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周瑞家的送宫花,为什么最后才送给林黛玉?

少读红楼


周瑞家的送宫花,看起来是《红楼梦》里的一件小事,却上了回目:“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再结合前后文来看,这又是一件连接前后,甚至埋伏下后文的重要转折,作者写的这件事,所想要表达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屏山以为作者至少传递给读者以下信息:

一、通过周瑞家送宫花的行走路线,作者交待了贾府主要人物居住方位布局和坐标参照。如下:


二、通过送宫花,谶伏人物性格命运。

比如迎春探春在下围棋,对照迎春善弈喜静的性格,惜春和小尼姑智能儿在玩耍,又说才说要剃了头做姑子去,可巧又送花来,谶伏惜春出家,青灯古佛为伴的结局。


然后是凤姐,作者写的隐晦,周瑞家的送花来,恰是贾琏凤姐大白天的在行周公之礼,也是作者透露给读者此时的琏凤二人正是浓情密意的阶段,反照二人后来争权夺利、渐行渐远甚至反目成仇。

三、将黛玉放在最后送,是通过周瑞家的行事,来观照王夫人的态度。

周瑞家两口子是王夫人陪房,在贾府奴才里属于有头有脸的体面人,一个专管一年两季地租,一个负责太太奶奶出门的事,都是有权力有油水的差使,陪嫁,即是主子的私有财产,而且她的女儿已经不是贾府的奴才了,嫁给了古董商人冷子兴,从这一点,既交待了这两口子的体面,也说明了王夫人在贾府的地位。

薛姨妈分配宫花的顺序是:三春――黛玉――凤姐,客尊主家,自然三春位前,凤姐是自家姑娘,放在最后又多得,符合常情,这就叫客居的知礼,也是大家规矩。周瑞家的更改了这个顺序,变成了三春――凤姐――黛玉。屏山不认为周瑞家的是故意藐视慢待黛玉,她就是顺路或者说这样送节约路程,是客观事实,但有一点,自我感觉良好、在贾府混得如鱼得水的周瑞家的,实在没有到重视这位表小姐而愿意为她多走几步路的程度。在她潜意识里,黛玉就是个客居贾府的林家小姐,都算不得他们的正经主子,我有两个佐证,一个是当初黛玉入府当天在荣禧堂王夫人对待黛玉的态度,辗转在东廊三间小正房才见到王夫人,还没说两句话,就开始嘱咐黛玉今后要远着宝玉,当时引黛玉的婆子丫鬟们里面,这位周瑞家的很可能就在,即使不在,王夫人对待黛玉的态度她也是清楚的,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就是安排她迎接引见黛玉的。另一个佐证是宝钗来了,人人都说黛玉不及,深得下人之心,这个“人人”、“下人”里就以周瑞家的这种人为代表,作者写周瑞家的惯会“显弄自已的体面”、“仗着是王夫人的陪房,原有些体面,心性乖滑,专管各处献勤讨好”。所以,周瑞家的日常都是跟着王夫人行事的,潜移默化的受王夫人影响,稍一个疏忽,被黛玉怼了一顿,表面上一声不敢吭,心里未免不嫌黛玉刻薄。



周瑞家的忽略了黛玉在贾母这里待遇是和宝玉一样的受宠,简慢了表小姐。只是黛玉的这个喜怒形于色也得罪了周瑞家的。我们可以想象,王夫人等人很快就可知晓黛玉的“不知好歹”,贾府的众奴才们也都会认为林姑娘小性、刻薄。周瑞家的对着刘姥姥尚还背地里埋怨自家姑娘大权在握的凤姐待下人“太严些个”,更何况对林姑娘,更没得忌讳了。

黛玉的不满真的是刻薄多事吗?绝对不是,这是黛玉在维护尊严,敲打那些见风使舵、爬高踩低的下人,规矩、礼仪在这样的家族中是原则问题,如果是贾府的人送礼物,还应该黛玉先挑才是,就如同黛玉入府吃饭排座次,黛玉坐贾母左手等一位,然后才是三春按序归坐,分配大观园房舍,也是黛玉先挑是一个道理,因为送礼的是薛家,客尊主家,当然先尊三春,方不为失礼。所以黛玉当然可以挑理。



