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为什么丑化郑经,篡改历史?

林道锐

其实在原著小说《康熙大帝》里面,郑经的出场并不多,连配角都算不上,顶多就是背景墙而已。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后,郑经的戏份莫名的增加,变成了剧中的四个反派角色之一(鳌拜、吴三桂、郑经、噶尔丹)。

所以,郑经的戏份就不能按《康熙大帝》的小说本子来编(小说的内容太少了),只能靠编剧的瞎编,再结合郑成功家族的历史,把一群人的干的事,全部揉合在郑经一个人身上。

比如说,郑成功杀施琅全家,就改成了郑经杀的;明明是康熙与荷兰人勾结,改成了郑经与荷兰人勾结,甚至要出卖台湾给荷兰人;明明是郑克塽守台湾,改成了郑经守台湾;宁靖王自杀殉国,改成了郑经自杀殉国。反正就是一堆屎盆子,全扣在郑经的头上。(郑成功和康熙是正面形象,不容抹黑;郑克塽和宁靖王名气又太小,抹他俩没影响了。)

至于郑经本身的历史污点,比如和四弟的奶妈偷情,以及反复无常的性格,则不讲。因为那些都不重要,不涉及康熙收复台湾。(不涉及收复台湾的正义性)

于是,我们在电视剧中就看到了下面这副模样的郑经。


记得施琅收复台湾的那集(35集),施琅攻破澎湖,郑经问冯锡范:“荷兰人揆一现在何处?速请他助战,若他能助我击败清军,将来台湾的一半就是他的,他要什么有什么”。

清军登岛前,郑经又说:“这台湾岛,我宁可送给荷兰红毛鬼,也不给康熙大辫子!”

先不说历史上郑经已病亡,守台湾的乃是郑克爽。就单说这两段文字对话,活脱脱勾勒出郑经一副意欲卖国求安的嘴脸。

尤其是后面那句“宁赠红毛、不予大辫子”的灵感来源,完全就是拷贝自慈禧老妖婆的那句“宁赠友邦、不与家奴”。

再比如同一集,郑经的母亲跟他说:『不管它大明也好,大清朝也好,都是炎黄子孙。』

这句话本身没毛病,但是让三百年前的人说这话,觉悟如此之高,怕是不妥吧?这哪是给郑经听的,明明就是说给“某独”分子听的。



接下来的一句更让人懵逼了:『只要咱们能平平安安的回到福建老家,你九泉之下的父王也就瞑目了。』



不知道郑成功听了这话,九泉之下会不会气的吐血?

————————分割线————————

历史上的郑经,谈不上有什么正面形象。但是张冠李戴,把如此多的屎盆子全扣在郑经的头上,也是很不妥的!

只不过联想到《康熙王朝》的拍摄时间(2001年前后),以当时的两岸关系来说,这种抹黑又似乎说的通。电视剧想传达的理念,以及具有浓厚“说教”意味的台词,都是不言而明。尤其是最后郑经自杀,寓意非常明显。台湾的回归是大势所趋,顽抗不会有好下场。

只不过,剧情却把郑经塑造成一个小丑式的台独分子,甚至是卖国分子。这个真的好吗?

但问题是,大多数不清楚这段历史的人,他们只会把电视剧剧当成历史来读。因为电视剧在上映时,既没有在片名打『戏说』,也没有在片头打上『纯属虚构』。而是大大方方,没有任何附加申明的写着《康熙王朝》四个大字。



同是历史剧,《雍正王朝》尚且知道在电视剧片头打上『根据二月河小说改编』,这样观众就知道这是小说,并不能当真。而《康熙王朝》怎么就如此的不谨慎?!被媒体批评了,又婉转的说这属于文学创作?简直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了。


Mer86

首先我们要看清楚,到底丑化了哪些地方。

在真实历史上,清朝消灭郑经政权的真正理由,并不在于今天某些人以为的“追求领土完整”,而是把郑经政权这个残存的华人政权当成一个政治上的威胁。

例如,在攻下台湾后,群臣建议:

台湾“孤悬海外,无关紧要”、“海外丸泥,不足为中国加广;裸体纹身之番,不足与共守;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建议“迁其人,弃其地”,将岛上二十万军民悉数迁徙大陆。

而连一向支持施琅攻占台湾的大学士李光地也甚至主张丢弃台湾土地还不够,最好还要让给荷兰人:“弃其地与红毛”,“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荷兰有亦听之”。


在实际谈判中,郑家政权的主张的,其实是围绕着剃不剃发的问题。


当时清朝提出:郑家可以世守台湾,但必须称臣奉贡,并且剃发易服。

而郑家的要求是:可以称臣奉贡,但不剃发。


最后双方谈不拢,所以才有了最后的施琅入台。


现代某些电视剧把施琅讲成大英雄,但其实这人在历史上属于无德无行之人,攻下台湾

后,台湾成为他个人的独立王国,全台湾一半以上的田地被他个人占有。而且除在施琅的老家福建漳、泉地区招募佃农去种他的私田外,施琅更实施了严格限令:禁止大陆人民移居台湾!


