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的生父是哪位王爷?为什么慈禧放心选他的儿子当皇帝?

某一种未来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后,年仅5岁的载淳被推上皇位,是为同治。

14年后,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因天花驾崩,而其生前并未留下任何子嗣,这无疑给皇位继承出了个大难题。

事实上,皇帝没有子嗣可以延续,这在清朝皇帝是世系上是头一遭。

要知道,之前往往是因为皇子太多而争夺储位,而到了同治这就一个独苗,没得选。而同治完了,什么都没有。

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朝皇帝的直接世系到同治这就算完了,之后只能算是旁支嫁继了。

同治驾崩当晚,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在养心殿西暖阁召集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及诸位御前大臣、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等二十余人讨论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类似的事件,清朝本无惯例,但要是按儒家学说及前朝惯例的话,如前任皇帝没有子嗣,那就应该为他立嗣。这样的话, 皇位就可以继续传袭,帝王世系也不会紊乱。

而从辈分上说,同治当时是“载”字辈,他的下一辈是“溥”字辈,按理应该从“溥”字辈中挑选一个候选人,来充当同治嗣子并继承其皇位。

然而,当时“溥”字辈的人只有一人,即道光长子奕纬之孙溥伦。但是,溥伦当时未及周岁,能否养活尚是问题;而且其父亲贝勒载治并非奕纬亲生而是旁支过继的养子。

由此,慈禧太后否决了这一选择而断然宣布:“溥字辈既无可立,就不必勉强。醇亲王奕譞的长子已四岁,又是至亲,由他继位最合适。”

(中为醇亲王奕譞,右立者载湉即光绪,左载沣。)

于是,奕譞长子载湉就这样被推上了皇位,是为光绪皇帝。

醇亲王奕譞是咸丰皇帝的七弟,不过这并非慈禧太后选择其子载湉为皇位继承人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奕譞的好运气主要来自于他的福晋,因为后者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

从这个意义上说,慈禧太后不仅是光绪皇帝的伯母,同时也是光绪皇帝的大姨,算得上是亲上加亲。

此外,奕譞本人的性格也叫其兄长恭亲王奕䜣要来得软弱,比较好控制,这大概也是慈禧太后决定选光绪的原因之一。


坑爹史册

对于醇亲王奕譞来说,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初五日是惊心动魄的一天。

下午5点,他那饱经病痛的折磨,全身溃烂的侄子——同治皇帝,终于六脉断绝,牙关紧闭,瞑目而逝,结束了他那19年短暂而痛苦的人生之旅。

当醇亲王与其他重臣被召入养心殿西暖阁时,知道慈禧太后就要对帝统承继大事做出安排了,心情不免万分紧张。果然,只见慈禧果断地说:

“文宗无次子,今遭如此剧变,如果继位的人年纪大,我们实在不愿意,必须是年纪幼小的,才可以教育。现在,我们一句话就定下了,谁也不许更改。我们两人(指慈禧和慈安)已经一致决定,你等恭敬听着,奕譞长子今年四岁了,而且是至亲,即宣召他即刻入宫继位!”

早在同治帝病情垂危之际,王公大臣们就已纷纷私下议论由谁继承皇位。按清朝祖宗家法,皇帝死后无子,应从皇族近支中选一个晚辈的人继承帝位。载淳的下一辈属“溥”字,按惯例应该从“溥”字辈中选一人过继给载淳为子,立为嗣帝。而在“溥”字辈中,王公大臣们普遍认为道光帝长子奕纬的长孙溥伦是最合适的人选。

听了慈禧的谕旨,不仅其他诸重臣大吃一惊,就是被宣布为新帝的父亲醇亲王也“敬惧敬惟,碰头痛哭”,以致“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自己的儿子被立为皇帝,本应是件天大的喜事,醇亲王何以如此这般悲痛欲绝,惊惧得昏晕在地?