屏山语红楼

今天我们分析一个红楼热点:周瑞家的送宫花一回中隐藏的深意。一直以来,不少研究者乃至红迷,都对周瑞家的送宫花一回有不少的分析和争论,大致都是围绕着周瑞家的送宫花是顺路还是别有深意这个问题展开的。

读过原文,我们知道,周瑞家的送宫花的顺序是,先是迎探惜三春,每人两支,这就是去掉了六支,接着给了王熙凤四支,最后两支才送给了黛玉,因此惹得黛玉发火。不少人根据贾府路线的研究得出,周瑞家的只是按照远近的最佳顺序送花,并没有看不起黛玉的意思,是黛玉太敏感了。不少人甚至周瑞家的叫屈。

有红迷接受这样的观点,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从原文中去找答案。

原文第七回,送走了刘姥姥,周瑞家的去回复王夫人,结果王夫人在薛姨妈那儿,因此引出了薛姨妈麻烦周瑞家的送宫花一事。

原文:薛姨妈道:“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昨儿要送去,偏又忘了。你今儿来的巧,就带了去罢。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

仔细品读这段文字,关于送宫花,薛姨妈心里是有顺序的,先是三春,接着是黛玉,最后剩下的才是王熙凤。看似随意说出来的,但其实却隐藏着薛姨妈的为人处事之道。

三春为贾府最尊贵的女儿,对薛姨妈这样客居贾府的人来说,送礼自然先是主家为先,所以先送三春,并无不妥,这是薛姨妈眼中心中之礼,紧接着却是黛玉,因为对薛姨妈来说,黛玉虽然也是寄居贾府,但一则她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二则一样也是最尊贵的女儿家,理应为先。

薛姨妈把凤姐放在最后,同样有两层意思,一则凤姐为出嫁的女儿,其尊贵程度自然不及三春、黛玉她们,这一点在原文中随处可见,未出嫁的女儿是最尊贵的,逢年过节她们可以跟贾母坐在一起享乐,但凤姐、李纨等人因是出嫁的女儿,是媳妇,自然得伺候。另外一层,凤姐为薛姨妈的内侄女,对薛姨妈来说,属于自家人,送礼自家人自然要靠后,没有先送给自己一家人再送客人的道理。

所以我们看,薛姨妈让周瑞家的送宫花,其实是明确交代了顺序的,但周瑞家的偏偏自专,没有按照这个顺序走,而是按照地理位置上的远近,为了方便自己,改变了薛姨妈给出的顺序,先是送了三春,再是凤姐,把最后两支给了黛玉。却没想到在黛玉那里吃了一顿刻薄。

原文: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戴。”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就这一段话,很多人说黛玉尖酸刻薄,替周瑞家的叫冤,说她并无轻视黛玉之意,不过只是顺路远近送了来。黛玉的“刻薄”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有道理。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即便周瑞家的的确只是顺路,没有轻视黛玉之意,但她为了自己方便,无形中已经错了礼节。别忘了,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是正儿八经的贾府奴仆,对她来说,三春和王熙凤都是自家人,而黛玉则是客了,哪有送礼先送自家人的?

试想:如果周瑞家的心中时刻都有这个礼,把宫花先送了黛玉,或者退一步来说,送了三春之后,紧接着送黛玉,也许黛玉根本就不会发火。但周瑞家的图省事,结果是失了礼节,黛玉怎么能不发火?如果是我们,你住在自己的外祖母家,家里新得了一样玩意儿,结果大家都分完了,最后剩下的才给你,你作何感想呢?

我想,心理正常的人都会觉得自己被轻视了吧,所以目下无尘的黛玉直接指出了周瑞家的失礼之处,再细思,周瑞家的“失礼”中有没有“势利”的成分呢?我想是有的,她改变了薛姨妈给出的顺序,把王熙凤和黛玉的顺序调换了,是否是在向王熙凤卖好呢?

