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姜昆不唱“太平歌词”?

玩转智能


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看,首先要看他会不会唱,然后看他有没有机会唱。


1、姜昆会不会唱太平歌词?这个问题无从考证,反正他没有在公开场合唱过。


2、姜昆有没有机会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在旧社会是撂地招揽客人用的,姜昆肯定是没有机会去撂地展示。到了新社会,太平歌词招揽客人的功能已失去了,只能在表演一些传统相声节目时有所涉及,比如《歪唱太平歌词》《杂学唱》等;当然,也可以运用到正活之前的垫话中,但是一般只有在小剧场表演时才用得到。


姜昆既没有机会撂地演出,也没有机会到小剧场演出,再加上人家主要表演新相声,传统相声涉及的少,所以即使他会唱太平歌词,也基本没有机会展示。


这里面还涉及到老调太平歌词和改良版太平歌词的问题。老调太平歌词很难听,没有什么生命力,被淘汰已是必然。我们退一万步讲,如果姜昆会唱太平歌词,那么他唱的一定是老调太平歌词,对于这种既难听又没用的东西,他当然没有必要下功夫去学。如果要唱改良版的太平歌词,那就比较尴尬了,因为现在改良版的太平歌词,主要是郭德纲改良的,当然这其中也有侯宝林、马志明、于宝林等老一辈相声艺人的功劳,但是现在主流的太平歌词唱法确实都是以郭德纲唱的为范本。


你让姜昆去学郭德纲唱的太平歌词,这可能吗?


相声演义

太平歌词是从属于相声的一种曲艺形式,曲调从莲花落演化而来,是相声的四大基本功"说学逗唱"的唱。从我个人而言,一直以为相声中的唱就是唱小曲,唱戏,那时候其实也挺纳闷,既然是四大基本功,唱存在感有点低,学里面就包括了啊,后来听了郭德纲的相声这才明白,太平歌词才是相声本门的唱。经过多次改革形成了现在的曲调。侯宝林在解放前的演出时也经常唱太平歌词,因为那时候的太平歌词是相声演员最主要拉拢客人的手段之一,最有名的是白沙撒字,就是半蹲在地上边撒沙子边唱来吸引人的注意力,人聚的多了,才开始相声的演出。



到了解放后相声已经不需要靠太平歌词来吸引观众了,有了广播,有了剧场。作为相声基本功之一的太平歌词也逐渐没落。已经极少有人演唱了。更多唱是学唱了。只有在《歪唱太平歌词》中人们还能依稀感受太平歌词的魅力。郭德纲的出现,太平歌词又焕发了活力,并且吸引力一大批人的关注,所以说郭德纲对于相声及太平歌词的发展功不可没,这是谁也抹杀不了的。



侯宝林不用说肯定会,马季估计应该也会,毕竟曾经有四位大师亲自教导过马季,虽然没听唱过,但作为基本功之一肯定传授过。而到了姜昆,连贯口都会的不多,估计太平歌词他也不会,不过这也不能全怪姜昆,毕竟姜昆生存的环境,会不会太平歌词,不影响他的前途。既然对自己的生存仕途没啥影响,干嘛要费那么大的功夫呢!所以他不会也不可能去学了。



吃葡萄不吐葡萄核

他倒是想唱啊

他会么?

这都上电视采访了

出名了,有了普世的机会了

还在说唱是指的唱戏、唱流行歌曲

你说这能好得了么?

太平歌词不好唱

太平歌词不好唱,一方面是它的唱腔比较单一,你得找准调。另一方面,太平歌词没有包袱,只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表演的时候,相声艺人单手拿板,找着调门才能开唱。


虽然说难唱,但是,你不能说相声里面的唱就是学戏文、唱流行歌曲

这样的歪曲是有心为之还是无心之错,无人可以知晓。

按姜昆的说法就是,他的师父说的就是新相声,对于传统活儿没有过深的研究。

既如此,难不成是马季、侯宝林两个人都不知道唱是指太平歌词?

姜昆还真敢说!

