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滿紙血淚之詞

李煜《虞美人》:滿紙血淚之詞

丁啟陣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1

李煜,南唐元宗(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南唐最後一位君主。

李煜於北宋建隆二年(961)繼位。為了保平安,李煜推尊宋為正統,每年進貢。開寶四年(971),宋太祖消滅南漢,李煜主動去掉唐封國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又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鴟吻以示對宋朝廷的尊奉。開寶八年(975),李煜兵敗被俘。次年被押送至汴京(今河南開封)後,表面上被授千牛衛上將軍,且封了侯(違命侯),但實際上過的是囚徒的生活。三年半後,李煜抑鬱中死去(有遭宋朝毒死的說法),享年僅四十二歲。

可見,李煜不太長的一生,是生於富貴,死於憂患。同時還要加上一句:亡國之君,多有才藝。除了詩文,書法、繪畫、音律,他都有相當的水準。

2

這首《虞美人》詞,顯然作於亡國之後。有人將其系年於宋太平興國三年(978),當時李煜降宋將近三年。這一年,徐鉉

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

”感慨、愧疚的心情,跟詞意是相通的。詞人當時的身份是亡國之君,宋朝的階下囚。但是,詞的文采情感卻有口皆碑。有個關於李煜的說法挺恰當:作為國君,他是個笑話;作為詞人,他是個神話。這首被譽為“詞中之帝”的作品是有力的證據。

虞美人,原為唐教坊曲,後被用為詞牌名。據說是因為,此調最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殉情處地面上開出一朵鮮花故事,因而得名。李煜詞傳播天下後,又名“一江春水”。此外還有“玉湖水”、“巫山十二峰”等名字。

3

這是一首表現愁恨的詞,其中比喻愁恨之情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整首詞的亮點,也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比喻堪稱新穎,但並非天外飛來,也有來歷痕跡可尋。前人指出的,有如下一些:

李白: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

白居易:欲識愁多少,高於灩澦堆。(《夜入瞿塘峽》)

劉禹錫: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

實際上,比喻友情、愁情,使用當時所見景物(山、水、草、木、花、絮),這是詩人常用手法,說不上有多新奇。只不過,李煜這首詞中,意到,情到,比喻使用自然貼切。在諸多以水喻愁的詩詞句子中,這不是簡單的“以水喻愁”,而是“以水之流動比喻愁情”。換言之,喻體不是說“一江春水”,而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江水不捨晝夜的流動性,表義上可以表示愁情數量之多,綿綿不絕;詩意上,可謂得唐人王維的“江流天地外”、李白的“唯見長江天際流”等詩句所表現的韻致,令人產生許多美好的遐想。

4

用一江春水比喻愁情,固然是妙喻。而實際上這首詞還有一個更大的比喻,被大多數讀者忽略了。那就是用朱顏比喻故國。王闓運《湘綺樓詞選》:“朱顏本是山河,因歸宋不敢言耳。”亡國之君在新朝懷念他的故國,當然是犯忌的,這比喻的確可以使藝術風格更加委婉,思想更加豐富,感情更加深沉。

我認為,更好的解讀是,把“朱顏”理解為具有多重指向的比喻,除了指故國,也可指曾經圍繞在他身邊的眾多女人——嬪妃,還可以指詞人自己。詞中,亡國之恨,男女之情,生命流逝之嘆,人間幾種重要的悲情相互交織在一起,內容十分豐富,情感十分複雜。陳廷焯

《雲韶集》:“一聲慟歌,如聞哀猿,嗚咽纏綿,滿紙血淚。”單一的情感,不可能具有這樣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