另外,黛玉为什么说“我就知道”呢?也就是说,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止一次,我们可以想像,此前和此后的时间里,但凡贾府之人来送东西,黛玉心内早已有了结果,即她是最后一个得到这样东西的人。不管怎么说,她都是贾府的最尊贵的客人,为什么屡屡被贾府之人如此无礼地对待呢?

再来细思黛玉,黛玉寄居在外祖母家,属于客人,为何敢对外祖母家的仆人发火呢?按照我们一般人的处理方式,也许就隐忍了,这也不失为一种礼节,给大家都留有余地,毕竟周瑞家的身后站着的是王夫人,若周瑞家的将此事向王夫人一说,王夫人会怎么评价自己的外甥女呢?

要知道,此时的黛玉尚不是孤儿,他的父亲林如海还健在,且是堂堂的巡盐御史,是正儿八经靠自己科举得来的功名,林家之盛不亚于贾府,不然贾母应该也不会将自己的最疼爱的女儿嫁给林府,所以这就好理解了,黛玉去外祖母家,自己带了丫鬟婆子,以林家的家资,自己女儿去岳母家,林如海一定不会委屈女儿,钱财自然少不了的。

也就是说,此时的黛玉,并不能说是完全的寄人篱下,她花的钱多半都是自己带来的,她住在贾府是外祖母念女儿去世,外孙女无人照料,派人来接的,不是黛玉主动要去的,父亲尚在,自己早晚还是会回去的吧,这应该是当时黛玉发火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不是你家的人,我也不靠你家的月例银子过活,我凭什么要看你的脸色,受你的轻视呢?

所以,周瑞家的送宫花,并不是很多人得出的只是顺路没有轻视黛玉这么简单,首先周瑞家的就错在了礼节上,其实不管她是否顺路,她擅自调整了薛姨妈给出的黛玉和王熙凤的顺序,从后文的诸多表现对看,她都逃不掉讨好王熙凤的嫌疑。所以,黛玉发火并非刻薄,而是周瑞家的失礼并势利在先。

现在我们细思黛玉葬花吟唱出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可知,她进贾府不久,这种处处被人轻视,被人忽略的寄居生活就已经开始了。


少读红楼

《红楼梦》第七回薛姨妈让周瑞家的,将宫里做的新鲜样儿的宫花送给各位姑娘,有这么一句话:“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两枝,剩下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


对于处事有礼有面的薛姨妈,这样的安排无疑是十分妥帖的。但是周瑞家的在执行过程中却私自改变了顺序,白白枉费了薛姨妈的苦心。下面有书君就和大家分析一下,周瑞家的为什么自作主张,最后才把花给黛玉?



有书君看到网友的一些评论,很多人倾向于三位姑娘和凤姐住得比较近,这样规划路线比较省时省力,对此有书君有不同意见,看法如下:


一、瑞家的善于讨好有势力的人。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丫鬟,来自于“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家。从凤姐的只言片语可以了解,王家应该比贾家更有势力,府里的丫鬟的见识,绝对不会比贾府少。而且,从这种强势府里出来的丫鬟耳濡目染,自然更加看得明白府里的各种关系。


黛玉虽为贾母外孙女,但她是寄养在贾府里,无权无势又没有父兄姐妹照拂。在贾府只有虚名的黛玉,自然不会排进周瑞家的讨好榜的名单中。


另外,在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时,周瑞家的种种表现,足以看出她巧舌如簧、很会来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一个“人精儿”一样的人物,很懂得厚此薄彼。


那您要问有书君了,如果照你这样说,周瑞家的应该第一个给凤姐啊?这就是玄妙所在了!


周瑞家的是谁?王夫人的陪嫁丫鬟,本是王家人。她很明白,送礼物要先给主人家,这是最起码的礼节,所以薛姨妈送的宫花势必要先给贾府的姑娘们。这种事情,别说是周瑞家的这种从大户人家出来的奴婢,就连小门小户家的丫鬟也不会弄错滴!