红枫历史观

康熙王朝千方百计的曲解历史,无限拔高施琅康熙之流,贬低郑经甚至公认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这里,我也来说说看法吧。水平有限,谬误之处尚请吧友指正。

首先,郑经是抗清英雄,不是什么分裂分子。郑经少怀壮志,秉承其父郑成功驱逐满清,恢复华夏的志向,至死未忘。在其治台的近二十年中,一直都沿用明朝永历的年号,从没有称帝建国之举(倒是努尔哈赤、皇太极之流反叛朝廷,割据建国,称汗称帝)。在台湾那片土地上,郑氏仍存华夏衣冠,行华夏教化,是正宗的华夏之地,华夏之民,不知屠杀百姓,强制灭我华夏之俗的满清有何资格自称华夏正统。

不错,郑经是说过“东宁(台湾)远在海外,非属版图之中”、“按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等话。然而康熙也曾说“海外遐陬,历代未隶疆索,自兹初辟,悉入版图”,施琅也说过“台湾一地,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也”,雍正甚至说“台湾自古不属中国,我皇考神威远届,拓入版图”,不知道那些有什么资格站在满清的立场不指责他人,单单大骂郑经分裂祖国。

其实,一个人说了什么并不重要,尤其是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关键看他做了什么。明郑和满清数次和谈没有成功,归根结底是郑氏的不剃发和抗清立场,双方争论的核心是剃发与否,所谓照朝鲜例也是指不剃发。学者陈孔立早已指出,郑经“照朝鲜例”的说法是“出自权宜的策略或是一种借口”,是为了“恢复”“中兴”的政治目的。其实,如果郑经真有独立之心,那只要剃发和放弃反清的立场就可以了。清廷给的条件是封郑经为“八闽王”和世守台湾,这已经是事实上的独立了。然郑经一生始终高举着反清复明的旗帜,反的自然是入侵者,复的自然是华夏正统。就此而论,郑经可谓是民族英雄。

其次,郑经对台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郑经嗣位后,励精图治,陈永华的辅政下,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同时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使得台湾的社会、经济、文化有了重大的进步,台湾大治,而郑经也深得台湾士民敬爱。可以说,郑经是台湾开发的先驱。

最后,郑经当然有缺点,初传与乳母有染,丢失厦门、金门后又不思进取,不理政事,日近醇酒、妇人。他也不比父亲有才干,有魄力,然而他切切实实继承了乃父的志向,为恢复中华奋斗终生,不愧为优秀的炎黄子孙。

看到那么多人对郑经不遗余力的批判,为吴、尚、耿、施之流翻案,我心中不能不感到深深的悲哀。幸而在那个山河破碎,民族存亡的关头,我华夏儿女并非都是洪承畴、尚可喜、施琅等“能认清大局,顺应潮流,既能与时同进,又能把握机会”之辈,更多的是以孙承宗、史可法、秦良玉、阎应元、夏完淳、张煌言、郑成功、郑经、李定国等为代表的仁人志士。他们为了民族的生存,为了文明的传承,毅然拿起了刀枪,与入侵者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艰苦卓绝的战斗。我始终相信,正是他们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反抗,让清廷看到了剃发易服等戕害文明的阻力,看到了我炎黄子孙捍卫华夏文明的勇气和决心,才使得满清没有胆量采取更为暴虐的手段彻底毁灭这个延续了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无论过了多久,这些人都是一个民族最为伟大,最值得后世景仰和称颂的人,正如英使马戛尔尼所说:“明末的反清并不是民族斗争,不是什么捍卫明朝一姓私利的斗争,而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进步与落后,是关系到中国后来几百年命运的一场斗争。在这场斗争中那些坚定反抗满清侵略,为此流尽最后一滴鲜血的英雄,他们的每个人的名字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在心,他们不仅是中国的英雄,同样也是世界的英雄,他们捍卫的不仅是中国的利益,同样也是整个世界文明进步的利益,他们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如果因此而相信满清的谎言来污蔑他们,那只能说是丧尽天良的行为。”


微笑转身不见你

先亮结论:《康熙王朝》其实并没有刻意去丑化郑经,但却肯定“篡改”了历史。


首先对于剧中郑经这个人物,达摩君本人是抱以同情的。虽说他因猜忌而中离间计,导致施琅彻底投靠清廷,并为最终兵败自杀埋下了苦果,但在剧中他既没投降,又没示弱,更没说他为一己之私虐待百姓,滥杀无辜,临死还自杀以殉国,总得说来在大节上是不亏的。


