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因为情商太低被杀

在十八路联军进攻董卓时,华雄认为“割鸡焉用牛刀”,主动请缨,十八路诸和董卓手下华雄汜水关对峙,华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诸侯们先后派出俞涉、潘凤两员大将与华雄交战,但二人均被华雄所杀。十八路诸侯已无将领敢于华雄大战,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

关羽主动请战,此时还默默无名的关羽没有人信服,当时关羽只是一个马弓手,被所有将军看不起就连那些普通的士兵都瞧不上他,唯有曹操出来力争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再加上刘备和张飞表示如果关羽败了,三人愿意一起受罚。这样才让关羽有资格与华雄大战,

关羽在出战前,曹操为关羽倒了一杯热酒,温酒在战,关羽说等回来再喝酒也不迟,然后关羽就真的三招割下来华雄的人头,回来的时候酒竟然还是热的。

自始至终刘备没有说话,那么关羽的这个突然决定是刘备不知道的,而刘备没有阻拦也是有考虑的,万一赢了呢?自己岂不是一下子就出名了?但他同时也担心关羽会败,关羽一败,自己被华雄砍了,刘备也要受牵连,被袁术骂是不可少的,甚至还要被军法从事,所以当时刘备是最为难的。但是想到出名的路太艰难,这样冒险却能换来快速成名,他也愿意试一试,况且关羽的武艺刘备也多少知道一点,这个时候关羽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不如张飞(刘备招兵买马的钱可是张飞出的),感情也不是太深,关羽死了刘备也不会太伤心,何况是你自己抢着去送死的,关我就被啥事?

张飞是个急性子,按说是不能容忍华雄这么狂妄的,但他并没有抢着要去,有几个原因。首先张飞虽然急躁,但不傻,这个时候自己也没什么地位,犯不着去抢功送死。大哥刘备算不上一路诸侯,怎么打也轮不到刘备发言和冲锋陷阵,况且马弓手去对阵先锋大将,本来就不合规矩,这一点上张飞比关羽懂得多。即使张飞自己要出马,他也要再等一阵子,因为华雄才杀了诸侯们两员大将,还没到诸侯们真正着急的时候,这个时候出去,诸侯们不待见,也不会感谢你,等到再损失十个八个的,才是关键时刻,关羽太傲了,根本拿捏不到火候,事办成了也不会得到任何奖赏。

兄弟三人中,老大刘备武功不行,他不会出战,关羽和张飞也不会让他去,按辈分只能轮到关羽,但是后来面对吕布,张飞抢先一步,这说明当时张飞的确是自己不想出战,这个杀华雄的功劳该记在哪路诸侯名下?当时刘备只不过是曹操手下的小人物,张飞不想改曹操挣奖状,很聪明。关羽斩华雄是公元190年的事,这是关羽的成名战,砍了华雄的头,名扬天下。张飞的成名战应该是当阳桥喝退曹操几十万大军,这一年是公元208年,比关羽斩华雄整整迟了18年。关羽抢了张飞的名气,华雄死后,吕布把诸侯们杀的落花流水,张飞好不容易逮着机会要和吕布干一架,这要是打赢了比关羽斩华雄要出名的多,而且是同一年,可是关羽半路上跑进来围攻吕布,这次不要紧,刘备还来插手,本来是张飞该出名的一战,却成了人多欺负人少,被天下人耻笑,毁了张飞的名气。

我们先来看一下正史中,讨伐董卓故事的前因后果,笔者先简单的跟大家说一下简要经过。

公元189年,昏庸的汉灵帝去世,汉灵帝去世不久,朝廷内部就爆发了一次政局大变革,外戚跟宦官集团(人称十常侍)争夺政权,皇太后的哥哥何进大将军被杀,宦官集团也被袁绍等人率兵全部清剿,东汉末年的朝廷,一时出现权力真空现象。

这个时候,凉州军阀董卓率兵进入洛阳,控制了京城,董卓废了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这个时候的朝廷军政大权,全部被董卓一人独揽,董卓生性残暴嗜杀。

并且纵容自己的手下,在京城,奸淫掳掠大肆抢夺钱财,就连一些贵戚大臣也无法幸免,整座洛阳城被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围绕着,人人自危,并且董卓还表露出取代刘氏的意图。

这个时候,东郡太守桥瑁,借三公名义,这里的三公是当时身份最尊贵的三位大臣,分别是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司空荀爽的名义,发出了一篇董卓的罪恶公告,希望有义兵,解京城之困。这个时候,关东的十几个州郡的地方长官纷纷响应桥瑁,起兵讨伐董卓。于是就有了历史上最著名的讨伐董卓的故事。