二、因为周瑞家的深知王夫人不喜欢黛玉。


王夫人不喜欢黛玉,从王夫人对待晴雯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原文中有这么一段:“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人都有这么个习惯,当不喜欢一个人时,在形容TA的特点时,都会找自己不太喜欢的人去形容。


王夫人不喜欢黛玉,从她另一句话中也可以看出端倪。原文:“王夫人叹道:“你这几个妹妹也甚可怜了,也不用远比,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


从王夫人的这段话可以听出两个信息:其一,王夫人很嫉妒黛玉的母亲贾敏。其二,王夫人很有可能,因为贾敏的原因,曾经受到过委屈。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从小照顾王夫人,自然对王夫人的喜好相当了解,所以她会因王夫人的喜好,而“怠慢”王夫人不喜欢的人,比如黛玉。


周瑞家的,一个贾府里的奴婢,都可以如此看轻黛玉,难怪黛玉的《葬花吟》中有这样的诗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她寄人篱下心境的最扎心的表达。



有书君不禁感叹:如果贾府未被抄家,宝玉娶宝钗后黛玉未死,那她该如何在贾府自处啊!



有书共读

薛姨妈拿了十二支宫花给周瑞家的,让她给凤姐送去四支,余下的给迎春、探春、惜春、黛玉各送两支。周瑞家的一路走来,最后送到了黛玉处:

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1.“该”或“不该”,本来就是一番理性的计较。感性者才看爽与不爽,理性者只看有益无益。

2.这番言辞,对黛玉无益。不论周瑞家的对黛玉的看法如何,把她排在最后是有心还是无意,她的这种反应,只会令周瑞家的,更有可能成为一个讨厌她的人。换句话说,黛玉可能让自己多了一个敌人。

3.这番言辞,对周瑞家的无益。且不说这事她办得有没有道理,周全不周全——即便她有所疏漏,甚至就是故意冷落黛玉——那也是事之常态、人之常情。你呛她一句,除了让她感觉不痛快,不会令她的处事风格和态度,有任何正面的改观。

4.这番言辞,对宝玉、薛姨妈等相关者无益。宝玉不得不出面打圆场,薛姨妈若是知道了,也难说会不会内心纠结:都是我没嘱咐清楚送的顺序,才惹出了这场风波。黛玉说得轻巧,旁人听着却一点也不轻巧。

但也有人说,黛玉怼周瑞家的,怼得漂亮——因为她写过“风刀霜剑严相逼”,所以此时她在贾府,很有可能就已经处在了“风刀霜剑”之下,而周瑞家的,就是那些欺压她的“风霜”之一。

好吧,我们姑且按照这个思路往下想,周瑞家的就是讨厌黛玉,就是处处与黛玉为难——难道这样,就应该拿一件微末小事,来给她脸色,来质疑她的用意和动机吗?

显然不应该。一个人讨厌你,不论是什么原因——嫌你地位低下(虽然黛玉地位并不低)也好,厌恶你的家人父母也好,觉得你和她的主子不是一国的也好,单纯不爽你也好——你去怼她,呛她,她就会喜欢你吗?就会站到你这一国吗?

不会啊,她只会更加讨厌你。即便你的一张利嘴,让她不敢在你面前造次,那背后呢?她就不会更加见缝插针地打压?暗亏就比明亏好吃吗?

这种情况下,一个理性人会知道,只有两种路子:要么学宝钗,不管好人坏人,一律怀柔政策,伸手不打笑脸人,指不定能让对方转恶为喜;要么学探春,小委屈憋着,慢慢修炼撕逼技术,一旦触及底线就放大招狂撕,撕得漂亮,撕得赢,撕得满世界都知道,满世界都支持你。

但是,黛玉是个理性人吗?不是。黛玉是什么?黛玉是“真”。“真”不是“美”,“真”在某个角度来说,也可以是“丑”,是“伤”。

所以,这个时期的黛玉,不会想什么“该”与“不该”,她想的只有“我想”和“我不想”。

换句话说就是,“爽”和“不爽”。

从这个角度来看,“晴为黛影”真是准确。不,更准确地说是“黛为晴影”——晴雯对“我爽”这件事的坚持,远远胜过黛玉。

不说黛玉,我们来说说周瑞家的。周瑞家的,是什么?是这个百味杂陈,善恶叵测的人世。

会争荣夸耀,会狗仗人势,会作表面文章,也会顾念旧情。会对熟人冷面冷心,也会为陌生人感慨同情。见过你的先辈们,知道他们当日的得意,也知道他们后来的凋零——但并不挂在心上。她迎接你来到贾府,来到这个故事里,也有极大可能,会看着你离开——同样,也并不挂在心上。

