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有很多人都喜欢曹操而不喜欢仁义无双的刘备?

秦岭客1

人们对三国最早的了解大多基于《三国演义》,其中抑曹拥刘的态度是非常明显的,到处充斥了对刘的喜爱。曹操在其中充当了负面的代言人。集阴险、诡诈、暴力,悖逆于一身。光看这几个词想必很多人都很难有好感吧。是的,这就是初读《三国演义》人大多持有的心理状态。

《三国》形成的年代是封建时代,正统和忠君思想深入人心,这种抑曹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态度也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很多代人。

随着相关研究者对这段的分析,再加上人们对正史的重视。对曹操有一定程度上的翻案,但是这没有因此而全盘否认刘备的能力。有些人在这种解读的基础上再融入了现代的思想观念,所以对曹操的尊敬油然而生,认为曹操才是磊落的人,刘备才是虚伪的人。

其实政治家本来就是真真假假,没有定论,一个完全的暴君和完全的仁君都不可能成为一代枭雄。刘备其实也不可能是哭哭啼啼的角色,假仁假义的代名词。

从大局上看,曹操在历史上对中国文明起到了三国时期中最重要的作用,他是再次统一的基础,抵御外族方面也功劳卓越,文学上也有造诣,是个不可多得的全才,也给他加了分。

现代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节奏快,更重利而少重情,因此曹操的那种白脸形象则相对更符合一些人的价值观和个人喜好、或许在以后极其富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又会倾向于刘备的“仁义”。


大眼大世界

《三国演义》是中国权术的大全,机谋、权谋、阴谋的集大成者,是指它展示了中国权术的各种形态。

《三国演义》表面上看,魏、蜀、吴三国是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诡术的较量,即骗术与伪装术的较量。

论个体的力量,吕布力量最大,刘、关、张三人联手也打不过他,但是,他是大失败者,败在曹操手下,也败在刘备手下。临死之前,他才看透刘备的伪装(假朋友),可惜太晚了。

论群体的力量,曹营大胜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但是,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差些丧命,曹操不是输于力量,而是输于诡计,他完全没有识破刘、孙联军的那么多诡计,不断上当。曹操虽然也“诡”,但还是上了更“诡”者刘备的当。可见,诡术诡计之高明,也是山外有山,强中更有强中手。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有一句经典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意思就是说,兄弟如手足一样,是不能代替的;而妻子就像衣服一样,随时都可以以旧换新。可见,刘备善于交朋友。刘备与关、张二人,无论出身、志向还是学识、性格,都有很大的差距。但刘备遇到他俩焚香盟誓,结为兄弟。后来,关、张为刘备出生入死。可见,朋友帮他成就事业功不可没。

刘备的装早在“煮酒论英雄”的情节中就显露出来了。刘备的一装再装,曹全然不觉。这段故事表明刘备的伪装术非同一般,可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他能成功地建立蜀国。

刘备在打江山的过程中用的也是“爱民如子”、“兄弟仁义”一套儒术,结果吕布、刘表、刘璋一个一个都上了当,或丢头颅或丢城池。   

刘备满口仁义,可是,吃掉刘璋却大背同宗之仁、兄弟之义,这种不仁不义的背叛行为偏偏被自己的军师说破,这哪能受得了。他除了把自己比作武王伐纣的仁义之师以自慰之外,就是一反温柔敦厚的脾气,竟把庞统赶出宴席。庞统在酒后无意中撕下刘备的“仁义”面具,不能不使刘备作出强烈反应。   

整个征西歼灭刘璋的过程,刘备的仁义,也只是以仁义之名谋取霸业之实。庄子所说的“无诚”二字,放到刘备身上极为贴切。刘璋把无诚当有诚,上的正是刘备柔术、仁术的大当。说曹操是不仁不义之“贼”,而刘备征西的仁义何在?