原来,醇亲王天生胆小怕事,明哲保身。他长期依附慈禧太后,对慈禧的阴毒和权欲有极深的了解。自己的儿子当了皇帝后,他作为皇帝的生父,必然被推到太上皇的高位上,而这必然与权力欲极强的慈禧发生冲突。一想起慈禧的苛毒险恶,他便不寒而栗。醇亲王心里非常清楚,慈禧立载湉为帝,只不过是利用自己的儿子来达到她垂帘听政、操纵朝政的目的。一想到自己亲爱的儿子落入这个阴险的女人手里,他怎能不感到万分绝望和悲痛呢?

自从儿子被宣布继承皇位后,胆战心惊的醇亲王为了保全自已和儿子的性命,立即向慈禧上书,坚决要求退出政治舞台。他在奏书中说: “臣侍大行皇帝十有三年,时值天下多故,尝以整军经武,期睹中兴盛事,虽肝脑涂地,亦所甘心。何图昊王不吊,龙驭上宾,臣前日仰瞻遗容,五内崩裂,已觉气体难支。犹思力济艰难,尽事听命。勿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间昏迷罔知所措,迨舁回家内,身战心摇,如痴如梦,致触犯旧有肝疾等症,实属委顿成废。惟有哀退,皇太后施恩格外,洞照无遗,曲赐矜全,许乞骸骨,为天地容一虚糜爵位之人,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钝无才之子,使臣受帡幪于此日,正邱首于他年,则生生世世,感戴高厚鸿施于既矣。”

在这份奏折里,醇亲王简直就像大难临头,遭遇杀身之祸那样,可怜兮兮地恳求慈禧“曲赐矜全,许乞骸骨”,把自己当作一个废人,以保全自已的身家性命。

慈禧选定载湉为帝,除了看他“年幼可教”,又是自己亲妹妹的孩子等各种因素外,奕譞这种软弱怕事的性格,也是深为专横的慈禧所喜爱。果然,醇亲王的奏请正中下怀,慈禧便顺水推舟,将醇亲王的一切职务全部解除。但为了表示自己的恩典,慈禧在革去醇亲王一切职务的同时,又赏给奕譞一个“世袭罔替”的崇高荣誉。尽管这只是个虚名,但醇亲王还是诚惶诚恐,一再推辞。慈禧为了给别人看,坚决不允,醇亲王才勉强接受了这个称号。

即使这样,醇亲王仍感到有危险。自己可以夹着尾巴,但如果有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抬高自己的身分,说不上什么时候就会招来莫须有的横祸。因此,光绪元年(1875)正月初八日,醇亲王又给慈禧太后上了一份名叫《豫杜妄论》的密奏,要求将这份密折存留在宫中,表示即使以后皇帝亲政,如果有人上书抬高“皇父本生考”的身分,“务目之为奸邪小人,立加屏斥。”

总之,儿子登极,并没有给醇亲王和他的儿子带来“齐天洪福”。恰恰相反,醇亲王父子作为慈禧专权的工具,从此陷入专横阴毒的罗网中。醇亲王战战兢兢地夹着尾巴做了16年“皇父本生考”,在慈禧“谦卑谨慎,翼翼小心”的称赞中抑郁成疾,在自己的儿子刚刚亲政不久便病死了。而自己的儿子载湉,更是在慈禧这个专制魔鬼手中饱受折磨,年仅38岁便含冤辞世。


邓海春

1875年12月初五的这天夜里,载湉被抱离自己的家,抱进了紫禁城。这一天上午,同治帝驾崩,风雨飘摇的大清国突然落在了一个四岁孩子的身上。下令强行抱走载湉的人,就是慈禧(图一),当时,慈禧与载湉的关系是亲上加亲,小载湉的父亲醇亲王奕譞(图二)是同治皇帝的七叔,而载湉的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叫叶赫那拉·婉贞(图),也就是说,载湉既是慈禧的亲外甥,又是她的亲侄子。