周瑞家的,是一个暗箱。哪怕作者给她的笔墨已不少,但我们真的不知道,她的心里,对黛玉到底有什么想法。她送的那两支宫花,除了完成任务之外,还有没有她自己的一番深意。

她的“善”与“恶”,是薛定谔的“善”与“恶”。

而黛玉说:“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黛玉说,你给了我,别人挑剩下的。这倒也罢了,更可怕的是,她心里想的是:

“只有”别人挑剩下的,你“才会”给我。

黛玉的可怕,不在她的嘴,而在她的思维方式。她太容易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那么别人呢?别人只好扮演“加害者”。


刺猬戈多戈

《红楼梦》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这一情节集中体现了曹公的生花妙笔,脂批曰“总是得空便入,可知一支笔作千百支用”。知微见著,小小的一件事端蕴含着无穷妙处。可是,历来的读者都纠结于送宫花的顺序,为什么最后送给林黛玉呢?指责周瑞家的见人下菜碟,狗眼看人低,认为她是瞧不起黛玉才有意为之。其实我觉得周瑞家的完全是因为顺路,我无意为周瑞家的洗白,首先在送宫花这段时候,正是黛玉很受贾母宠爱的时候,林如海也还在世,那时候黛玉的级别待遇要高于三春,曹老这样写就是要描写黛玉的寄人篱下的心情,由此引发的多疑和自怜自艾。


其次,从宫花来说,本身没有优劣之分,薛姨妈说“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堆纱是一种制作工艺,就是将薄绢等丝织品折迭缝制成花朵的样子。这十二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应该是一样规格、形状的,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当然,以上是从作品创作手法和写作技巧上来分析的,体现了送宫花一事在《红楼梦》总体结构中的意义。从文本故事的发展来看,从世事人情的角度来考虑,指责周瑞家的也不是全无道理,但还是有些过于主观了。


林黛玉是寄人篱下的孤女,她不像薛宝钗、史湘云一样属于客居的身份,经济上可以完全独立。这也是林黛玉内心深处的伤痛,时时触及着她的敏感和自尊。林黛玉曾经和宝钗倾诉衷肠:“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正是林黛玉真实处境的描述!并不是说贾母喜欢林黛玉,其它的人就一样会喜欢林黛玉,会真心待黛玉好。虽然,贾府人视她和贾府迎探惜姊妹完全一样,无论是日常行走坐卧还是生日宴庆等场合,林黛玉都和她们是一样的待遇;但是那些客气和笑脸之后又有多少是真情真意,有多少是虚情假意?


林黛玉毕竟不是贾府的女孩,除了贾母的怜爱,她还有什么可以获得其他人重视的资本呢?即使在王夫人、薛姨妈的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是将林黛玉和三春姊妹相区别呢?更别提周瑞家的这些下人了!从紫鹃为林黛玉的深深忧虑之中,从王熙凤和平儿讨论嫡庶之中,我们也为林黛玉而深深忧虑。一个没有至亲的孤女,是多么的单薄,将来的幸福是多么渺茫!那些早已参悟世事人情的大人一打眼,就看穿了、看透了林黛玉的无可依傍的未来。

具体到送宫花的事情:周瑞家的为人处事圆滑乖觉,很难说她日常趋炎附势的行为没有在林黛玉的心里留下了不那么正面的印象;很难说周瑞家的骨子里没有对林黛玉的轻视甚至厌恶。当林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的时候,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这或许是被林黛玉说中内心阴暗之处的缄默。单单从送宫花一事来说,周瑞家的或许没有想那么多,林黛玉也没有故意针对周瑞家的,她们的表现都只是她们日常思想、性格的具体体现而已。虽然她们之间没有故意的针对和敌对,但是她们内心的真实的思想活动早已经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也不唯独送宫花这一件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甄嬛传、宫斗片并不会每天都在日常生活中上演;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于情于理是那样的自然而平淡,但桩桩件件的背后都是权与利的角逐与制衡。林黛玉是一个身份尴尬的主子,这一些些微小的差异,对于过于聪明敏感的林黛玉来说,可以清晰而深刻地感知并感受到其中的寒意,她无能为力,只有用锋芒毕露的口角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齐开颜

