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和卫青的功劳比得过李广吗?

楚时明月秦时关

李广并没达到以上两位级别,卫青说过了,今天说霍去病

大汉王朝两位留名青史功盖千秋的英雄人物卫青与霍去病,身世竟惊人的如出一辙。

卫青我们上文提到过,出身卑贱,是平阳公主府的下人卫媪和来公主府做事的县吏郑季私通产下的私生子。想不到多年之后,卫媪的女儿卫青的二姐卫少儿复制了母亲冲动的举动,为爱痴狂,和来公主府做事的另一位县吏霍仲孺私通,产下了霍去病这一私生子。

霍仲孺这人没什么担当,不敢认霍去病,一走了之。不过没想到犬父竟有虎子,多年后已身为骠骑将军的霍去病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找到了霍仲孺,不计前嫌与之相认,并带走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回长安培养。岛主不得不说,这个霍仲孺是真的会生,哥哥是霍去病就罢了,弟弟竟是日后汉朝另一位风云人物,霍光。

言归正传,霍去病的童年时期比卫青要幸运一点,赶上了好时候,姨母卫子夫得宠于汉武帝,舅舅卫青也显贵,并且是个天才将领,奇袭龙城吹响了汉朝反击匈奴的号角,霍去病得以自幼养在宫中。

正所谓“长安年少羽林郎,骑射翩翩侍武皇”。霍去病自幼跟在卫青与汉武帝身边耳濡目染,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天分,能骑擅射,深得汉武帝赏识。年仅17岁便被任命为骠姚校尉,跟随出卫青征匈奴。

有关霍去病的战功,史书里面记载的文字实在足够平淡了,但读起来还是只有一个感觉:爽。

我们知道汉军前期打不过匈奴,兵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匈奴人以畜牧业为主,且自幼逐水草,习射猎,有天然强大的骑兵部队。而汉军初期则是重视步兵,骑兵打步兵自然优势占尽,来无影去无踪,匈奴骑兵超强的机动性往往能打汉军一个措手不及。

自从卫青出现以后,与汉武帝多次商讨研究战胜匈奴之策,便提到了升级汉军的骑兵部队。而霍去病,正是千百年难得一见的天才骑兵将领。汉武帝曾想传授古代兵法给霍去病,霍去病却不拘束于古法,认为对阵匈奴这种敌人,更重要的是临阵的方略。汉武帝赐霍去病宅邸,他也坚决不受,并且霸气回复: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这样的人,能不成功么?

霍去病征讨匈奴的首战便横空出世“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率800勇士千里奔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匈奴一个措手不及,斩首2000余人,把单于的叔父都给一勺烩了。未知的茫茫大漠中,少年霍去病这是何等的胆略,敢于孤军深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愧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这一战霍去病勇冠三军,获封冠军侯,赐一千六百户。咱们现在把第一名叫做冠军,就是因为霍去病的英雄无敌。

仅仅两年之后,19岁的霍去病便升任骠骑将军,独领大军两次出征河西地区(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把匈奴的浑邪王、卢胡王、休屠王等王杀了个遍,彻底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大汉通西域之路。

霍去病在河西驻兵之地收到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霍去病为了激励众将士,将美酒倒入泉水中,将士们拿头盔舀起泉水开怀畅饮。此地便被命名为酒泉,也就是现如今我国的卫星发射基地。

河西之战霍去病威名远扬,匈奴人听到霍去病的名字便闻风丧胆,喻之为战神。还编了一首相当痛苦的歌曲来感叹失败:“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浑邪王和休屠王更是被霍去病打怕了,又怕单于怪罪,选择带数万大军归降。汉武帝派遣霍去病亲自去接受投降。受降仪式上部分匈奴兵反复无常,想要引起哗变,再度叛逃。千钧一发之际,英勇如霍去病,竟然单枪匹马冲入浑邪王大营,指挥他斩杀想要叛逃的士兵,稳定了局势,成功完成了受降仪式。要不说霍去病身上一定有一种天神下凡的气势,才能震得出如此凶险的场子。

再之后,便是最为著名的漠北之战。卫青和霍去病各领五万大军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当时两位主帅商议的结果是将精兵交给霍去病,由他对付单于主力,卫青则对付左贤王。但是由于被匈奴一个小俘虏忽悠了,导致两主帅改变了路线,霍去病对上了左贤王。

