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荀彧都是为了匡扶汉室,为何荀彧放弃刘备,选择了曹操?

家乡二少

“不可。丞相(曹操)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

不管后人怎么看曹操与刘备都没用,我们必须从当事人(荀彧)的角度出发。

“丞相(曹操)本兴义兵,匡扶汉室”,此语出自荀彧之口,可见曹操在荀彧眼中就是“兴义兵,扶汉室”的英雄,荀彧凭什么不选跟他志同道合且足以成大气候的曹操呢?

荀彧之所以选择曹操,既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之故,也有志同道合的原因。

我为什么说曹操与荀彧志同道合呢?原因有以下五点:

1.曹操初募义兵,兵力至多只达三千,不愿再招募。而原因,曹操本人也说过:“我本可多招兵马,但我是不愿意多,因为怕兵多意盛,和强敌争衡,反倒成了祸端,所以,讨董卓时,兵马不过数千,到扬州募兵时也不过三千。”而当时其他的军阀募兵基本不少于万人!可见曹操之心赤诚,不愿为祸天下!


2.孙权袭取荆州时,曾上书曹操,让曹操篡汉称帝,可曹操拒绝。《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说:夏侯惇曾跟曹操说:“从古以来,为人民除害的,就是人民之归向,你的功劳和德行都很大,该做皇帝的,你又有什么疑心呢?”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好一个“为周文王矣”,即便天命在自己这边,也不愿违背初衷,而愿位居人下,做东汉末年的“周文王”,侍奉汉朝。

3.曹操自始至终都没有称帝,曹操想称帝,实在是简单,你看曹丕刚上位,人心不稳,却也能稳住帝位,而曹操称帝绝对比他更轻易,可曹操这样做了吗?没有!

4.称帝的曹丕跟曹操的政治做法近乎相反!曹丕称帝是跟豪绅士族交易的,即曹丕是士族的盟友,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是用让士族世代为官这样的条件交换来的帝位。而曹操呢?若曹操想称帝,他就应该像曹丕一样讨好士族,可他有这样做吗?不仅没有,曹操还是士族的敌人,他是不愿代表士族的利益的!若曹操真想篡汉,干嘛给自己增加阻碍?这就像玩游戏,干嘛给自己增加游戏难度一样,为什么?因为曹操他根本就不想“赢”,曹操根本就没想称帝!

曹丕跟曹操本就不是同路人,世人竟将篡汉称帝的曹丕跟雄才大略的曹操混为一路之人!真是可叹!

5.曹操名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实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汉献帝实际上根本就是把双刃剑。天子之侧,如伴虎行,“衣带诏事件”犹然在目,如果曹操真想篡汉,那曹操统一北方之后,足可称帝,但曹操没有,汉献帝是个既不老实也不简单的人,试看,历代篡位者,谁会留一个这样的“天子”?若真要篡汉,即便不称帝,也应该会选择废了汉献帝另立新帝,可曹操也没有这样做,他怕谁?没有吧,曹丕都敢都能做的事,为什么曹操不做?究其根本,无非就是曹操不想做罢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说得好听,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诸侯会听你的,那些强大的诸侯你惹不得,他要的,你都得给,比如袁绍,他要个“大将军”的职位,汉献帝敢不给吗?还不是得乖乖给了袁绍,而那些弱小的诸侯就是墙头草,谁强附庸谁,谁会听“汉献帝”的话,你以天子的命令来讨伐敌人,敌人也可以以“清君侧”的名义来讨伐你曹操,当初董卓就被以“清君侧”的名义来讨伐,前车之鉴在前,曹操不懂吗?汉朝名存实亡,天子又有什么用处呢?而替汉朝存名的人不是刘备而是曹操!替天子保命的也是曹操不是刘备,要是没有曹操,天子早死了!君不见,曹公逝世,曹丕弑帝?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

曹操此话不无道理,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刘备称帝, 孙权称帝!这些你都看不到吗?

一千个观众,一千个哈姆雷特。切不可以今人的看法来替代古人的看法,这是犯了“偷梁换柱” 的错误,在别人眼里曹操是“汉贼”,可在荀彧眼里,曹操是匡扶汉室的“汉臣”,而刘备在荀彧眼里可能根本不是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



荀彧的看法才是至关重要的,荀彧选择与他志同道合的人——曹操,理应如此。

是非至今已难以弄清,你有证据说明曹操是“贼”,我也有证据说明曹操是“臣”,各人看法不同,荀彧的看法跟各位是不一样的,荀彧选择了他眼中的“好老板”、“好伙伴”,这无可厚非,也不逆常理。

以上纯属个人看法,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李哥小粉丝

想必大家都听过荀彧,荀彧对于曹操统一北方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是在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时,他进言曹操不应该如此,曹操并没允纳,最后荀彧郁郁而终。荀彧心中想的是匡扶汉室,刘备打的旗号也是“中山靖王之后”,两人本应该是合作的最佳拍档,可为什么荀彧不与刘备合作,反而选择了曹操?