当时被推举的联军,盟主是袁绍,但是真正举兵攻打讨伐董卓的仅仅只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曹操的部队,另外一只就是孙坚的部队。其他人每天高会喝酒,就连“壁上观”都谈不上。董卓迫于联军的声势浩大,迁都于长安,自己留在洛阳对抗联军,关东联军第一次跟董卓交锋,是曹操的本部军队和陈留太守张邈派遣的一支军队,抵达荥阳西南的汴水,被董卓部将徐荣击败,曹操身中流矢,率军返回酸枣。

第二年,孙坚在梁县以东遭到徐荣围攻,大败,孙坚拼死搏杀率领十几骑突出重围,后收拢残余兵卒,到今河南临汝以西,遭到吕布,胡轸的围攻,孙坚利用吕布和胡轸不和,一举击败董军。并且在万军丛中击杀都督华雄,后乘胜追击,击败吕布后进入洛阳,聊到这里,很多人会说,华雄不是关羽斩杀的吗?正史中并没有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个桥段,杀华雄的是孙坚,演义中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资治通鉴》中记载:当时讨伐董卓的只有13路大军,其中多出来的五支军队,分别是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北海太守孔融,上党太守张杨,徐州刺史陶谦。这五支在三国中也是赫赫有名的,但都未参与讨伐董卓,在这五支队伍中,加入了公孙瓒,就是为了让张飞,关羽,刘备一起参与联军,在联军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中,作者更倾向“拥刘备”,也是为了这个需要,作者移花接木,将劳苦功高的孙坚第一次吃败仗大做文章,仅仅只是为了增加关张刘三人的光辉,和后面演义中孙坚充当先锋吃败仗以后,被华雄偷袭杀得大败而逃,演义中如此渲染孙坚的惨败,就是为了给关羽登场做铺垫。

与张飞的“敬君子,轻小人”不同,关羽从来都是傲上而不辱下。对待部属极尽关爱,对待上级却从来都是不屑一顾的样子。在其眼中,只有刘备没有别人,即便是面对执掌生杀大权的诸葛亮,也不太放在眼里。因此,排兵布阵,面授机宜,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诸葛亮基本就是能不用则不用。而关羽的这种处事风格,看起来是刚正不阿,义气深重。但长此以往,总也逃脱了不顾大局的嫌疑。

赤壁之战,华容道上,关羽放走曹操,按军律当斩,但因了刘备与之同生共死的誓言,诸葛亮只能从轻发落。如此的教训,一般人可能会记上一辈子,两世为人,自当洗心革面。但关羽就是关羽,不仅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在以后的发展中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事实也是这样的,关羽在很多时候,的确是有些本末倒置、不顾大局了。对待顶头上司诸葛亮是这样,对待同僚也表现得极不友好。镇守荆州的时候,当听说刚刚投降的马超英勇,就派义子关平前去对刘备说:“父亲知马超武艺过人,要入川来与孟起(马超字)比试高低”,如此意气用事,搞得刘备好不紧张。后来还是诸葛亮回信说马超不及关羽,关羽才“遂无入川之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本就不是一个单纯切磋武艺的问题,而是关羽的高傲心理在作祟。从另一个侧面,我们看到的不是关羽的大将风度,忠勇作风,而是目空一切、狂傲不羁。

当听说老将黄忠也被封为“五虎上将”,关羽同样表现出了太多的不快。

刘备做了汉中王,派费诗前往荆州授关羽大将军印。于是关羽就问是哪五虎将,当费诗说是“关、张、马、赵、黄”五人时,关羽却勃然大怒说:“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系吾弟也:位于吾等,可也。黄忠何等人,也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遂不肯受印。其气量狭小,不能容人,可见一斑。也就是费诗,知道关羽性格,佯笑着说出了这样一番道理:“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人……汉中王与将军如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可与同休戚共祸福,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寡也。”直到此时,关羽方才有所醒悟。

一、降将身份

众所周知,千百年来,关羽一直是忠义的化身,尤其是《三国演义》中,他堪称忠义无双,无奈暂居曹操帐下时,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一个人,最看不起得便是降将。而黄忠原本是刘表帐下中郎将,之后刘琮将荆州让给曹操,他又在曹操任命的长沙太守韩玄帐下听令;刘备拿下长沙,他则又归降了刘备。虽然黄忠不是什么卖主求荣的小人,但是关羽依旧会看不起他。

二、年龄问题

关羽在反对黄忠与自己并列的时候,最后提到“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有看不起黄忠年迈的意思。刘备命关羽攻打长沙时,是公元208年左右,当时的黄忠已经年近六旬,到了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已经是公元219年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黄忠已经差不多七十岁了。关羽从刘备入川起,一直留守荆州,在他的想象中,老将黄忠应该垂垂老矣,不复当年英勇了,所以他生出了鄙夷之情。

三、黄忠出身低微

虽然关羽自己出身不高,张飞、赵云也同样出身不高,可是他们三人都是刘备阵营的元老,又与刘备情同兄弟。马超则是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又曾是西凉割据军阀,出身极高。黄忠既非元老,又不是出身于大族,一向刚而矜持的关羽,自然会轻视他,这并非黄忠的战力能够弥补的。