说是“贼天下”太重了些,但说他的仁义不过是一种诡术,一种掩盖霸业野心的权谋,绝不过分。我们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权术的大全,正是它不仅包括刚性的露骨的曹操式的法术,也包括柔性的伪善的刘备式的儒术。

所以,大家喜欢真实的曹操而不喜欢假仁义的刘备是有原因的。


书房记


Hugh86701457

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从心理的根本点而言,几乎所有人都会欣赏仁义之人,尤其是在落难的情形之下。过往的文学作品里,大家也都能看到一些所谓“正义得胜,邪恶失利”的故事。

但,抛下书本,大家看到的又是什么呢?现实之中,大家所见的那些得势之人,很大程度上都不是刘备这种类型,甚至也不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这种,相反,蒋干许攸袁术袁绍才是轻易便能获得高收入高职位的人群,自然也包括司马懿和曹操这两款。

所以,人们常常会想:为什么袁绍、袁术、蒋干、夏侯楙、司马懿和曹操这几款人在现实中会如此得势?为什么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这几款人格在现实中会如此不堪?

卖草鞋的刘备想当皇帝自然是个梦,无业闲散人员诸葛亮想走出隆中施展抱负更是个梦,更不消说买豆腐的关羽和买猪下水的张飞,都毫无悬念地被边缘化。

相反,高干子弟袁绍袁术这些人,前程是灿烂的,很多人哪怕什么都不用干都能有很好的职位等待着他,即便是蒋干这种低智商的人,也能混个不错的位置。

大家都明白这其中的缘由,可谁也改变不了这一切。于是大家便去观望司马懿和曹操,因为至少他们是有真本事的。大家都幻想,自己会像曹操一样足智多谋能算计,就算扳不倒别人,至少也能保全自己。

于是,落魄的老爸对儿子说,去看看曹操,看看人是怎么算计的;觉得吃亏的老婆对老公说,去看看曹操,看看人是怎么稳赚不赔的;就连失业青年也忍不住要看看曹操,看看人究竟是怎么找到工作的。

结果,便是曹操火了、司马懿火了。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刘备一生行仁义之名,一生抗曹,无论身处何等境遇,其志向从未改过。

那些说刘备伪君子说刘备假惺惺的,还记得你们小时候许的那些理想吗?

一介白衣,以贩鞋织草席为生,24岁,应征入伍,讨伐黄巾起义军

二十四年过去了,四十八岁那年,

孙权掌权江东了,他这辈子最大的敌人,曹操统一北方了,携数十万雄师挥师南下。

而他刘备,茫茫天下,竟然没有一块是他们三兄弟安身立命之所。

48岁,接近知天命的年纪,奋斗了20多年,一事无成。

刘备在与曹操作战中失败后,丧失了地盘,只得投奔汉皇族刘表。一天,刘表请刘备喝酒聊天。刘备这样说道:

「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刘备长叹道:“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战,长期身子不离马鞍,大腿上肥肉消散,精壮结实;到这里来后,很久没有骑马作战,闲居安逸,髀肉复生。一想起时光如水,日月蹉跎,人转眼就老了,而功名大业尚未建成,因此悲从中来。”

这样的人,能不成大业吗?

无论经受过多少次打击,无论经受过多少败仗,无论身处何等境遇,从来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毕业理想。

他坚持了二十余年,不改其志。

他四十八岁了,依旧抗曹,并且把抗曹兴汉这四个字坚持了一辈子。

这样的人,最后得天下三分,过分吗?

不经历坎坷,不经历世事,不遇到几次打击,是不明白刘皇叔这个人有多么的坚韧不拔。

刘备一辈子,唯一一次正面战场打败曹操是在汉中之战,当时他已经58岁了。

而后,关羽死于东吴之手,张飞亦死于东吴之手,刘备不顾诸葛亮劝阻悍然发动夷陵之战,惨败,白底托孤。

刘备这一辈子,对其民,不曾屠城,爱民如子,还记得在徐州的时候吗?

对其兄弟,刘关张三兄弟誓同共死。

甚至对其叛变投降了曹丕的黄权,但刘备很给他面子,体念他的难为之处,不曾为难他的家人。

而曹操呢?