《红楼梦》的魅力,作者的狡猾,从周瑞家的送花一事就可以体现出来。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就是走的周瑞家的路子,先去拜见的她。可以说她在荣国府算是有头有脸的奴才。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有她,是她亲自搜出了司棋的赃物,又亲自把司棋送出去。她是贾宝玉口中的“鱼眼睛”的代表!

周瑞家的去向王夫人汇报刘姥姥的事情。薛姨妈就拿出花开让周瑞家的送给姊妹们戴。

薛姨妈交代得很清楚 :

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

剩下六枝,两枝给林黛玉,四枝给王熙凤。

周瑞家的拿到花以后送给了三位姑娘,然后给了王熙凤,最后才给林黛玉。

所以惹恼了林黛玉!

书中写道: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有人对林黛玉说这样的话颇有微词,认为她小心眼。因为书中写得很清楚,周瑞家的是“顺路”送花的——如今周瑞家的故顺路先往这里来。

也就是说周瑞家的并没有按照薛姨妈的安排顺序送花,而是按照自己的方便路径来了。

自己怎么方便怎么来!根本就没把送花当回事! 更没把林黛玉当回事!

要知道周瑞家的可不是一般愚蠢的女人,她单管跟着太太们出门的事,可谓见多识广,世故圆滑,八面玲珑!就算黛玉住的最近,她也会最后送给黛玉!

书中曾经写过尤氏的丫鬟和荣国府的婆子吵架,很能说明这些奴才的势力!

”小丫头听了道:“嗳哟,嗳哟,这可反了!怎么你们不传去!你哄那新来的,怎么哄起我来了!素日你们不传谁传去!这会子打听了梯己信儿,或是赏了那位管家奶奶的东西,你们争着狗颠儿似的传去,不知谁是谁呢。琏二奶奶要传,你们可也这么回!”

这两个婆子一则吃了酒,二则被这丫头揭挑着弊病,便羞激怒了,因回口道:“扯你的臊!我们的事,传不传不与你相干。你不用揭挑我们。你想想你那老子娘,在那边管家爷们跟前比我们还更会溜呢!什么‘清水下杂面你吃我也见’的事。

所以说周瑞家的把挑剩的花给林黛玉绝对不是无心之举,而是有意为之!

况且从林黛玉的话来看,这送东西最后给她不是一次两次了!


凡眼看红楼

黛玉怨怼周瑞家的最后一个送她宫花,实在不是黛玉小心眼,而是周瑞家的实在错了,按薛姨妈的吩咐,不该最后送,按人情来往,也不该最后送,偏偏就最后送了,这里没有深意,我是不信的。

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每一个情节单看似乎没什么了不起,结合前后会你会惊奇发现大有深意,绝不会有信手拈来的闲笔。周瑞家的送宫花也是如此。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也是王夫人的心腹,为人圆滑,善察人意,惯会巴结逢迎。从她在府外有自已的房子,出入有小丫头跟着,暗地里买地这些事可以看出她在府中也有相当实力。从她把刘姥姥成功引荐给王熙凤可知她是个得脸的奴才,这些,不是有心计的人是做不到这一地步的,这样一个在别的主子处处讨好的人精为何会贪图省事而做错事呢?自然是对王夫的脉摸得比较准,揣度王夫人的心意而故意的了。

王夫人一向是不喜林黛玉。林黛玉初来贾府,才七八岁年纪,在拜见王夫人时王夫人便故意几次把黛玉让到贾政平素所坐的主位,若不是黛玉聪明应变,贴着王夫人坐了,必定要落一个不懂礼节的口实。日后贾宝玉又待黛玉分外体贴,王夫人看在眼里,内心未必没有想法。贾瑞家的是王夫人的身边人,对王夫人的心理自然摸得门清,她最后送花给黛玉,自然也是代王夫人表明一个态度:我家夫人是不喜欢你的。就如贾母不喜金玉良缘,便向薛姨妈又是要宝琴的八字什么的,借表明自己喜欢的是薛宝琴来打压薛宝钗一样。