对决毫无悬念,霍去病领军大获全胜,歼敌七万余人。估计是没有找到单于主力,霍去病心有不甘,便乘胜追击,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深入北地2000余里地,到达了匈奴腹地狼居胥山。霍去病封狼居胥,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接着一路势如破竹,饮马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这一次霍去病的壮举,是有史以来汉军追击匈奴所到达的最远之处,让之前屡屡在边境耀武扬威的匈奴深刻明白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道理。

经此一战,霍去病横扫漠北、马踏匈奴,从此“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是真正达到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境地。

文人士大夫对霍去病的一些微词,可能是由于霍去病不够体恤士兵。虽然霍去病并未和士卒同甘共苦,但他绝对做到了赏罚分明,部队里面纪律严明。霍去病出征,由于多为长途奔袭,所以往往会放弃自己的物资,直接以敌方战利品作为补充,赢了才有饭吃。霍去病的部队不是最幸福的,却一定是最拼命,战斗力最强的。

漠北之战后霍去病最高官职大司马一职,可惜天妒英才,仅仅在24岁那年霍去病便因病去世。关于霍去病的死因有一些关于外戚皇权内部斗争的阴谋论,岛主不太认同。霍去病既然取了去病这个名字,表明他小时候极有可能是有病根的,所以取这个名字以祈福避灾,加上霍去病常年在外征战,身体损耗很大,加上古代的医疗水平有限,导致霍去病最终病逝的结局,是完全合理的。

霍去病,千古难得一见的天才将领,短短二十四载的人生,便已留下百战百胜的彪悍战绩,留名青史,扬我国威。他就像一颗划过天际转瞬即逝的流星,短暂而闪耀,散发出独一无二的光芒,写下史诗级的壮丽篇章。如果上天再借他二十年…


轱辘岛

卫青霍去病李广都是汉武帝时期的抗匈奴名将。论武艺,李广善骑射英勇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远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



小时候读过的古诗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大雪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说的都是赞扬李广勇武,但这只是文学作品中的李广。



  西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开疆拓土、重奖军功,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卫青霍去病李广是其中的佼佼者。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元封五年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1],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虚岁)。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祈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而李广从弟李蔡文帝时同为中郎,景帝时一同抗击匈奴,被封乐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战功,并且李蔡人品、才能、名声远不及李广,官名、爵位却在李广之上。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本人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

李广虽然作战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和治军才能,他只会打常规战。

汉武帝重用外戚,宠信卫青霍去病,不器重李广。因为卫青霍去病是帅才,李广只是将才。执行汉武帝开疆扩土抗击匈奴的战略,卫青七战七胜,霍去病六战六捷,而李广只是小打小闹疲惫迎敌。个人武艺高强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落了个兵败自杀的结局,令人叹息。



 后世读书人曲解历史 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贬低卫青霍去病,是不客观的。卫青霍去病虽是外戚,但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大汉王朝,中华民族建立的功勋,远远超过李广。他们的任何其中一个人,或卫青,或霍去病,李广都望尘莫及,这就是帅才和将才的区别,也是他们命运的不同之处。

--来自粉粉日记


四本看长安

了解历史人物,我们必须要从时代背景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更理性的看待历史人物。首先我们下个结论,霍去病和卫青的功劳比李广大吗?

答案是肯定的。

事实上,李广一生从来没参加过大的对匈奴的战争。我们经常会说“李广难封”,为什么李广就难封了?

原因很简单,他的军功不够,说白了是就是收割的匈奴的人头不够,所以难封。既然如此,为什么李广的名声会那么大呢?其中主要助推者是史记的编撰者司马迁,为什么呢?