一个为曹家赴汤蹈火三十年的于禁,因为水淹七军连累军士迫而投降,都忍不了。

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于是曹丕就懂了,就故意让于禁羞愧死。

更何况其他?

一生行仁义之名,居然在你们眼里成了假仁假义,三国乱世,英雄辈出的年代,一个贩鞋织草席出生的人,一介白衣,最后能从一个士族子弟和一个富三代三分天下。

一个假仁假义的人,能让曹操佩服?

不能。

最后,刘备平生视曹操为当世之敌,一生抗曹,就那点兵都能打的曹操左支右绌。

可孙权,坐拥江东二十万精锐,偏安一偶割据自保。

不得不说,人真的是各有其志。


木剑温不胜

大概是受《三国演义》和易中天的影响吧,三国演义贬曹尊刘太过严重,而大多数人小时候读的都是《三国演义》,大了读了些历史,听了些断论就以为拨乱反正了....

我觉得刘备并不差,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一次次破产又一次次创业,很多人一次破产就要死要活,而刘备却如此坚韧,他前半生颠沛流离,一直到48岁才靠赤壁之战扳回一城,而59岁那年在汉中他第一次击败了曹操。而且这过程中他所到之处无不受人欢迎,有人不远千里生死相随,有人对他交口称赞。

曹操,历史记载他哭了10次,刘备6次,曹操还有多次屠城记录,刘备没有。曹操早期还是心向汉室的,他也算一位创业者,只是他的家底更雄厚,经历的挫折不少,他的内心也够坚韧。曹操有识人之明,知人善用,就是把军权握得死死的。曹操还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稍稍给了寒门机会,采用了屯田制度也限制了士族对土地的兼并。而曹操这辈子南征北战,也是雄才大略,从兖州开始渐渐鲸吞天下,可惜止步赤壁之役。他文采肆意,引领建安风骨,更值得提的是曹操对外战争的强硬态度,匈奴乌桓遭到他反复打击,敢反叛曹操就敢打。

喜欢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秉笔春秋吕书生

别人我不知道,我自己也不太喜欢刘备,也许因为咱是小人物,所以对能够任用贤能的人有好感,小时候是对刘备和诸葛亮都很佩服的,看三国上说蜀中无大将,廖华做先锋,叹息刘备手下无人能用。可是后来我不这么认为了,现实中见多了能人被人骂,无能的人被吹成聪明,再加上看古代历史书,明白了,这个世界根本不缺少能人,关键在于你是否会用,会用的没有能人也会调成能人,不会用的能人他也不会认为你行。看曹操手下能人无数,刘备手下能人没几个,就觉得刘备确实不行。诸葛亮也是在看了孙子兵法后,产生了怀疑,孙子兵法上说上兵伐谋,最后才伐兵,又说兵力少就要避其锋芒,再看诸葛亮用兵好像与孙子兵法冲突,尤其是几次失败后还一而再的做,其不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吗?出师表诸葛亮自愧不如曹操,也说明诸葛亮心里是承认自己比不上曹操的。还有诸葛亮死后,一个谋士一直认为诸葛亮伐魏不对,给姜维写了一封信,说不敢再伐魏了,否则就要亡国,三国演义里面专门把信的内容,都写了出来,这也说明诸葛亮在时是否该伐魏,争议就很大,都让诸葛亮给压住了。后来姜维把信撕了,那个谋士(我忘记名字了)叹气说蜀国完了,然后辞官归隐了,很快蜀国也灭亡了。所以我感觉刘备、诸葛亮是很有才能,但确实被夸大了,这也是小说的特征,作者虽然这样写,但是把那封信的内容和前因后果都列出来,就表示作者也在怀疑,所以写出来让后人评判对错。刘备确实比曹操差得远,诸葛亮也不如曹操。


董艳临

首先这个命题本身就有问题,比如,刘备为何叫仁义无双?刘备打一开始就对这个词沾不上边!在刘备一生中,一直打着刘皇叔的名号在招摇撞骗。架空了刘琦夺得了江夏地区的兵权(最后毒死),骗了孙权荆州,又假意帮刘璋,反而夺取了蜀汉根据地。作为局外人,我们看了刘备一生,知道刘备的真实样子,所以根本不会去喜欢这么一个人。至于喜欢曹操则也有问题!历史的不断被发掘会让更多的人走向骑墙。