但说到底《康熙王朝》不过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为了文学的戏剧化,作者或编剧必然会对历史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化。既然是康熙王朝,那肯定是侧重于写康熙,那对于郑经的事迹自然会有弱化,甚至为了突出主线剧情的简洁而不惜“篡改”历史。

第一,在“弱化”方面,《康熙王朝》中对郑经这一历史人物的呈现并未突出其治台功绩。郑经自康熙三年(1664年)东渡台湾后,采纳陈永华的建议,鼓励垦田,劝课农桑,插蔗煮糖,修埕晒盐,兴办学校,建立孔庙,鼓励发展内外贸易,并与英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郑经主政期间,“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


第二,在“篡改”方面,影视剧为了突出主线剧情,不得已对历史进行了再加工,将施琅投靠清廷这一事件放在了郑经主政时期,但施琅早在顺治九年(1652年)便归顺了清廷,而那一年郑经还没有到达台湾,此外杀害施琅一家老小的也不可能是郑经,而是郑成功。当然,历史上清廷统一台湾时郑经已去世,当时主政台湾的是郑克塽,所以也就不存在郑经自杀这一情节。

《康熙王朝》中还有明珠赴台湾招降郑经的情节,而在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次和谈,时间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但清廷派去和谈的官员并不是明珠,而是康亲王杰书,和谈条件也不似影视剧中的那样苛刻,只是提出郑经应撤离大陆沿海岛屿,退守台湾,台湾则为大清藩属,双方“通商贸易,永无嫌猜”。


达摩说

没丑化我没看出哪里丑化了,郑经除了真的外貌丑外,其他都还了可以的!

1、对施郎的那一套是非常正常的古代很多人用过,至于杀他家人这是中了反间计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2、康熙迁界禁海确实对台湾造成不小的影响,但是失去施郎后的台湾在郑经的领导下,即便被禁登陆粮食短缺仍然跟康熙打平手,且台湾郑经依旧民心所向,这也是军事政治能力的表现!

3、从郑经跟康熙的几次交锋来看并没有落于下风,只是因为台湾是个孤岛才导致最后的落败

4、最后导演给郑经的几个镜头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大忠大孝大义之人,最后台湾丢失郑经自杀我一直为这个感到惋惜

郑经并没有在这部戏被丑化,相反从侧面还反映出他的用人之术和军事政治上智勇,可能是因为当时导演自己上去演然后长得又丑你才会这样认为。郑经没被丑化只是侧面表达他的才能。

如果想丑化郑经倒是可以直接把他写成奸淫之辈,台湾民心尽失等等。可是电视剧里并没有这样,郑经仁义勇智孝都有在剧中体现,康熙用数百倍于台湾郑经的投入才收复台湾,郑经输不是输在才能不够而是台湾孤岛局限于此!


苟或

这也算得上是《康熙王朝》最大的败笔之一,在这一环节对历史的颠覆和篡改非常之多,甚至有颠倒黑白的嫌疑。

劳民伤财,杀人无数甚至影响了中国近代发展的迁界禁海,到了连续剧里竟然被说成是利民工程,还出现了抬着轿子把老人送走的荒诞台词,事实上当年的近界近海非常简单粗暴,谁不走就杀谁!到了连续剧里干脆避而不谈!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清政府趁机趁火打劫攻击郑成功在福建的地盘,到了连续剧里被改成了姚启圣发粮支援郑成功,清政府勾结荷兰当局,企图以割让台湾为代价,让荷兰当局帮助自己打内战,到了连续剧中同样轻描淡写,甚至把这丑陋的一幕推给个郑经。对施琅的叛逃也同样更改的历史,不过这一点对大剧情伤害不大,只能说匆争小节!

但这些修改虽然脱离了历史,但结合时代情况来说,也有他操作的必要性,毕竟从连续剧中所弘扬的中心思想来说,台湾大陆是一家,台湾必须归顺大陆,大陆才是正统王朝,结合当今时代这些思想必须要贯彻到连续剧中,但当时的历史,控制中央政权的是清王朝,而不是撤往台湾的郑家王朝,在这样的情况下,编剧也只能尽可能的将好的一面推给清王朝,不利的一面推给台湾的郑氏集团。

虽然是艺术作品,但想在国家范围内上映,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必须也得含有正能量和价值观,以当时清朝与郑氏集团对峙的情况来看,脏水也只能尽可能的泼给郑家。




辽宁资深球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和什么《施琅大将军》一样,都是文艺政治化的结果。