因为司马迁本来就是受李家后人的牵连才会被接收宫刑的。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而李陵就是李广的亲孙子,最终投降匈奴,而司马迁为李陵说情,进而激怒了汉武帝,所以才会被阉割。那么李广为什么缺乏军功呢?很简单,他年轻力胜的时候,正是西汉文景施行韬光养晦的时候,西汉与匈奴的主要的相处的形式就是和亲。为什么要和亲?因为打不过匈奴而韬光养晦。所以不是李广不能打,而是没遇到最好的时代,再者李广最擅长的是小股士兵的游击战,而不是大规模的兵法行动,你或许不知道李广是为什么自杀的?因为他卫青的指令,擅自出兵攻打匈奴,结果迷路了。卫青仗都打完了,李广才找到根据地,后来卫青要让写检查,李广羞愧难当,拔剑自杀。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李广不能打,他在带兵上很有一套,比如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意思是说李广能与士兵同生共死,同甘共苦,所以深受士兵的爱戴。

我们反过来看卫青和霍去病,大将军卫青共计出兵匈奴七次,俘获斩杀敌兵五万多人。同单于交战一次,收复河南失地,因而设置了朔方郡。李广就是他部将。

而他的外甥霍去病更猛,六次出击匈奴,其中四次是以将军的身份,共计俘获斩杀匈奴十一万多人,迫使匈奴浑邪王率领数万人投降汉朝。开拓了黄河以西的酒泉等地。他前后也是一共四次受到加封,食邑一共一万五千一百户。他手下被封侯的有六人,担任将军的有两人。

所以通过三人对比, 论军功就可见一斑了。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青年时的李广武艺精湛,弓马娴熟,因战功迅速成为镇守边疆要地的将领。对匈奴的反击常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威震敌胆。可惜文景两朝,以发展 生产,经济养息为主,边防以防御为主,政治以和亲求安。这种政治环境,李广施展才华是有限的。

武帝时,开疆扩土,防御变进攻,以名将卫青为主帅,著名骁将霍去病为先锋,已是暮年的李广为后军将领。卫青以卓越军事指挥才能,霍去病以威猛,骁勇多变的战术从河套长途奔袭,一路追杀匈奴到漠北, 匈奴 望风而逃,闻风丧胆。一直追到封狼居 胥山,刻石记功而返。

从史料看卫青,霍去病战功卓著,战果辉煌,李广则是无功而有过。据史载,李敢刺杀卫青未遂,伤及手臂。后李敢被霍去病刺杀身亡。而朝廷没有问责。从此事看,卫青有打压李广之嫌,李广有抱屈之疑。武帝本不待见李广,况且,卫,霍两家背景无人敢动,此事堪称历史疑案。


手机用户52347605903

霍去病加卫青比得过李广吗?首先得从三人的领导能力、战功和个人武力值来评比:

一,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他战功卓著,曾二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为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础。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霍去病不但战功卓著,他还是突袭作战战术的运用者,还创造了迂回纵深,穿插包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对其实行毁灭性打击的战术思想。从战功到战术的创新和运用,霍去病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名将。

二,卫青:西汉名将,是汉武时期汉军主将,主要功绩有:龙城大捷、收复河朔,奇袭高阙,二出定襄,漠北大战等,他是自立汉以来始破匈奴的将军,立下赫赫战功。也是当之无愧的千古名将。

三,李广: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致使匈奴人闻风丧胆,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

三位将军都是名将,但霍去病和卫青属统帅型将领,他们是从战略上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不但从根本上打垮了匈奴,而且还攻取和收复了大片地域,他们无论是战功或是对军队的建设、战术的创新和运用都远超李广。

李广虽然个人武力值高,他的敌人叫他飞将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由一个李广酒后把石头当老虎射穿的传说,而演化出的成语。但属于将才型将领,而非卫青、霍去病这类帅才型的将领,他在文景两朝的对匈奴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当时文景二朝都是采取合亲等示弱国策,虽发生汉匈战争,但都是匈奴小规模的骚扰和抢劫,所以李广能够打退匈奴小规模的军事进攻。而武帝期间汉匈之战是主力决战,是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决战,在李广领军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所以李广虽经七十余战但歼敌数量不多,在汉匈战争中没有有影响全局的战绩。还出现过兵败被俘的事。因此,霍去病和卫青任何一个的功绩和领军才能都是远胜李广的,但个人武力值李广胜过霍、卫二人。