初平一年(公元190年),曹操干了一件让世人觉得他忠于汉室的事件。当时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而关东联军惧怕董卓精锐的凉州军的战力,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全都屯兵酸枣一带。而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但是曹操因兵力不足而败。后撤兵回酸枣时,曹操还进言应该再次作战,可无人听从。曹操这般行为感动了袁绍的一个谋士,那就是荀彧,荀彧以匡扶汉室以己任,看到曹操如此卖力地讨伐董卓,对于汉室的忠心比袁绍要真实多了,且曹操野心没有膨胀,荀彧自然是想归附曹操。而当时的刘备,依附公孙瓒,只是小小的平原相,实力过于弱小,且没有做出任何效忠汉室的表现,只有空口号,相比于曹操显得微不足道,所以荀彧放弃刘备,选择了曹操。


就算刘备后面逐渐扩大势力,手下兵多将广,占据荆州并攻打益州,可以做到在群雄中有话语权,但是荀彧已在曹操阵营效劳多年,也不可能再次投奔刘备,失掉自己的名节。

曹操以为荀彧可以为自己谋天下,荀彧以为曹操可以匡扶汉室,但是他们没有看透各自的小心思。当曹操都野心一步步显露出来时,荀彧觉得匡扶汉室无望,抱负得不到实现,便郁郁而终。


历史百家争鸣

评心而论,客观的来说,真正为了匡扶汉室囟人是荀彧,而不是刘备!刘备真实的目的是,依汉室宗亲的身份名义,依匡扶汉室为名的名义来达到其个人的政治目的,这才是刘备的真实目的!因为在荀彧的心目中,纵观天下之才,只有曹操才具备这样的大才才是荀彧心目中所具备的人才大才!只有曹孟德身上才具备这样的雄心壮志只有借助曹操的能力势力才能达到匡扶汉室的希望,别说刘备,就是二袁、二孙、刘表巳及其他的诸侯在荀彧的眼里没有一个能具备这个条件的,他根本就看不起刘备,怎么能选择刘备呢!荀彧是一个正人君子,包括其侄子荀攸,都是非常正直的人。但另荀彧没有想到的是,最终因和曹操政治目木示不同,方向不一致,.最终死在了曹操之手,没有达到匡扶汉室的心愿!荀彧,字文若,今河南许昌人。163一212年。


人间正道陈德立

这个问题,可以从依然三个方面来说明:

看出身



荀彧(公元163年—212年),字文若,公元163年出身颍川荀氏。

这个颍川荀氏是汉晋时期颍川地方的世家大族,也叫士族,豪族。东汉的政治社会是士族政治,出身士族意味着将来可以到朝廷去做官。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字孟德。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服侍过四代帝王,有一定的名望。曹嵩继承了曹腾的爵位,汉灵帝的时候做到了太尉,位列三公。

曹操虽然出身不好,常常被人骂“阉宦之后”,但人家是正经八百的“官三代”。背景深厚。



刘备(公元161年—223年),字玄德。刘备号称汉孝景帝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先不说这个刘胜特别能生,有120个儿子,刘备是他的哪一支子孙已不可考。就算他确实是刘胜的后人,到了刘备这一代,已经混的靠贩卖草席草鞋度日了,基本与平民无异了。

所以荀彧跟随曹操而不是刘备的第一个原因:社会阶层不同。荀彧和曹操都属于“精英阶层”了,刘备依然是“草根”。

比资历

荀彧在永汉元年,即公元189年,被举为孝廉,担任守宫令——一种负责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的物品的官,也算是天子近臣。

同年十一月,董卓乱京师。荀彧弃官回乡,带领宗族迁徙到冀州避难。冀州牧袁热烈欢迎并热情款待了荀彧。然而,荀彧断定袁绍难成大事,于公元191年毅然舍弃袁绍,投奔了曹操。



曹操在嘉平三年,即公元174年被举孝廉,入京都洛阳做郎官。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相当于首都东城区公安局长)。曹操不畏权贵(他自己也算权贵),赏罚分明,干得很出色,早早闯出了一番名气。