四、战绩问题

关羽虽然在刘备阵营算得上位高权重,但是他毕竟是刘备的臣子,所以刘备夺益州、取汉中等战事进展,不可能专门向他汇报,再加上蜀道难,往外传递消息不便,所以他很难得知黄忠的表现,不知道黄忠有什么功劳,再配合以他的性格,他很可能会误认为黄忠一事无成。试想,一个“没有”任何功劳的人,会得到他的认可吗?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说关羽的这些行为只是表现在集团内部还好办。但千不该万不该,在面对和处理与东吴的军事外交上,关羽同样表现出了一以贯之的致命弱点。

在民间,大约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之前,就有很多关公和貂蝉的故事,统一名字就叫《斩貂》元杂剧中就有《关大王月夜斩貂禅》,说曹操为了收买人心,战败吕布后把貂蝉送给了关羽。

关公夜读春秋,觉得貂蝉和历史上的那些妖女太像了,于是就到卧室问了貂蝉一个问题:你还想吕布吗?

貂蝉觉得在关公这儿说想吕布万一关公吃醋怎么办?于是说不想,吕布这个小人哪儿有将军您的英明神武啊。关公一听印证了自己的猜想,这女人真的是个负心薄幸之人,老公刚死尸骨未寒,就对别的男人赞扬赞美,虽然她说的都对,但是也证明了了她就是那种红颜祸水,于是一剑就把貂蝉捅死了。

后来演员在台上表演时觉得貂蝉被捅死一点都不好看,关公不是用刀吗?用刀砍多好,力劈华山一分两半,拦腰斩玉带也是一刀两半,这种舞台效果看起来就华丽的多。

不过后来也有文人反思,貂蝉好像也没犯多大的罪,就这样被关公斩了好像有点不合理,也显得关公不那么仁义啊,于是有人就改变成关羽在月下看见貂蝉,对她训诫了一番,然后挥刀砍了她的影子一下,没想到影子就是貂蝉的元神,一刀下去影子两半了,貂蝉也就死了。

后来有人觉得这样好像貂蝉的死也和关公扯不清关系,于是改成《关大王月夜赞貂禅》,说关羽看到拜月的貂蝉,对她为了大汉的事业,先后伺候吕布董卓父子俩人的行为进行了一番赞美,但是貂蝉姑娘觉得自己任务完成了,但是自己也变得不干净了于是一头撞在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刀锋上,死了。

不知道关老爷每天总提着这80多斤的青龙刀转悠啥?锻炼身体吗?后来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干脆就把貂蝉写丢了,故意模糊了她的归宿,因为不管是关公杀的貂蝉还是貂蝉自杀,都不利于塑造关羽忠义形象,干脆留个BUG,更好。

不同于演义里边,三国志作为正史而不是小说,里边提到了,关平是关羽的亲儿子。相比于一个爱将,而且是二者只能取其一,那么带走关平明显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一向忠心耿耿,从没离开过关羽的周仓怎么办呢?只能留下。那么为啥要留下一个?不能都带走呢?且听我慢慢分析道来。

其一,军营里都知道周仓是关羽的心腹爱将,也都知道关平是自己的儿子(就别纠结是干儿子还是亲儿子了,反正是儿子),如果两个都带走,非常的不妥,估计不销一刻便生哗变。原因很简单,还有守城的士卒没走呢,这么多人留在这里,两个人都带走了的话,却让守城的士兵留这里,无人指挥,也就是让他们白白送死,他们的心理上肯定受不了。原来就没有多大胜算了,心理压力就很大,这下好了,更加会让守城士卒丧失信心,军心涣散,打都不用打,内讧起来,直接凉凉。万一兵变的话,谁都走不了,一线生机都没有,更惨。

其二,留下一个希望,或说盼望。关羽的战斗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带走了关平,留下了周仓,士卒们会觉得关羽突围出去必定会回来救周仓。因为周仓是关羽的爱将啊,而且关羽的仗义是尽人皆知的,有周仓在,希望多了一点点。士兵们的情绪稳定下来了,兵变没有了,大家存活率又高了。

其三,不能只留些士卒就算了,而且不单要有管理士兵的人员,能够指挥作战的,还要能打的人,这样会牵制攻城方的一部分注意力和战力,追关羽的人就会少些。另一方面来说,也算是分散关羽突围的压力吧,实际上,这并不恶毒,因为都跑的话,敌人也就不会分兵。大家都是整对整,数十倍的兵力对上,关羽这一边,还真的是还是没有任何机会。

说了这么多,能做的也尽力去做了,可惜的是,功败垂成。面对强大的兵力,关羽最终还是落个被擒杀害的结果,最后被捕只能自杀就义了。而这边的周仓看到关羽父子首级,也选择了自杀而死,堪称一代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