优己

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鲁迅先生的评价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鲁迅先生对于《三国演义》的评价。这里对诸葛亮的多妖评价可能跟道教有关,因为鲁迅先生非常厌恶道教,所以讲中国文化大致可归入于道教,而道教在后世的形象中确实存在不少法术。至于刘备,《三国演义》有个特点,就是刘备在不少地方显得颇为狡诈,我高中读《三国》时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当时心里虽然怀疑,但很快就搁置了,总之,觉得《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不像仁义之人。相比于曹操,可能因为自己是现代人,所以他是否挟天子以令诸侯对我而言倒没什么差别,所以觉得奸臣与否也无所谓。

《三国志》中的刘备与曹操

后来因为看了日本动画《三国志》,便找到白话版的《三国志》读了一下,发现《三国志》中的刘备倒是更符合仁义的特点,曹操倒是颇有奸雄的气质,这让我觉得很有趣。

很多人说刘备以哭博同情,其实是指《演义》,《三国志》里的刘备倒是比较果决,为人谦和,颇有些至情至性,后来他能忍住自己在德行上对某些人的厌恶而用其名声或才能,反倒出乎我的意料,包括晚年对于《商君书》和《韩非子》、《申子》、《六韬》等书的推荐(这些书属于闲暇时的后补书籍),很有趣。

而颁布《求贤令》唯才是举的曹操,反而因为孔融在玄学清谈上倡言不孝而杀掉了对方(其实这也是魏晋玄学中的一个辩题),在《三国志》中,曹操竟然爱听仁德教化这样的话,曹丕只是遵行大哭的计策,就能让曹操心中对于曹植才、德兼备的看法有所动摇,显然这个曹操嘴上说不行,身体却很诚实啊。

现实中的人吹捧曹操,其实很多只是人云亦云,我去年参加婚宴就遇到个老哥在酒桌上吹曹操,不外乎曹操如何雄才大略,鄙视仁义道德,又如何铁腕政策,杀伐果决,给员工(手下将领谋士)开工资不吝啬——其实这几句简直就是万灵膏,很多人都能符合这种标签,从他说的话里面,我知道他没读过史书,对《三国演义》记得也不怎么清楚。很快就有人跟他杠上了,而且还好几个人,最后也没争出个所以然来。


肥嘟嘟的小不理

喜欢曹操和刘备之分 肯定又有人拿当前社会背景说事

曹操和刘备 单纯的讲 曹操不养闲人 我的目标就是皇帝这个位置 你们做官的做好本职就好。本职都做不好 屁颠屁颠作的 你看看有几个好下场。其次曹操善取 不管郭嘉还是司马懿这些重臣 都体现一个字取。

刘备那营 关羽 张飞 诸葛亮 一个比一个能抢戏 ,善打人情牌。本身不够硬

一个是我做皇帝 天下太平

一个是我是仁君 跟我有饭吃

一个是君令臣死 臣不得不死

一个是天下太平 需仁君

一个让别人卖命

一个等着别人给自己卖命

两者从开始就注定结局 没啥好说的 。

有人感觉不服,有人觉的好人没有好下场,有人感叹要是刘备做皇帝 肯定天下太平。只能说幼稚 ,放在古代这种人就是那种 嗷嗷叫冲在最前排的大头炮灰 信念让 他们挨上一刀后站起来为了光辉未来再挨一刀 死前还想着我多挨一刀 别人就少挨一刀的想法。

战争单纯一点的讲法 就是拼人 拼物 谁能拼的过谁赢

想做仁君 你有本事让天下人衣足饭饱 哪个二愣子会去打仗 就怕一个废物打着仁义二字 败坏孔老夫子不谈 把人往战场上丢 。又想做仁君 又想打仗赢 又想百姓爱戴 典型的穿越男一脑子不切实际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