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高士,苏东坡说他远超荀彧,四个皇帝没能请到他出山

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割席而作”这个典故,说的是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这文章实际上把华歆给黑了,他可是三国曹魏的大贤臣,而且在做了司徒之后还想着管宁,多次给皇帝上书要把自己的职位让给管宁,司徒是相当于宰相一样的官职,放到现在就是国务院总理,他要让给管宁,这气魄和度量一般人哪里做的到呢?不过本文要说的三国第一高士并不是华歆,而是他要让的管宁。

管宁年轻时候与华歆、邴原齐名,被人称为“一龙”,后来华歆和邴原都出仕做官,成为了曹操的得力助手。管宁以淡泊明志,一直躬耕于陇亩之间,不求闻达于诸侯。当时管宁所在的辖区是公孙度的地盘,公孙度属于亲政府的化外编制,不是很服管教,曹操做了司空后听从众人的举荐,打算把管宁招来给自己做事,可是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知道管宁的大材,把诏书藏起来没给管宁。曹魏第一位君主的召唤就这样无疾而终,不过即便管宁接到了诏书,也不会去给曹操做事的,后面的几次可以为证。

黄初四年,魏文帝曹丕问大臣们有啥大德之人可以用没有,华歆等人再次推荐管宁。这时候是公孙恭统治辽东,他把管宁礼送到了魏国,可是管宁只是在魏国安家,并没有进入朝中为官,第二次征召也这样结束。

第三次是魏明帝曹睿继位后,华歆已经做到了太尉,上书要把自己的位子让给管宁,皇帝很希望管宁出来为自己打工,还亲自给管宁写了封情真意切的信,可是管宁回复说自己身体不好,最终还是推辞了。曹睿心想这老家伙到底是身体不好还是不爽我呢?于是派新上任的管宁的地方官程喜去暗中打探消息,程喜很卖力,不久就发展了一个特务,管宁的一个同族兼邻居管贡,让他盯着管宁的一举一动,后来有所收获写了份报告给皇帝:“臣派去的探子管贡说,管宁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随季节不同或单或夹,出入于内室外庭,能凭借手杖走路,不须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自己强力支撑,改换衣服,着粗丝棉巾,穿着过去在辽东时所有的白布单衣,亲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礼。管宁幼时就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样貌,常常特意加设酒觞,泪流满面。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步远,夏天时到水中洗手洗脚,步行在园圃中。”曹睿看了报告后问程喜:“依你看,管宁到底是假清高呢,还是真有病啊?”程喜回复说:"我看他也不是假清高,也不是有病,就是真性情啊。”于是第三地征召就此作罢。

时光荏苒,到了曹芳继位后,华歆已经去世,大臣们继承他的遗志,把名扬天下却不肯受征召的管宁再次介绍给新皇帝,请求按照最高的礼节去请管宁,于是皇帝派人用蒲草裹了车轮的车子,带着干肉、金银、玉璧、丝绸等等珍贵的物品,用最高的礼仪去聘请管宁,可惜,还没到管家,管宁就去世了,享年八十四岁,不过即便是到了,以管宁的性格也是不会出山的。

至此曹魏四位皇帝的征召都没有成功,最后以管宁的离世而告终,如此高尚、淡薄的人,在当时就被人们比喻为上古的巢父、许由。到了后世,苏东坡先生更是评价管宁道:“管幼安怀宝遁世,就闲海表,其视曹操父子,真穿窬斗筲而已。既不可得而用,其可得而杀乎!予以谓贤于文若、文举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