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封建”?为什么说我国的封建社会自周以后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春秋早期诸侯国封土建国情况

翻开历史教科书,我们经常能看到类似“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词汇,它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划分的一种社会形态,与中国古代所讲的“封建”含义不同。那么在古代,“封建”的含义是什么呢?

封建一词最早见于《诗·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它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分封政治制度。所谓“封建”便是

"封土建国”,即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给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属区域内建立邦国。

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备。周朝时实行分封制主要是出于保卫中央政权的考虑,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孔颖达疏:“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但发展到后期,各诸侯国间亲戚关系逐渐淡漠,东周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诸侯连年征战不休,分封制度已名存实亡。

春秋时代中期诸侯国兼并情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管理国家。严复在《论中国教化之退》中说:“秦并天下,更古制,更井田而为阡陌,废封建而置郡县,黜儒术而任名法。”汉朝初年曾实行过一段时间的郡国并行制,但后来被废除。可见“封建”制度只是先秦存在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封建”相差甚远。

现在我们说的封建制度是指社会形态的一 种,它是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并与手工业相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形式。具有封闭性、独立性等特点。其中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地主阶级和农民是剥削的生产关系,二者尖锐对立。封建主义后被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因此,如果抛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封建社会形态的定义,只讨论“封土建国”的本义的话,我国的封建社会其实从秦朝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走向消亡了。

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