后来,曹操被明升暗降调任地方做县令,又被罢官,但不久就再次被征召做了言官(议郎)。再后来,曹操官拜骑都尉剿黄巾。董卓乱京师前已经是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了,是汉灵帝所倚重的肱股之臣。



刘备……刘备早期的精力就比较乏善可陈了。当荀彧和曹操混迹官场的时候,刘备不是在卖草席就是在四处求学。天下之大,荀彧知道他刘备是谁!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点,与曹操相比,刘备没有名气。荀彧也许压根不知道刘备是谁!(前期)

关键事件说明关键问

黄巾起义 爆发于184年,历时9个月。这个时候的荀彧尚未做官,曹操已经是朝廷钦命的骑都尉,代表朝廷征剿反贼了!而刘备,以朝廷招募的乡勇身份(相当于民兵)参与讨伐黄巾,虽然征战有功,却只被封了一个小小的安喜县尉。即便是这个县尉,也被刘备自己搞丢了!



讨董卓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袁术等人推举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曹操早在公元189年董卓祸乱京师时就曾行刺董贼,刺杀不成就讨回老家陈留县,“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在以袁绍为首的联盟军中,曹操的官职是代理奋武将军,算是十八路诸侯之一。而且整个关东联军中,只有曹操和孙坚坚定地讨伐董卓,想为汉室出力,其他诸侯之间明争暗斗,各有各的小九九,最终成气候。

此时的荀彧,尚在袁绍帐下做幕僚。或许正是讨伐董卓这件是事,让一介书生荀彧找到了那个可以帮助自己兴复汉室的英雄,所以他才在公元191年舍弃了看似强大的袁绍,投奔了依然缩小的曹操。



那么刘备在干什么呢?刘备此时也在曹操帐下效力。他和他的好兄弟关羽、张飞,不过是曹操帐下的马弓手、步弓手,基本上是无名小卒一枚。

综上,当荀彧有机会和曹操、刘备同框的时候,曹操已经了些许根基,并且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局面下兴复汉室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而刘备,才刚刚开始展露头角,而且还露的不明显。(没有大的战功,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

到了后来刘备一直以匡复汉室为己任,而曹操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曹操的时候,荀彧想改换门庭也已经晚了。



彼时的刘备相当于刚上市的新公司,且没有像样的业绩支撑。作为职位投资人的荀彧已经抓住了曹操这只“超级大牛股”的情况下,自然是不会考虑他刘备的。


江左寒蝉

荀彧和刘备在早期并没有交集,不存在荀彧放弃刘备这种说法。

在初平二年(191年),荀彧带着族人前往冀州,还没多久,韩馥就让位给袁绍,袁绍把荀彧当成座上客,此时荀彧的兄弟荀谌正在为袁绍效力,包括劝韩馥让位这件事,荀谌都有参与。

但是,荀彧对袁绍并不看好,他选择了归附当时还是客附袁绍的曹操。曹操有自己的谯沛子弟兵,因为帮助袁绍作战,算是一个强力的助手,袁绍在击败黑山军和南匈奴军后,便让曹操坐镇东郡,荀彧是这时候成为曹操的司马。

此后,曹操入主兖州,迎献帝都许,荀彧都是曹操的主心骨,例如在兖州叛变之时,荀彧单身出城,劝退前来试图夺城的郭贡。

献帝都许后,荀彧就进入汉廷尚书台,以侍中守尚书令。也在本年(196年),刘备从沛县投奔许都而来,可以说这时候,荀彧和刘备才有了交集。


这时候,荀彧也不可能反曹。

首先,荀彧是曹操的故吏,此时,曹操的最大敌人是袁绍,如果曹操是汉贼,那么袁绍打赢了,进入许都后,谁能保证袁绍不是第二个曹操?

其次,袁术在淮南败亡后,就准备投奔袁绍,还准备把传国玺交给袁绍,并写信给袁绍,说我们袁家必然有人要当王“加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当然这信是记录在《魏书》上的,真假难辨。而可以肯定的是,袁术就是想北投袁绍去的,两袁是想合力对抗曹操的。

所以说,在官渡之前,荀彧没有可能去选择投奔刘备,就算他想反曹,也是投奔袁绍,而实际上,荀彧也没有理由反曹,袁绍才是汉廷最大的威胁。


等到官渡之战后,曹操翻盘成功。再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夺下邺城,开始经营冀州时,才开始暴露出了专权的野心。这时候的曹操还是很听从荀彧的话,当时有人劝曹操恢复古代“九州制”,把冀州地盘做大来,这事就遭到了孔融、荀彧的反对。

荀彧的反对信送到曹操面前,曹操读罢,还回信给荀彧,客气的说:幸亏看到你的建议,我才没有犯错啊!