除了不会太平歌词,还不会贯口、报菜名

这些个相声的基本功不会可是他自己说的

别人可没有诬赖

既然不会,那没有关系,好好的做一些相声推广的工作也无可争议

毕竟曲艺协会的当家人对于相声的照顾应该多一点才是

出来到处的宣扬自己的错误理解就是你的不对了


蜜桔娱乐

因为郭德纲的大力推广,大家现在普遍认为太平歌词是相声演员的一个基本功。


郭德纲也一直在强调说,如果不会太平歌词,那么一百块钱的收入就只能拿七十五。似乎不会太平歌词,就对不起祖师爷。


但是,在老一辈的相声大师心中,对于这件事情似乎也没有那么认同,对于太平歌词的地位,也没有看的有那么高。


1980年,侯宝林大师和几位曲艺研究专家合著了一本《曲艺概论》,在这其中,有一段论述相声的「说学逗唱」。侯宝林大师说,其实「说学逗唱」的分类并不科学,既不能概括相声形式的种类,也不能反映相声内容的差别。「学」和「唱」都是相声的艺术手段,「说学逗唱」不是平行的,并列的。「说」居于统领的地位,赋予相声艺术与表演基础,确定了相声作为说唱艺术的特点。实际上,「学」、「唱」不能跟「说」「逗」分庭抗礼,应该居于附属的地位。


那么按照侯宝林大师的观点,可能说、学、逗、唱各占25%,这种比例就有待商榷。


同样是在80年代,侯宝林大师在《文艺研究》期刊上撰写了一篇《相声技艺》,详细的介绍了传统相声的十多项基本技能,分别是:开场诗、白沙撒字、太平歌词、门柳儿、单口相声、对口相声、三人相声、口技、双簧、数来宝、腻缝、杵门子。


在介绍太平歌词是,侯宝林大师是这样写的:

据我了解, 太平歌词的基本旋律源于夯歌, 也就是说它来自劳动生产活动。形成为“太平歌词”并具有这样一个专名, 进而成为相声的技艺, 是比较晚的事, 大约是在清代。

太平歌词多为演出“ 白沙撒字” 时唱的。使用的道具比较简单: 沙袋一个、小竹板( 玉子) 两块、小扫帚一柄。每演完一段, 把写在地上的字扫去。扫完, 把扫帚平放在跟前, 右腿跪在上头( 所谓“单腿打千儿") , 边写边唱。

这种演出通常是“ 画锅” ( 用白粉在地上画个回圈, 线内是演出场地, 线外为观众席, 因圆形似锅, 故名) , 不拉场子( 没有桌、凳、栩等设备) 。据常宝臣先生说, 最早唱太平歌词左手打的是两块薄瓦片, 因为容易碎, 后来改为竹板。如果这个说法属实, 就又从旁证明太平歌词是从夯歌演变来的了。

边写边唱的太平歌词调子简单, 多是唱小段。大段的唱是独立的节目, 出现较晚。二、三十年代的代表人物是王兆麟, 他的《韩信算卦》、《劝人方》、《大脚妞儿》等灌有唱片。后来又有秦佩贤、荷花女。三十年代太平歌词曾达到高潮, 唱词多了, 腔调、旋律美化复杂了, 京津两地风行一时。但是终因它没有伴奏, 比较难唱, 逐渐衰亡。

会唱太平歌词对相声演员来说很有好处。因为它是慢节奏的自由唱法, 便于练习蓄气、运气、气口儿等基本功。


侯宝林大师没有把太平歌词放在那么高的位置,在谈到太平歌词一度衰亡,也没有表示太多惋惜。只是说会唱对相声演员「很有好处」。


反过来看,在侯宝林大师介绍的这十多项基本技能中,白沙撒字、口技、双簧、杵门子(旧时演员向观众要钱的手段和话术),现在都已经不是相声演员的必修课,所以太平歌词,也更多像是个加分项,称不上一定是那么高的地位了。


回复「书单」,给你看更多精选书单。


陈章鱼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新文化的需求,丢弃传统相声里的一些“糟粕”,相声经过一个改造过程。