有人说周瑞家的只是图省事,是顺路,其实不然,当时三春住在荣国府东面的三间小正房。林黛玉和贾母住在西面。王熙凤的住处在北面。无论怎样走都不存在顺路问题,而周瑞家的从凤姐处出来后,曹雪芹写了这样一句“周瑞家的这才往贾母这边来。”话更能说明周瑞家的送宫花的顺序实在是有轻看黛玉的嫌疑的。

周瑞家的不听薛姨妈吩咐的顺序,还有巴结讨好王熙凤的意思。贾母虽说是最高长官,但年老无力,对荣国府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王夫人是二把手,但王熙凤是她内侄女,她也放心的很,因此王熙凤就成了荣国府的实际执行官,大事小情,无不出自她的心胸,周瑞家的自是以她为重。至于黛玉,一个寄居外家的小小孤女,任她闹腾又能到哪一步去?

黛玉聪明的紧,七八岁时便知礼节,对王夫人及其身边人的行事作风怎会不知,难怪她接过宫花,看了一看,冷笑着说了一句话:“我就知道,别人不剩下的也不给我。”表明自己自已的态度:你主子的态度我是知道的,伯我可不是泥捏的人儿,若是惹急了我,我也是会反抗的。

周瑞家的送宫花,看似平常,仔细分析,内宅里的勾心斗角,却也是波澜迭起的,算得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吧。读红楼梦,确是一千个读者一干个看法,我这也算是一家之言吧,姑妄写之,姑妄看之吧


萍风竹雨123

周瑞家的为什么最后给黛玉送宫花?我想要先弄清黛玉、三春、凤姐的居室位置。当然,我不会画三维效果图,只能用文字表述。

王夫人忙携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 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宽夹道。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后有一半大门,小小一所房室。王夫人笑指向黛玉道:“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来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

黛玉初进贾府,拜见贾政不遇,去跟贾母用饭。从王夫人住处到贾母住处,路过凤姐住处。可见凤姐的住处,在贾母和王夫人之间。

便转东角门出至东院,往梨香院来。
西南有一角门,通一夹道,出了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院了。

两次介绍,王夫人居所与梨香院相邻。元春省亲,买来十二个小戏子,安排到梨香院,薛家搬到其他院落。而送宫花的时候,还没有元春省亲的消息,薛姨妈一家还在梨香院居住。所以送宫花的起点,就是梨香院。

一时周瑞家的携花至王夫人正房后头来。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倒不便,只留宝玉、黛玉二人在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

三春住在王夫人这边。

这篇引文较多,只是为了说明几个人住处的空间关系:薛姨妈住的梨香院和王夫人房间相邻,三春跟着王夫人住,几乎是隔壁;从王夫人房间去贾母那里,路过凤姐的房间;黛玉跟着贾母住。这样一来,从梨香院出来,先近后远,一路而来,顺序自然是三春、凤姐、黛玉,丝毫谈不到轻视怠慢。


也许有人会说,黛玉是贾母的心尖尖,绕路也应该先给她送。说这话的才是刻薄小性儿。几枝花饰而已,又不是什么要紧东西,费得上这样远兜近绕、费尽心机吗?恐怕只有黛玉这样多心的人,才会先远后近故意绕路吧?不对,黛玉有多心的一面,也有率性的一面,宝玉生日她不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说出“他倒有心给你们一瓶油,却怕误挂着打盗窃官司”,伤了彩云吗?如果让她送宫花,她只会生气:“把我当下人使唤,难道我是奴才丫头吗?”

