”就源自甘肃天水,在关中有崇国、扈国等五个封国,夏部落最初主要的活动区域在关中、陇东、陕北、宁夏地区,为什么后来和宋对战的叫“西夏国”,这是有溯源的;商,最初的发源在西安南部到渭南的南部,后向商洛发展,最后才顺雒水东进河南。周部族则直接继承炎黄和夏文化,在渭水流域发展壮大,从3100年前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都城镐京起,创立礼乐宗法,分封诸侯,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所以说“河洛文化”发源于天水,壮大于关中,传播于整个华夏九州是有说服力的。

最后关于《河图》《洛书》做一个交代。“河图洛书”的源头就是伏羲文化,是伏羲周文王演绎八卦《易经》过程中的一个衍生品,是一个神话故事。因为伏羲氏和周文王都长期生活在渭水流域,他们的思想土壤也和这块土地的山山水水、人物风情紧密相连。《竹书纪年》中关于黄帝在关中渭洛水发现《龙图》《河书》并在礼泉迎接众神的记载也是很重要的史证。所以说关于“河图洛书”的出处不可能跑到史前荒芜之地河南雒邑,只能产生于她的母体渭水流域。大家都知道《周易》是儒家道家思想的源头,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总源头。

思想源于创造而不是伪窃。欢迎大家多多指正。


清乐堂

河洛郎,你的老家炎帝故里“陕西”叫你回家来看看。

河洛郎,你的故乡在陕甘。

伟大的黄河几字湾里诞生了两条中华文明始源地“北洛河”与“南洛河”。从这两条洛河向东向西,一直到黄河之间,诞生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华胥”“伏羲”“女娲”“黄帝”“炎帝”……黄河几字湾保护着这片神奇的大地免受千百年来大自然的侵害。

“三代之间,皆在河洛之间”,这里有夏人的祖光“鲧”,有商人的祖先“弃”,更是周人的发源地。“河图洛书”在华山形成今天的样子,它的前身就是著名的陕西半坡刻画符号。

自中国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开始,著名的大秦岭南军团在南方扎下了根,如今的广东,广西一带80%的客家人有着秦人的血统。

而陕西的姬姓,全国82%的姓氏来源,都源自于这里。

如今广东,广西一带汉人至今留有陕西华夏集团的血液,这在上海复旦大学的研究报告里有了充分的体现。

河洛郎,常回家看看你的祖先之地。这是对你祖先的尊敬,也是对中华民族的尊敬。

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朝代“周秦汉隋唐”;这里诞生了我们祖先最伟大的文学巨著《周礼》《诗经》《史记》《唐诗》……

这里开创了“佛道儒”,更兴盛“理玄法”。

这里这中华民族精神故乡。老家陕西!


大唐神都








相约已陌路

一般认为, “河洛”中的“河”指的是黄河,“洛”指的是洛河。河洛地区指的就是黄河中游与洛河交汇的地区。这个地方以洛阳为中心,同时也包括洛阳周边的地区。这一在古代被称为天下之中。金文中所谓的“宅兹中国”,指的就是这个地方。如果将范围扩大一点看,这里就是古代的中原。其地理范围,并没有严格的划分,但是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南的西部、陕西的东部一部分,以及山西的南部部分地区。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的河指的是渭河,洛指的是陕西的洛水,从而将河洛的地理位置置于关中的渭河流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河洛既然不在渭河流域,那么河洛文化发源于天水这一观点,自然就没有什么根据。实际上河洛文化可能是自成系统的。但是对河洛文化的具体指向,学界则争论颇多。有的学者认为河洛文化的下限是在夏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在战国末期;有的定为鸦片战争前夕或清末;有的则未设下限,认为河洛文化一直延续至今。这说明了学界对河洛文化在概念的界定和内涵的研究上,还很不成熟。综合看来,河洛文化渊源自有,有考古学家认为河洛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可备一说。


识小录

我们先看最权威的《新华字典》如何解释:

新华字典把“洛”与“雒”说得非常清楚
,我们放大一些看清楚。

《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均是如此解释,我就不一一截图。
段玉裁《小笺》说:“自魏黄初以前,雍州渭洛字作‘洛’,豫州伊雒字作‘雒’,绝无混淆,黄初(220~226)以后乃乱矣。”上次有某地网友说段玉裁是无名小辈,所说不足为信。我也只能笑笑,不了解的请自行了解去吧。这个问题在此不多论述。

下来我们继续,我们再拿证据看司马迁《史记》“河洛”指的是什么地方?(由于以前回答过此类问题,所以将上次回答部分截图)


我们接着拿证据说话
那么《史记》中出现过“雒”字吗?
,当然出现过,我们看看出现在什么地方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事实也是非常清楚了。

好了,不多说了,希望看到有理有据的资料来进行讨论。


天道TD

最早的韩国指的西周时期陕西省韩城市。

最早的中国指的西周时期河南省洛阳市。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今的韩国抢中国的文化。 而如今的陕西省(韩国)依旧抢河南省(中国)的文化。

【神都西安】【西安纸贵】【西安牡丹甲天下】【煌煌祖宗业,咏怀三秦间】【有三代之居,皆在三秦之间】【修治西安还晋家】【天下名人,雍州过半】【宅兹西北】【汉魏文章半西安】…… 天呐,真滴很韩国











洛陽牡丹甲天下

古代把山西临汾、运城等地区一直叫做“河东地区”,陕西“洛河”到渭河段的大荔、白水这里叫“河西地区”,古代“河洛地区”就是指这个洛河与渭河、黄河形成的三角洲地带,根本不是今天河南人说的是他们的洛河、伊河区域,古代他们那叫“雒阳”和“雒水”!


宇晓天下

别的不知道,不过我发现部分人为什么乐不知疲的更改历史真正原因了,因为他们已经拉上汉人开始认祖宗了,赤裸裸的文化侵占,不能因为利益就随意更改历史,因为历史是国人的魂和根,是历史让我们更加有凝聚力,希望以“大唐神都”为中心的伪历史团队早日迷途知返,还有一些背后的阿猫阿狗🐶,不能吃着别人的饭还砸人家的碗,学历在高,职称再大,不能因为懂一点历史就开始颠倒是非,最后会被大家耻笑,如果你想通过篡改历史来偷梁换柱,那你要问问华夏子孙同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