唱太平歌词是传统相声艺人摆摊“撂地”圈场子招揽顾客的说唱形式,并没有多高的艺术性,它更强调随机应变的灵活性。目的就是通过说唱招揽观众驻足。

郭德纲拜师侯耀文。侯耀文的父亲侯宝林先生是撂地艺人出身,对这些唱段比较熟,所以,郭德纲有幸继承了下来。所以说,郭德纲的相声更接近传统味道。

姜昆作为曲协领导,对曲艺的发展方向负有责任。姜昆提出“摒弃三俗,慎用伦理包袱”观点是正确的、负责任的。姜昆是新式相声的代表人物之一,郭德纲的新时代传统相声艺术的代表人物。二者没有高低之分,如果非要加以对比,那就好比是一条八十年代的“喇叭裤”和当今的“乞丐服”的对比。姜昆当年的新式相声曾经风靡艺坛十多年,新颖好笑,观众如潮。郭德纲的传统相声更接近传统的撂地风格,有点浑、有点色、伦理包袱保重较大……应该说,郭德纲是一个思维敏捷脑瓜灵活的的相声艺人。郭德纲出现在相声非常低落的时代,他的出现让人们眼前一亮,的确给相声市场带来了生机。

姜昆和郭德纲不应该成为仇人,姜昆肩负的责任使他不得不对相声市场中出现的一些苗头产生担忧。他的告诫是负责任的提醒。郭德纲在相声里对姜昆的劝告做了狡辩式的反驳:“我说于谦他爸爸如何如何,那都是假的,如果你信以为真,这智商为啥买票?……无淤泥焉有荷花……”

姜昆说的是反三俗,三俗并不涉及包袱料子的真假。郭德纲明显偷换了概念用以讽刺姜昆,这是郭德纲“机智”的一面。

再说三俗。当年赵本山也是姜昆引荐到中央电视台的。可见姜昆不是嫉贤妒能的小人。姜昆多次劝告赵本山“不要耍大牌,要清理二人转里不健康的内容……”这些都是肺腑之言,是好话。

姜昆早已半退江湖,他没有理由嫉妒郭德纲。姜昆曾经创造的个人“辉煌”(观众数量、热捧程度),郭德纲还没达到,今后也很难有人打破。这倒不是说姜昆多厉害,而是因为那个特殊年代文化产品非常匮乏造成的。今天的人听姜昆的相声的确不如郭德纲的好笑了,因为时代在发展变化,各种文化因素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声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让今天的人看待几十年前的文化作品,感觉“乏味”是正常的。所以,不同时代的作品不好直接放到一起做比较。举例来说。美国昔日拳王阿里是毋庸置疑的重量级拳击高手,如果非要跟泰森打,恐怕阿里连一局都撑不过去。因为拳击技术在这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不能因为泰森能一局KO阿里就抹杀阿里在拳坛的位置和水平。拳击尚可分胜负,而艺术这个东西却无法直接比较。

郭德纲身为小剧场艺人,注定他的表演要注入“浑”的元素才能打开市场。郭德纲说“艺术是要有能力把艺卖出去”,其实,卖座的未必艺术水平就高。郭德纲的相声和东北二人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来自民间,来自草根,为草根服务。所以,他的作品就需要带有泥土气息。这是它的生命力。离开了它,就只能死亡。郭德纲上春晚就不行,春晚对曲艺作品的格调有要求,所以,郭德纲在春晚火不起来。他的市场就在草根舞台。因为他选择了“传统”风格,这是他自己的宿命。

如果身为曲协主席的姜昆对三俗问题不理不睬,极有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国内会涌现大批张德刚、李德刚……一个赛一个地比着俗,短时间内会出现曲艺大繁荣的局面,可这局面能长久吗?如果中国的主流文化市场是这个样子,你真的能开心吗?到时候大家都跳出来大骂……

观众要以理性来客观看待姜昆与郭德纲的分歧。


韬讳

每个人的评价都是不一样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才华”,“心胸”两个词,我不知道是在骂姜公公哪还是再骂姜公公,姜公公最缺的就是这两样。论才华说学逗唱哪门也不灵,跟不会差不多。论心胸就更是笑话啦,心胸狭窄小肚鸡肠,嫉贤妒能打击报复。

姜昆也曾经对相声做出过贡献,可惜的是没有承上启下,大家对他的不满,主要是对郭德纲的态度,本来应该大力支持,互相合作,但是姜昆却反其道而行之,给人以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印象,不像一个国家级演员的做派,才遭到很多喜欢相声艺术的群众的反感。这实在是不应该。




