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弱宋换成大秦,蒙古骑兵还有未来吗?

汉水天河的千年荣耀

美国学者说,兵马俑的秦军可以完虐中世纪的蒙古大军。如果把弱宋换成大秦,蒙古骑兵哪里还有未来!

即使人们口中的弱宋,蒙古人完全征服,也花了六十七年的时间。

南宋抵抗蒙古的战斗中,有两次战役不得不提:

一个是合州钓鱼台保卫战。这场战争,让蒙古之鞭在此折断,也打破了蒙古铁蹄横扫世界的神话。小小的钓鱼城,让号称几十万,其实也有十万的蒙古大军铩羽而归。让曾经横扫欧洲的蒙哥可汗在此丧命。直到南宋灭亡,钓鱼城坚守了二十三年。最后,在蒙古人保证不屠城的条件下,才选择了弃城。弃城后,三十二名守城将士全部拔剑自刎!

另一个就是襄阳保卫战。在被蒙古大军包围,几乎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襄阳军民在守将吕文焕的带领下,坚守了六年。让蒙古人征服南宋推迟了六年!


所谓“弱宋”不是弱在军队上,而是弱在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和管理上。思想上一味的苟安,屈膝求和。管理上任用奸佞之人,造成社会黑暗,管理混乱。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如果蒙古大军遇到了大秦军队,我们想想结果会怎样。

当然,两支军队相差了一千年,我们要让大秦军队武器从青铜器时代换到铁器时代,让宋军的武器装备换装到秦军身上。

蒙古军队是世界上最强的骑兵。大秦军队是世界上最强的步兵。一般说来,冷兵器时代,骑兵是一个无敌的兵种,面对步兵,有绝对的优势。而且蒙古骑兵还创造性的发明了骑射兵。

宋军长期和游牧民族作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秦军击败匈奴,所仰仗的就是他的“弩兵”,宋军步兵方阵有过七成都是弓箭手。而且宋军在西夏建国之后大量装备神臂弓这种弓弩中最强的武器,其对比西方的早期火器也有相当大的优势。把神臂弓也装备给大秦军队。

这是一款超级武器。

现在开战。装备了超级武器神臂弓的大秦步兵方阵,迎战前来挑衅的蒙古铁骑。在距离还有400米的距离时,秦军万弩齐发,冲在前面的蒙古骑射兵应声倒地。还有不少骑兵冲了过来,距离还有二十米左右的时候,长矛开始刺出,直捣骑兵坐骑。这期间弩箭不停发射。不要担心布阵不及时,他们是训练有素的赳赳老秦。不要担心装备不足,他们有强大的军国保障。整个国家就是一部战争机器,用当时世界最繁华富有的经济做保障。最主要的是他们拥有八千万人口,可以把这些人在战争时迅速变成二千万的强悍军队,而对手,全部的人口只有近百万,军队只有几十万而已。

如果把弱宋的军队,换成是大秦的军队,别说蒙古进犯大宋,只要大宋不进犯他,恐怕他都会觉得烧了高香了吧?世界哪还有蒙古骑兵什么事?

完美的步兵方阵,攻守兼备。使敌方骑兵无从下手。如果这些骑兵遇到的是十个这样的方阵,情形会是怎样?

个人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崛起还是衰亡,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斗志、进取心和高明的战略。整个宋朝,大多的统治者缺乏斗志和进取心,贪图享乐,追求苟安,由此而滋生腐败,导致社会黑暗。几乎葬送整个民族和文化。连日本人都说“崖山之后无中国”。真是惨痛的历史教训呀。


烟花三月09

匈奴与蒙古虽然风俗相近,但是发展水平完全不同。

匈奴能够与汉朝几乎同时崛起,完全是因为中原帝国的成全。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争,使得中原诸侯国的占领地得到扩展之外,也使得大量的边缘民族被迫北迁,比如赵武灵王开拓北部边疆,楼烦、林胡都被赶到漠北,成为了匈奴人的组成部分了。后期的边地诸侯王在被中央王朝击败后,也有很多人选择了投靠游牧部落,比如韩王信、燕王卢绾等。这些人的到来,都大大加快了草原游牧部落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使得草原帝国茁壮成长,并最终崛起。

不过在秦朝时期,匈奴还没有消化这些北迁的部众,东胡和大月氏就在匈奴边上,多次骚扰。因此秦军击败的匈奴的含金量,实际上并不高,远不是后来汉军对阵时的匈奴帝国。

秦军占领的河套一带,是匈奴人的经济重地,匈奴人依靠这个基地与汉地的商人互通有无。河套一失,匈奴势力折半。头曼单于死后,冒顿单于在短时间内消灭了东胡和大月氏,统一了漠北草原,独自消化了春秋战国几百年送给漠北草原的“边缘人口”和经济,实力迅速飞涨。在秦末战争中,冒顿又不失时机地收回了河套一带,全盘接收了秦军遗留在这一地区的军事资产,使得匈奴的实力达到了巅峰。

汉高祖刘邦草率出兵,这才上演了“白登之围”,西汉帝国几乎夭折。匈奴人之所以最后关头撤兵,也与秦军在10多年前给予他们的打击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有关。

秦军当然很强,标准化、流程化的军事工业和军功爵的制度,加上冷兵器时代的高科技——弩,使得匈奴人在面对秦军时处于极大的劣势。当时的匈奴人,由于缺少盐铁,甚至箭头都是骨头制的。秦军30万人戍边,修筑长城,也就是说秦始皇也放弃了攻灭匈奴的打算,赶跑了事,“北却匈奴700余里”——秦军并没有取得对匈奴的绝对胜利。


现在来看看宋朝时的蒙古。


蒙古民族与契丹同源。

契丹人原本有八个部落,处于原始的部落联盟时期,为什么耶律阿保机能够胜出并建立国家呢?