二月河这人不懂历史,但是懂政治。

他写康熙王朝不是这么简单的,具体就不便于多说。

但他自然没有疯狂到歌颂郑经的地步,其实目前大陆史学家歌颂郑成功已经是不得已而为之。

之所以篡改郑经的历史,是为了表明康熙收复台湾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完全不顾郑经和在台湾的明王,才是大明汉人正统王朝的历史事实。

而歌颂康熙,不惜胡乱编造历史,本质上在于歌颂封建家天下的专制统治。

所谓康熙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即便是错的也是事出有因,还是对的。

其实,二月河只是个作家,不算是知识分子,写出这些东西也不令人惊奇。


萨沙

《康熙王朝》是根据二月河的历史小说改编的,跟小说较个什么劲?实际上康熙收台湾的时候郑经已经去世了,台湾掌权的是他的儿子郑克爽。清朝对郑成功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并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一直都是积极肯定的,并没有禁绝台湾民众供奉祭祀郑成功,郑克爽降清后还被封了公爵,礼遇待遇都不算低。《康熙王朝》收复台湾这一段很精彩很经典可惜跟历史记载差别太大,施琅是因为被郑成功猜忌怀疑家人被杀降清的,姚启圣也没去过冰天雪地的三里河马场,施琅不是姚启圣的学生,两人早年应该没有来往甚至连面都没见过。唯一对的上情节的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向康熙举荐已经坐了多年冷板凳的施琅。民族英雄郑成功并不是合格的政治家,施琅一人降清那是施琅的人品有问题,可郑成功的部下甚至同辈晚辈的族人都有不少主动降清的,那就很难说是个人的人品问题了。

回答难免有谬误的地方,欢迎打口水仗,有部电视剧《施琅大将军》建议大家看一看


立志成虫

郑经(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字贤之、元之,号式天,昵称"锦舍",在康熙时代,他是台晚的统治者,是郑成功的之子,并且为长子。其实在这部电视剧中,郑经的角色还是比较饱满的,《康熙王朝》中的反面角色都是刻画丰富的。比如年过花甲的吴三桂,在对待弹劾自己的同僚时,给对方机会,如果要是能够钓上鱼,就可以留他一条命,但是如果没有钓上鱼就必须死,还有之后的反了,也是吴三桂不得不为之;鳌拜也是同样,其实鳌拜并不想反,毕竟是开朝元老级大臣,何苦让自己的后半辈子变得不确定呢,但是跟随鳌拜的人都想要他反,所以最终他就顺从了大家的意愿;郑经也不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多年来在台晚,恩威并施留住人才,并且训练了当时内陆无法对抗的水上舰队,并且花大价钱去荷兰购买军舰,在当时来说也是非常有胆识的人了。

可能有一些郑经的亮点,这部剧没有写出来,但是总体上并没有把郑经写成一个反派。但是历史上郑经最后是病死的,这里作者将郑经写的是自刎而死。但是这部电视剧叫做《康熙王朝》,肯定有很多情节和人物都是以康熙为主要情节来发散的,郑经自然不会非常正面,而且目前的台晚和大陆的局势,也决定了,这部剧不会将郑经的刻画更加正面,能达到现在这样已经不错了。


晓娱

《康熙王朝》的拍摄源于二月河的一部历史小说,有大量虚构的成分,很多都严重不符合事实。不过,文学艺术是允许一定程度的修改的,我们也无话可说,只要这种修改不太离谱。实际上,康熙朝征服台湾的时候,郑经已经去世了,当时的台湾掌控者是郑经的儿子郑克爽。是郑克爽向清朝投降,他还被押解到北京,康熙也没有杀他,而是封了一个公爵给他。当然,他这个公爵没有实权,也没有地位,连人身自由都没有,实际上是被软禁起来了。郑克爽不久之后,就死在了北京,死因可能是哮喘。凭心而论,《康熙王朝》对郑经的刻画并没有算丑化。从剧情来看,郑经也算为郑氏政权立足台湾做了很多努力,而且也懂的政治。如果我们把剧情当成史实的话,可以明白一点,就是郑经的失败不是由于他的过错,而是由于历史潮流更倾向于统一,他无论多么的努力,无论他才能有多高,也阻止不了两岸重新归于一统的历史趋势。从郑成功开始,驱逐荷兰殖民者,开发台湾,兢兢业业几十年,郑氏家族是有历史功绩的,后来满清统治者也没有抹杀这一点,同意在台湾给郑成功立祀祭奠。施琅这个人有一定的争议,恨他的人,说他是投降主义,爱他的人,说他顺应历史潮流,统一国家有功。客观上说,施琅投降清朝有其无奈一面,他后来率兵征服台湾,也有其历史贡献,因为如果再晚一点,台湾很可能就从中国永久分割出去。与其这样,不如暂时由满清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