听了郭德纲的相声才知道相声里的唱是指“太平歌词”。以前听那些主流相声演员说的“唱”就是唱歌?原来是因为那些货根本就不会太平歌词,才误导我们说相声里的“唱”就是唱歌,看来老郭不止有才华,还把那些赌博、嫖娼的主流相声演员给扒了个底朝天。

现在有些假红木家具里边灌水泥增加重量,可做假得包严实才能不漏馅。说相声得站在台上让大家听,你什么都不会,还要大家都服你这不是拿关众当傻了吗?再退一步,不会说会管理也行,外行领导内行的多了,你充分发挥体制特有的权利,把民间传统艺术好好的扶持发扬也行,确偏偏把自己弄成了拦路石。姜已回不了头了,因为他在错的方向走的越来越远了,后面还跟着好些腿子推他,他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心里默默的念着快点退休,平安着陆。


小羽网络

姜昆不仅不唱太平歌词,而且连传统相声《八扇屏》都不说。姜昆在一次演出时自己说,不仅是他,连侯宝林、马季等相声表演艺术家,也很少说传统相声。他们都说新相声。但是,姜昆不唱太平歌词,不说《八扇屏》,不等于不会,姜昆曾当众表演了《八扇屏》中的一段,说得非常好,获得了不少的掌声。

侯宝林、马季和姜昆为什么不说传统相声呢?侯、马两位艺术家主要说新相声,这是解放初文艺工作的新形势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新问题,要让人民群众熟悉新政策,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文艺战线上的工作者自然要冲在宣传的第一线。这就要有新作品。不仅是相声,许多曲艺种类都推出了新作品,而且很多都是优秀作品。因此,那时的相声演员基本上都不表演传统相声,而是说新相声。姜昆的创作也在改革开放前后达到顶峰。不过,那是广播的时代,到了九十年代后期,电视时代到来,相声的整体创作陷入低谷。郭德纲此时横空出世,把相声又带回剧场,大力整理和表演传统相声,使相声得以复兴。

不同的时代,对文艺工作者有不同的要求,不同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有不同的使命。姜昆是那个时代相声界的佼佼者,不说太平歌词,但他创作了不少相声精品,为相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松涛盛语

姜昆会不会太平歌词,不取决于他,而是当时文艺大环境和历史局限性所致,太平歌词属于旧时代的产物,新中国建立后,新的文艺要求为人民服务,太平歌词在形式上,内容上与新社会格格不入,老艺人由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文艺创作和革新的能力,一味地唱老套段子,自然不会有观众,有市场,不能真正满足当时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所以导致太平歌词的没落。而姜昆正是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相声的代表人物,新相声与传统相声比,由于时代的原因,新相声对创作文本的重视高于对相声基本功,不仅内容新,而且形式新,相声基本功与传统相声相比,自是不受重视,所以,姜昆不会太平歌词,是意料之内的事。但是进入新时代,文艺百花齐放,德云社扛起了茶馆相声和传统相声的的大旗,郭德纲等人的传统相声让喜欢相声的观众重新看到了相声的魅力,这个魅力不是郭德纲的魅力,纵然我们不能否认郭德纲的相声天赋和个人能力是好的。传统相声的复兴,是社会发展不断深入,个性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观众要求演员要有真功夫,不再是简单的作品好就能吸引观众的结果,相声不同于电影,作品好是主要的,但是与电影也有共同点,演员的演技或者说基本功得扎实这是不能避之不谈的。郭德纲的大火和备受相声观众的推崇,首先与其个人扎实的基本功分不开的,抛开郭德纲的各种绯闻丑闻也好,师徒反目成仇也罢,我们不去说他,但从这些事里,避免不了一种负面炒作的窠臼,也许正是这种事的出现,致使其备受媒体关注,郭德纲的影响力提升了,反而更加助推了传统相声的复兴,传统相声在郭德纲手机不仅因时代发展火了,更加变得炙手可热,不得不说这也算是传统相声更加受关注一方面的原因所在。其二郭德纲的出现,只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出现在了相声的舞台上,也是相声观众迫切需要看到不同于主流相声死气沉沉的必然结果。但是回到问题的关键,姜昆会不会唱太平歌词,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时代发展到当下,姜昆不能抱着那时的辉煌成就引以为傲,居高临下就可以对相声本身指手画脚。虽说作为曲协主席,但其身份还是一名相声演员,归根结底,作为相声演员,你可以对太平歌词嗤之以鼻,不屑于唱它,但作为基本功,你不能不会,太平歌词不是贯口活需要长期训练,作为相声演员,不会唱太平歌词,说不过去!