这是因为唐末战乱,使得大量边民和内地流民为躲避战乱,选择北上投靠游牧民族,这时也产生了“边缘民族”坐大的事情。耶律阿保机有了这些人的加盟,势力强大,镇压了不服从自己的部落,开国立元。好运气还没有完,立国不久,就有石敬瑭送上燕云十六州,这一块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仅是汉民族的北方防线,还是游牧民族最为重要的盐铁基地。契丹人依靠着燕云十六州,迅速成为了农-牧二元帝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与中原王朝对抗的资本。

以后相继兴起的金国、蒙古都继承了契丹人的政治和军事遗产,使得他们不仅具有游牧民族来去如风的高机动性,还具有农耕民族才能具备的持久性。而中原汉民族军队,则因为长久以来的崇文抑武的政策,“让最受尊敬的战士”处于底层,守内虚外,对外战争每况愈下。

同时,由于蒙古军队同时进行了西征,带回了大量的黑科技,如回回炮。蒙古人的攻城技术也在汉人工匠的参与下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因此彼时的蒙古军团是人类历史上冷兵器时代作战效率最高的军事机器。

现在,换成秦帝国的军队对阵蒙古军团,假设秦帝国的军队全部换装宋军的铁质武器,秦军擅长的骑兵部队得到保留,并且都有了马镫和不错的马鞍,甚至还可以配备相当数量的马槊。


秦军的组成不具备击败蒙古军团的实力:秦军的特点是善于打阵地战、消耗战,除非能将蒙古人困死在一个狭窄的地域内,逼迫蒙古人拼消耗,以秦军的勇猛,用1:1甚至1:2的战损比来实现乱中取胜——蒙古军队中也有很多重骑兵,擅长近战收割。不然,以蒙古人游击战、运动战的特战,秦军在野战时会陷入到欧洲军队同样的梦魇:追不上,打不着,跑不掉。

如果以此而言秦军打败不了蒙古,就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了。

对中央帝国来说,对付北部游牧民族最有效的办法,是禁止边贸,断绝他们的获取盐铁物资的渠道;加强武备,修筑长城,待其来犯,聚而歼之。当然汉武帝、明成祖时期的大批军队出塞作战的打法,犁庭扫穴,甚至还放火烧牧草,其实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断绝游牧民族的经济基础,待其自溃。但是这种做法,需要有大量的物资消耗,难以持久。


尽管有很多不利因素,但是秦国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毅力,开国的几代秦王,都是与游牧民族作战的过程中战死沙场,他们曾经用500多年来铁血强国。在面对强大的蒙古军团时,秦军学习战争的本领很强,他们会针对性地发展军事装备、技战术水平,首当其冲的即是组建大量的骑兵部队。循朱元璋在江淮地区崛起却拥有大量骑兵的故事,追亡逐北的秦军也同样能够取得明军捕鱼儿海的传奇战功。

即使是最强的敌手也一样会有弱点,逢敌亮剑,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以秦军时期虚怀若谷的开放精神,与蒙古人交战几次之后,秦军就会有样学样,因地制宜地击败蒙古军团。历史上,以骑兵见长的赵军也在与秦军对阵的长平之战中惨败。宋军的学习能力也很强,但是宋军的军制和社会氛围不等同于秦帝国,使得宋军的作战效能大打折扣。

总之,对付蒙古军队,只要不与他讲和,秦军总是有办法的。


而知而行

答案是,没有蒙古骑兵出现。大秦与赵宋,区别在于当政领导皇帝。所谓“一朝皇帝,一代臣”,什么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兵。

倘若对换,大秦的虎狼之师,早已把契丹扫灭或赶往漠北苦寒之地,蒙古民族也不会形成。金国也不会出现,完颜阿骨打可能被秦皇“五马分尸”或“凌迟”。

同样,弱宋在战国时代,早已被其余六国瓜分,或者被某国扫灭。这样,就不是中国记载的历史了。

此问者,提出的问题,总是断章取义“嫁接”式,既无聊,也没有实际意义。考虑问题,也是断章取义式,有点小儿故事化。


愤怒野虎

我觉得谁把谁征服都很难,中原政权如果能做到团结一致,蒙古这种少数民族的军队肯定不会与秦军决战,会打迂回穿插的打法,取得利益,必须用军事打击和政治利诱,才能征服蒙古,他打不过你,他跑了,秦军也追不上,你不追了,说不定他们又迂回到哪打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