这天傍晚,一场权力的较量刚刚落下了大幕,在养心殿西暖阁,慈禧太后召开御前会议,商议继承皇位的事,史称西暖阁会议。当时,具有继承资格的有两人,一个是恭亲王奕䜣17岁的儿子载澄,另一个则是醇亲王奕譞还不满四岁的儿子载湉,两个孩子的较量实则是两个父亲的较量。古有明训,国赖长君。按祖制,载澄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慈禧太后却另有考虑。打算第二次垂帘听政的慈禧,自然需要的是一个“儿皇帝”,而同她一起发动辛酉政变的奕䜣,对她来说是巨大的威胁,因为此时的奕䜣已经是权倾朝野,身兼三职,如果让他的儿子继承皇位,自己势必是大权难握。于是,在这次御前会议上,嗜权如命的慈禧再次玩弄了一把权术。

会议结束时,慈禧宣布,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成为大清国第九位皇帝。就在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听到这个消息的奕譞当场晕倒在地。在场的朝臣都以为奕譞晕倒,是激动所致。没有人理解,此刻这个父亲复杂的心情。

载湉的“湉”字,是平静安宁的意思,取这个名字,原是因为载湉是奕譞夫妇的第一个儿子,他们视若珍宝,希望他能过上无忧无虑、远离纷争的生活。然而,一纸奏折彻底改变了这个垂髻小儿的一生。

1874年12月初九,慈禧颁布懿旨,晓谕天下,宣布光绪皇帝登基,以第二年,为光绪元年,谕旨(载于《光绪朝东华录》)上有这样一句值得注意:“皇帝龙驭上宾,未有储贰,不得已以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皇帝生有皇子,既承继大行皇帝为嗣,特谕”。这里的“文宗显皇帝”指得是咸丰,“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意思就是说,光绪的父母,必须把光绪过继给咸丰皇帝当儿子,这是光绪继位的前提。

慈禧的心里非常清楚,光绪这个年龄的小孩,是最依赖父母的,要想让他心悦诚服地认自己为“母亲”,成为自己的傀儡,就必须割断光绪与他亲生父母间的一切联系。在谕旨上,慈禧昭告天下说,同治帝没有孩子,不得已我选了光绪继位,这一切都是慈禧在为自己的第二次垂帘听政铺路。查按清史发现,入宫前的小载湉被描述为性情温和,聪明伶俐,喜欢写写画画,喜欢同花鸟说话,然而,宫中的礼仪和规矩很快磨灭了这个孩子的童真,入宫后,为了让自己的威严快速的烙印在光绪的心里,慈禧制定了“断亲情 立威严 传孝道”的教育方针。慈禧没把自己当成是光绪帝的母亲,而是光绪的主子。光绪刚刚进宫的时候还不到四岁,连奶都没断。 “亲爸爸”是慈禧命令光绪对她的称呼。显然,威严,权力,孝道,慈禧要向光绪强调的所有要求都汇集在“亲爸爸”这个称谓。

四岁登基的光绪是当时大清朝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早朝之上,竟是些听不懂的国家大事,时间一长,坐不住的光绪难免会自娱自乐一下,而这样每天都会惹到慈禧。西太后是如何对待幼年光绪的,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上有记载,西太后“常如狮虎”,“皇上为之胆破”,这样记述一点都不为过。训斥只是家常便饭,慈禧还会经常体罚光绪,不仅让他长跪,而且还不给饭吃。一朝之君连饭都吃不上,这是何等可怜。在小光绪入宫前,他在醇王府曾患过痢疾,非常严重,险些致命,所以身体瘦弱,身材也比同龄的孩子矮小很多。实际上,得过病的事情,光绪的父亲奕譞曾再三向慈禧嘱托,希望太监能细心照料光绪的饮食起居,然而,慈禧这个大姨妈对这个亲外甥没有一丝怜爱之情。如果小光绪没有按时吃饭,她就勒令太监一天都不给他饭吃,让他得到“教训”。由于光绪常常受到慈禧的严斥与惩罚,照顾他的太监也对他心存不敬。然而,一个人的出现,却及时改变的小皇帝的境遇,他就是光绪的师父----翁同龢。