余钝夫

太平歌词是传统相声用来招揽生意用的,老相声艺人都是边唱太平歌词,边白沙撒字,等聚够了一定的看客后,然后才开始说,所以说太平歌词是要饭的基本功。

传统相声是靠嘴说的,难免会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大家都会说话,凭什么你说,我就要给钱呢?

所以传统说的艺术必须都要会唱,不会唱,等于基本功不过关,就没吃饭的本事。过去相声艺人必须会唱太平歌词,否则就是没师承,敢撂地别人就敢揍人。

侯宝林大师对太平歌词评价不高,因1949后受学界的僵化观念影响,无处不马克思一下,僵硬地套入历史唯物主义,所以太平歌词就成了下里巴人,且侯大师一生贡献在把粗俗的相声说成高雅艺术,自然就看不上太平歌词。

郭德纲说“说学逗唱”中的唱指太平歌词,这是常识,沾过行的人都懂。

但太平歌词在历史上有很多下流段子,还有很多封建教化的内容,且没法和剧场艺术相结合,如果不撒字,太平歌词怎么唱呢(很多词是根据撒的字来唱的)?

1949年后,太平歌词被重点整治,其实郭德纲也会的不多,也就是那么几段而已。上世纪80年代时,侯大师自己都说过,太平歌词已经失传了(侯宝林自己会的就不多,因为他原本是学京剧的,后来家太穷,才转学相声,学京剧的看太平歌词,就会觉得太小儿科了),太可惜了。

至于姜昆不唱,因为他根本不会,他原不是门里人,是从文工团上来的,所谓师承,不过是偶尔指点一下,那时他已是成人,不可能再给他打基础了,姜昆的“说学逗唱”都有问题,根本没板眼,而且他把唱理解为唱流行歌曲(其实那个应该叫“学”),都是假声,你让他唱个京剧试试?他嗓子就不行。

他的老师马季其实同样是“学”“唱”两门不过关,因为他名义上是侯大师徒弟,侯并没怎么教他,因为他也挂在刘宝瑞名下,是组织分配的,而侯与刘暗自较劲,根本就没怎么辅导马季。且马季那时也已经成人,谁能抠他的基本功?抠了学不好。所以马季在台上一样学不了京剧,压根就没那个基础。让马季唱太平歌词,他哪会啊?马派相声是相声的一股浊流,必然被小品干掉。

所以马季本来就是带歪了的徒弟,他把相声误会为讲笑话、抖包袱,所以他的相声很有趣,但不经听,没板眼,不是语言艺术,只能说是摞起来的笑话。他的基本功比郭德纲就差远了。


老虎他爹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是东北总叨叨。






总叨叨猜想姜昆不唱太平歌词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太平歌词是传统相声中说,学,逗,唱四门功课当中的唱之类。众所周知,姜昆作为一个老相声演员,又力推相声创新的工作,如果拿当初练功的练习题来糊弄广大观众,恐怕观众不答应,自己面子上也过不去。所以不能唱太平歌词来当做节目演出。





2、由于后辈有人唱了,而且唱了了以后多次表演太平歌词,观众朋友都有了似乎只有唱了的人会唱太平歌词的印象。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姜昆再演太平歌词,明显让人感觉是“拾人牙慧”,这样搬石头砸自己脚的事儿,聪明人是不会去干的,姜昆当然更不能走这一步棋子了。

3、姜昆作为一个行内的演员或者说艺术人,观众需要他的创作得是喜闻乐见的,太平歌词当中的内容大多和这个世界属于“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唱那玩意儿,显示不出水平来,所以说不能唱。





综上所述,总叨叨认为姜昆不唱太平歌词,是受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共同作用下,作出的无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