其实曹操不急于复“九州制”也有客观原因,当时的袁尚兄弟还在辽东一带虎视眈眈,曹操一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击败袁尚兄弟后,才着手专权,例如恢复“丞相制”,曹操自领丞相后,并指使御史大夫郗虑(孔融的老冤家)找借口将孔融诛杀。

此后,荀彧也不可能走上反曹的道路,荀彧只不过是守尚书令,又没有兵权。曹操让长史王必坐镇许都,并留下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等人控制汉献帝。

所以说,荀彧能离开许都,投奔刘备,这是不可能的事,就算去了荆州,荀彧也做不了任何事,毕竟天子还是在曹操控制之下的。

另外,刘备在荆州时就有诸葛亮辅佐,并自称“如鱼得水”了,荀彧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还是洗洗睡吧。


浔阳咸鱼

荀彧是河南许昌人,出身一个世官大家族,兄弟朋友个个都是当官的。其中在袁绍手下就有他弟弟荀谌,老乡郭图,辛评等人。但是荀彧看出袁绍成不了大事,毅然离开,投奔了曹操。


刘备这时根本不出名,带着张飞,关羽在公孙瓒,刺史田楷手下混,先后做过县丞,平原县令。试想一下,荀彧怎么可能去投奔一个县令。何况当时刘备也没提出匡扶汉室的口号。

曹操不同,父母是做官的,家里有钱。之前也在朝廷做过官,有人脉。在家乡河南开封大张旗鼓招兵买马,高举匡扶汉室大旗,河南,河北挨得近,荀彧听到消息就投奔了曹操。

曹操见到荀彧,就给他洗脑,自己起义兵是为了汉室,为了国家,为了天下百姓。曹操是个人才,能说会道的,把自己的雄才大略掏给他了。能不让荀彧动心,就跟他混了。

在跟曹操后,荀彧总是拿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的事提醒曹操,暗示要兴汉室,曹操总是点头赞同。曹操在灭了袁绍后才露出野心,让董昭提出汉献帝l封曹操为国公,享受皇帝一样的待遇。荀攸还在傻傻地认为这不是曹操的主意,认为曹操是忠臣,反对这样做。

从此,曹操恨死了荀彧,后来。曹操表面尊重他。实际上不让他参加军事行动了,把他留在寿春,安排个闲职,管理后勤。


公元212年,曹操给荀彧寄三盒美食给他,荀彧很高兴,认为曹操还惦记着他,不料打开一个,里面什么也没有,荀彧以后是曹操手下人粗心弄错了,又打开一个,也是空的,打开最后一个,还是空的,于是自杀了。


老姜聪蒜

荀彧选择曹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良臣择主而事。

荀彧早期就看透了袁绍没有发展前途,就举家搬迁,舍弃袁绍投奔了曹操。曹操绝对是一位明主,文韬武略,军事才能,用人能力,远非袁绍能比。荀彧果然备受重用,屡屡献计献策,被曹操接连采纳,称其为“孤之子房”。


2.善于审时度势

有人说,刘备也是一位明主啊,荀彧怎么不投奔刘备呢?这是因为,荀彧投奔曹操时,曹操已经官拜丞相,并且掌握了最大的“神器”,那就是坐拥“天子之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号令诸侯。

这个时候的刘备呢,从白身起家,先后依附于公孙瓒、吕布、曹操、刘表等人,动不动就抛妻弃子的东逃西窜。试问,荀彧会明珠暗投自断前程吗?

3.忠臣不怀二心。

这里有两点需要解释。其一,荀彧既然选择了明主曹操,又备受重用,就不可能再去追随刘备。其二,荀彧是汉朝的忠臣,并非曹家的鹰爪。荀彧投奔曹操,类似关羽所说的“降汉不降曹”,他只是因为曹操是正宗的大汉丞相,是扛着大汉天子的旗帜的。至于刘备所谓的“大汉皇叔”,在荀彧看来,纯粹是野路子不算正统,说不定连刘表刘璋之流都不如,所以荀彧绝对不会舍本逐末。

4.根深蒂固岂可轻动。

有人问,既然荀彧这么忠于汉朝,那为什么曹操专权以后,他怎么不去投奔刘备呢?我想说的是,这怎么可能呢?他不像徐庶,籍籍无名时去投奔刘备;他也不像赵云,单枪匹马去追随刘备;他更不像诸葛亮,在茅庐中等待刘备好“借壳上市”;他也绝不是像夏侯霸,受到司马氏的迫害,才举家迁逃到与他家有联姻关系的西蜀刘禅。