周瑞家的不是黛玉,没有九曲回肠和七窍玲珑心,她只是王家的陪房、王夫人和王熙凤的心腹。从这个角度来看,她当然是跟王夫人名义上的女儿探春最亲近,其次是王夫人的内侄女王熙凤。而迎春惜春和探春住在一起,当然沾光。周瑞家的送花顺序,一点也没有问题。


顺便说一句,北京的大观园景区我没去过,从网络图片来看,这个院子牌匾上写的是“梨香苑”,与小说中“梨香院”不符。这个字的改动有何意义?而且既然是仿古建筑,就应该力求神似,牌匾书写顺序居然是从左往右,这又是怎么回事?


老却英雄似等闲199


送宫花的事儿不大,这件事情本来是可以挑理的,但也完全可以糊涂一点不是挑理呀!

如果换了凤姐平儿、或者三春最后一个得了宫花🌹都只会客客气气的收下,而不会像黛玉一样去挑理吧?

个人觉得这件事情的起因,还是黛玉在宝玉屋里使“小性儿”的成份更多些。宝玉的态度积极抢着去看薛姨妈送来的宫花🌹,黛玉心中就立即有了小小的不爽起来。如果这时黛玉是在自己屋里,态度恐怕就是看都懒得看让紫鹃接下来完事。

黛玉总的心态是薛宝钗新近来贾府在府内上下人等中口碑要比她好,宝玉也敞有一些“见了姐姐、忘了妹妹”的嫌疑,黛玉的心里早就憋着些不爽了。尤其见到宝玉好奇在意抢着先看了薛家送来的宫花🌹,黛玉心里就更加小小不爽。



周瑞家的无大错,只是顺路过来拣个懒罢了。

话说回来满贾府里的人中,恐怕也只有宝玉会得了什么好东西都第一个想到要先到黛玉哪里去献宝吧!宝玉得了金麒麟心里想着要给湘云,表面上也要先装一装样子说送给黛玉,黛玉说不要就正中宝玉下怀了。

周瑞家的怎么可能对黛玉,像宝玉对黛玉一样的如此上心呢?难道非要周瑞家的第一个冲到地理位置最远的黛玉住处送宫花,然后再沿路返回的时候到凤姐处、三春处,这样也太不合常理了吧?

个人观点:送宫花🌹事小,黛玉难道真的缺花儿戴吗?黛玉在贾府里吃穿用样样不少,只会在三春之上、不会在三春之下。黛玉可不是喜儿,喜儿的爹爹买不起花儿给喜儿,买根红头绳喜儿都够开心一年的了。

黛玉不过是一惯性对宝玉使“小性儿”吃飞醋,让周瑞家的这次送宫花🌹给碰上了无故躺枪罢了!


阿丹151014015

书中所写的原因是:顺路。

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我觉得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在这个简单的原因下面,我们可以从风俗和人性方面来探讨一下。

中国的习俗就是待客之道要周全,不能让客人觉得自己被嫌弃。

林黛玉在贾府属于客人。

周瑞家的作为王夫人的陪房,应该知道礼数,就算路再远,也应该先让黛玉挑选,再给自家人挑选。



所以,她光想着顺路了,说明在她心里,黛玉就是一个让人嫌弃的主儿,在贾府这么多年,一直受到贾母的宠爱,把自家小姐都比下去了,可能因此就不怎么喜欢黛玉。

所以她在心里以顺路为借口,不顾礼数周全,让客人黛玉得了别人挑剩下的两只。

人性方面。早期的黛玉确实恃宠而骄,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怎么爱理人,不像宝钗那样对所有人都客客气气的,所以周瑞家的不喜欢黛玉也正常。

人就是这样啊,尊重是互相的,就算身为奴才,也是有尊严的。

更何况,周瑞家的也算有头有脸的人了,而黛玉见她拿了剩下的两只过来,对她很不客气,直接怼她:“我就说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把她怼得哑口无言。



如果再给周瑞家的一次机会,估计她还是不会第一个给黛玉选,但也不会给黛玉最后一个选了。

若是给黛玉第一个选,她实在忍不下这口气,若是给黛玉最后一个选,就算黛玉不说,她的丫鬟都会愤愤不平,闲话中说出来,然后传到贾母口中,周瑞家的可能会被主子阶层看作不懂礼数之人,她就不能仗着贾府的势在外面过得体体面面了。

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真是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