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李悝和商鞅的故事

公元前406年,66岁的魏文侯已经当了40年的国君。尽管晋侯依然安在,但魏文侯明白,魏国迟早要跻身诸侯之列的,作为一个国家,魏国还差很多。现实的威胁让他想到了41岁的李悝——上地郡守。上地是魏秦边境,连年征伐不断,在李悝担任郡守期间,这里人人尚武,军队百战百胜,创造了辉煌的政绩。或许,李悝还有其他才能呢?47年之后,秦孝公在秦都雍城主持了一场著名的辩论会。在辩论会上,来自魏国的商鞅抛出了一句著名的话:“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但是商鞅其实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的绝大多数主张都来自他的老师——李悝。回望这47年,魏国日益强大,俨然是中原的新霸主,这举世瞩目的成绩,都是拜相国李悝所赐。

公元前406年的魏国,粮食生产的效率不高,土地没有能够尽其所用,李悝上任之后的重要举措就是鼓励人开垦土地,全国的土地除了占据三分之一的山泽人居之用以外,剩下的都可以开垦,并且还把控制在国家手里的土地交给没有土地的民众去耕种,国家保障所有新土地开垦者们的独占耕种权。魏国人看到了开垦土地的实际好处,纷纷投身到农业生产之中。公元前359年的商鞅,在秦国发布了《垦令》,条条举措,都以同样的五个字来结尾——“则草必垦矣”。“草必垦”先后发生在魏国、秦国,土地开垦权逐渐演变成类似于所有权的东西,农民有地在手,就乐于耕种,国家的粮食产量便大大增加了。

可是商鞅并不是一个萧规曹随的人。粮食是农业社会的战略资源,李悝看到了粮食产量增加带来的巨大收益,于是他设计了一种制度,由国家设立官署负责粮食的购销,在丰年供大于求的时候向农民高价收购粮食,让农民有钱可赚,在荒年供不应求的时候向士民平价出售粮食,让士民不因吃饭背上过重的负担。由于国家垄断了大部分粮食交易,统购统销大大影响了粮食市场,魏国的粮价因此始终保持稳定,国家从这份稳定中获取了垄断利益,而农民、士民则瓜分了剩下的收益,这种被后人称作“平籴法”的制度让农民、士民、国家三方得以均沾粮食增产的雨露。

商鞅没有这么做。“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商鞅的做法是彻底取消粮食市场,秦国的所有人都必须去务农,种出来粮食,留下口粮之后全部上缴国家。如果有人想要多留下一些粮食,让生活过得比别人更富足,那就去战场杀敌,去赚取军功吧!李悝的魏国国富、民富,然后才是兵强,商鞅的秦国国富、兵强,然而民穷。在商鞅眼里,民又算得了什么呢?不过是供统治者奴役驱使的活物,而这些活物越贫穷、越愚笨,就越贪婪、越无耻,也就越容易驱使。这些思想,全都被写进了《商君书·垦令》中。

为了让国家强大起来,商鞅显然是着急了。也难怪他急,魏国强盛之后,三晋里最弱小的韩国也一改软弱可欺的形象,竟然成了雄视中原的一强。韩国的执政者申不害,也深谙李悝之道。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三大顶级贵族开刀,废除他们的私有城堡、土地、财富,削除他们世袭的爵位和特权,这也是李悝主义的重要一面。三十年前的魏国,李悝就已经废除了大部分旧封建贵族的国家管理权,由国君任命官僚管理国家。魏国、韩国的原有封建家族都被打倒,管理国家的人变成了从平民中脱颖而出的士,他们直接听命于君主。这些措施几乎与商鞅在秦国同时进行,但商鞅做得更决绝,更彻底,他完全剥夺了秦国旧封建贵族的所有利益,一杯羹都不留给他们。这在旧封建贵族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火种,随时都要爆发。

商鞅之后的秦国,大量土地被开垦,增产的粮食绝大多数被国家占有,旧封建贵族被削为平民,所有人都必须用战功来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这样的国家慢慢变成了一架战争机器,每个秦国国民都是这架机器的零件,他们不可以有七情六欲,不可以有个性思想,嘴只能用来吃饭和喝水,四肢只能用来种地和打仗。公元前338年,商鞅死了,死于旧封建贵族的一次复仇。人们都怪他的改革措施太操切、太彻底了,乃至于既得利益集团失去的特权,一定要让商鞅用生命来报偿。而多年前,李悝考虑的是让士农工商和国家雨露均沾,这就大大照顾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旧封建贵族在既得利益得到部分保障的基础上,割让一部分超额利益,配合李悝的改革。也正是因为旧贵族的配合,魏国的旧秩序没有被根本打破,穷小子商鞅也必然难逃在魏国不受重用的命运。学好了李悝主义,他跑向秦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了。李悝和商鞅的改革都成功了,但操切的秦国逐渐在财力和军力上全面压倒了魏国,在李悝营造的温水中,魏国人渐渐秦国这团火煮沸了。

多年以后,秦始皇灭东方六国,统一天下,魏国积累的财富都归了秦。大秦帝国变得更加富有,而它的子民却更加贫困。秦始皇发动了大工程、大征战,可这些征战和工程所征发的劳力竟然是义务为国家服徭役,不发工资,还在施行着论功赐爵的老规矩。然而,和平年代军功何处可寻?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无法获得激励而罢工,这让政府颁布更严峻的刑法企图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最终,人们纷纷在六国旧贵族的号召下起来反抗,葬送了大秦帝国。在帝国大厦倾圮的那一刻,秦人不暇自哀,是不是也不暇怀念当年那个被五马分尸的改革者呢?如果商鞅在,他是不是会在“攻守之势异也”之后,再多学学他的老师李悝,导演又一场更加伟大的改革呢?

操切的改革,让秦国迅速变强大,又迅速被灭亡,但大秦帝国也像商鞅的生命一样,虽然短暂,却在星空中留下了一抹绚丽的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