他在曹魏多年已经根深蒂固,亲戚、朋友、子侄都在同朝为官,社会关系网盘根错节,不是随便说走就走的。

他只不过是跟曹操在政治理念和人生追求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最后被曹操猜忌厌恶,才郁郁而终。


凤凰西游

我认为有两种可能:

1、在前期,曹操认为汉朝还可以抢救一下,说不定还能救回来,他表现出来对汉朝的中心和为汉朝做事尽心尽力,而且曹操个人能力也比较强,荀彧想跟着曹操改变汉朝这种现状,毕竟汉朝四百年传承已经深入但是华夏大地的每一个人的心。而且曹操和荀彧都是官宦之家,当时的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刘备当时只是个编制草鞋卖的平民,虽然他挂着一个中山晋王之后,都过了一百多代了,而且中山晋王是有名的种马,有一百多个儿子,到了刘备这里可能八竿子都打不到了,宗族谱也查不到了,还是后面汉献帝把他加入宗谱,才成为皇族的;荀彧也是世家大族,古代对宗谱非常重视的,刘备没有宗谱,荀彧可能觉得假的,又是平民所以瞧不起他。就算刘备是真的,但荀彧已经效忠曹操了,古人对忠诚看的非常之重,仅次于孝道,所以也不在可能效忠刘备。

2、由于《三国演义》小说把刘备美化,曹操黑化,导致了许多人有了偏见,可能在荀彧觉得刘备那是假仁假义,打这大汉皇叔的旗号,,为了收买人心,还有刘备在遇难是总是抛弃妻子儿子自己先跑路,所以更加看不起刘备,荀彧也有世家大族的尊严。


御奢说酒

曹操最早也是匡扶汉室的,公元191年曹操起义兵反抗汉室国贼董卓,在讨董过程中的表现可圈可点,那时候的曹孟德可是深得士族大家尊重的。出身颖川士族大家的荀彧,本来先投的袁绍,可是在讨董过程中身为盟主的袁绍的拙劣表现让荀彧很失望。而曹操的表现让荀彧眼前一亮,所以不久以后荀彧就投奔曹操。至于刘皇叔,那时候还只是个平原县令,默默无闻声望不高,所以荀彧不投刘备再正常不过。


集贤院居士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荀彧和刘备其实是不同类型的人,刘备所追求的匡扶汉室,和荀彧所追求的匡扶汉室,完全是两码事。

对于刘备来说,匡扶汉室是他的政治手段,主要的目标是要在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同时,由他来主导匡扶汉室,他要处于一种统治和支配地位。刘备自己说是中山王之后,是皇叔,但实际上他的这个皇叔离汉皇宗室还是比较远的,认同的人并不多。

而曹操完全不一样,虽然此时的汉室已是风雨漂摇,群雄并起,军阀割据,出了长安城没多远,可能就不再有人听皇帝的话。但汉献帝还是正宗的汉朝皇帝,曹操虽然是挟天下以令诸侯,但他是正宗的大汉朝当朝宰相,这个是没有问题的,更何况从曹操的一生来说,他一直是当汉朝的宰相,至于他儿子是另外一回事。而且从当时的实力看,刘备也远远不是曹操的实力可以相比的。所以,荀彧如果真想以匡扶汉室为已任,投奔曹操是正道。而投奔刘备却并不言正名顺。因为,刘备这个刘皇叔也并不名正言顺。

荀彧绝对是个人才,而且荀彧确实是一位以匡扶汉室为已任的人,他在投奔曹操之前,还投奔过袁绍,但他认为袁绍成不了大事,不会用人,之后才找机会投奔了曹操。

大家都知道曹操多疑,但荀彧的才智还是得到了曹操的认可。荀彧的才能不仅是在军事上,而且在政策上、经济上都有高人一头的见解,他和为曹操推荐了许多的人才。所以曹操说他是自己的张子房。每到关键时候,荀彧的计谋和策略,都很好地起到了作用,曹操正因为有了荀彧的大力协助,才能力保汉朝又支撑了几十年。

而对于生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荀彧没有投错门,也施展了自己的才华,不枉人生一回,但就和许多人才一样,他有张良的才华,却没有张良的明智,不会顺应时代的潮流,对他来就,我为你曹操出谋划策,是因为我要匡扶汉室,但曹操你要加封九锡,却已过了人臣之礼,荀彧坚持反对意见,曹操终于反目成仇,逼杀荀彧。

如果从这个结局来看,荀彧投刘备会不会好一点?好象不会,为什么?因为刘备称帝了,匡扶汉室也匡到了自己头上来了,荀彧当然也会看不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