051698

我想说的是十个李广也不一定能比得上霍去病或者卫青其中一个人。

李广的确厉害,不然也不会称之为飞将军。但他做一个单纯武将还凑合,要是作为一个统领三军的大帅那就肯定不行了。也只有霍去病和卫青能担此重任。

而且李广作为将军,经常在草原上迷路。行军打仗这怎么能行。

而且李广喜欢单打独斗,喜欢小股军队作战,作为将军应该识大体,统领全局。而不是拿自己和全军将士冒险。

之所以大家对李广都是比较钦佩,敬仰的态度,是因为司马迁对李广有偏向。

另外我的文章里也写到李广难封的原因,欢迎阅读。


15号街

史上记载,孝文帝十四年,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因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尝从行,有所冲陷及格猛兽……及孝景立……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又任上郡太守。尝为北地,陇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武帝时,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飞将军",避之数年,不敢入右北平。元朔六年,随大将军(卫青)出定襄,击匈奴。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击匈奴。元狩四年,又从大将军,骠骑将军(霍去病)击匈奴……此战之后,李广自杀身死。

从上面的叙述可知,李广从文帝时期起直到武帝时,历经三朝,一直战斗在抗匈第一线,其间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多少生死博斗,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命运不好,当其青壮时,汉朝还没有力量对匈奴展开大规模进攻,而当武帝展开对匈奴大规模进攻的时候,李广已经老了。所以,尽管他与匈奴奋战了一生,却一直没有得到大量歼敌的机会(唯一的一次,还因为卫青的偏私安排而错过了),因此,一直未被封侯。这是李广一生的遗憾。

那么,李广有没有资格封侯呢?当然有。汉文帝当年看到李广的武勇,曾感叹地说:"丿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何足道哉!文帝如此说,那么,李广有资格封侯,还有疑问吗!

李广之所以在历史上享有盛名,为人民世代传颂,还因为他人品好。史书记载,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广死时,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我们时常说,老百姓心里有杆称。卫青霍去病死未闻有百姓为其落泪。则李广之名声高于卫,霍,其能得太史公为其单独立传,还有疑惑吗?李广因未得封侯而遗憾,但如果他知遗身后有那么多的将士和老百姓为他落泪,他也应该含笑九泉了。毕竞,和将士们及老百姓的肯定和爱戴相比,帝王的封赏又算得了什么呢!


WM晓奇

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让李广成了千古文人凭吊的对象,人们总是同情那些失败的英雄,李广就是这样的人,简单的说,单轮战功卫青霍去病远超李广,而且李广还曾经是卫青的手下。

李广难封侯只能说明他军功不够,这里面有命运的因素,但也有个人的因素,李广之勇无可厚非,但是李广的智可能达不到一个大将军的人级别。这一点从李广之死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李广是自杀的,因为一次作战失利,卫青派人到李广军中询问情况,当然也可以说是问责,李广心中有一万个委屈,但是作为军队中层领导,最高层下来问个话哪怕就算是要治你的罪,你说清楚不就行了吗。那么多仗都打下来了,这点委屈都受不来么?结果李广就这么自杀了。

不管自己是不是委屈,是不是有原因,你一旦自杀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李广随卫青参战,本来是一次机会,就算是天意吧,迷了路耽误了战机,没有参加战斗,这算是天意吧。李广的自杀也说明,李广的确没有成为大将军的情商,没封侯自己肯定也是有原因的。


昭烈名臣

这个问题应该换为李广的功劳比得过霍去病、卫青吗?毫无疑问,李广差的还不是一点点。《李广传》是史记中文彩最好的一篇,太史公因李陵之事受腐刑,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李广、卫霍的爱憎亲疏。既便如此,史记中记载的李广战功比卫霍亦逊色不少。李广身历60余战,无明确记载胜迹,至多与匈奴匹敌,败仗却有明确记载,这也是李广功不致封侯的原因。《李广传》文彩太好,夸的最主要的是李广爱兵如子,人品高尚,这一点卫霍确实差远了,论功劳李广真不如卫霍。


肖虎tiger

靠,谁给你的勇气,开这种标题,李广是吹出来的,代表那些老将的人物而已。何谓功劳,功和劳要分清要结合。李广那是多劳。何谓功,功是要有深远影响,重大贡献和历史意义的。卫青收复何套,重击胸故,霍去病开拓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功盖千秋的伟大事业,李广干啥?只死呵几年匈奴,也没成样,顶多对当时汉朝有些贡献,对历史就没什么多大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