翁同龢状元出身,曾是同治帝的老师,为人正直,胸怀天下,慈禧希望翁同龢把光绪教导成一个“服服帖帖”的皇帝。但是翁同龢很快发现,这个孩子,不同于同治帝小时候的顽劣,机敏好学,十分用功。据翁同龢的日记记载,小光绪身体不好,但经常是“日服药五剂 仍诵读不止”,而光绪则天真地告诉他,自己只要好好读书,就会免于“亲爸爸”的呵斥,这让翁同龢心生怜悯。除了当老师,他还像父亲一样关照光绪的生活。为了斩断小皇帝和他父母的情感,慈禧曾向翁同龢下旨,关于光绪父母的事情,只字不准提。“你额娘她去了西天”,当翁同龢于心不忍地哄骗着小光绪时,失神的光绪会拉着他的袖子弱弱的问:“等额娘回来,您让她到宫里来,瞧瞧朕吧”。

光绪和翁同龢情同父子,在老师的提点下,他无论是礼法、祖制,还是学识、德业,都远远超过当年的同治帝。当时,衰弱的晚清,危机四伏。沉重的危机感刺痛着热血澎湃的光绪,待到16岁的时候,他发奋图强,立志要成为像康熙一样的一代明君。早在光绪4岁登基之时,慈禧为了笼络人心,曾经在朝廷上公开作出这样一个承诺,“俟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可慈禧却打心眼里不想兑现她许下的承诺。

对于慈禧来说,紫禁城并不是光绪的地盘,皇帝不过是她慈禧行使权力的工具罢了。在她眼中,光绪并没有什么过人的禀赋,尽管读书用功,但生性胆小木讷,权力虚弱,把权力交给这样一个孩子,她不放心,更不甘心。在光绪岁16岁这一年,朝野重臣开始力荐光绪亲政,但是,为了继续享受站在权力巅峰的愉悦感,慈禧硬是违反承诺,将归政的时间延后了两年。尽管大清有祖制和惯例在,但慈禧在这节骨眼上,却从来不管这一套,就像清朝本无“母后垂帘”这一说,可她依然将垂帘听政一轮又一轮的实行下去。到了光绪这儿,慈禧自然也不会简简单单的归政,她早就在自己的政治棋盘上布下了一招。

这一招就是军机大换血,史称“甲申易枢”,简而言之,就是慈禧借1884年中法战争失败之际,大做文章,拔掉了领班军机大臣奕䜣,取而代之的,是一向忠厚老实的妹夫,光绪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慈禧把奕譞搬上来的目的,表面上是为光绪亲政扫清障碍,实则是为她日后自己的摄政、训政铺平道路。光绪12年6月10日,慈禧召集了所有的王公大臣,叫来了光绪帝。光绪一到就发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会议,因为他在朝臣之中看见了自己的父亲,醇亲王奕譞。这一天,慈禧发布了一道懿旨(现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本日召见醇亲王及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等,予以自本年冬至大祀圜丘为始,皇帝亲诣行礼,并着钦天监选择吉日,于明年举行亲政大典”。这道懿旨表明,慈禧正式宣布光绪亲政。此时饱读诗书的光绪早已踌躇满志,终于等到这一天,大权在握,他自是无比的兴奋。

然而就在懿旨发布的第三天,就是六月十三日,一封请求皇太后收回成命的折子送到了慈禧的手里。“臣愚以为归政以后,必须永照现在规制,一切事件,先请懿旨,再于皇帝前奏闻”,意思是皇帝现在亲政不合适,即使要亲政也要等到20岁,如果现在亲政,太后也要要求皇帝,务必按照现在的规制,每日请示再作决断。而让光绪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递折子的人,正是自己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奕譞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奕譞担心的是,光绪在宫里的那个“亲爸爸”。1875年,就在儿子被选为继承大统的第二天,醇亲王奕譞向慈禧提出辞掉一切官职,退隐回家,随后,这位皇帝的亲生父亲闭门谢客,深居简出,摆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然而,十年之后,当慈禧要求奕譞再次登上政治舞台,帮她完成“甲申易枢”的政治大戏时,奕譞却欣然同意了。奕譞态度的转变就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打点将来,奕譞知道,慈禧早晚是要归政的,但是归政也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绝对不会轻易放权,奕譞觉得自己必须要向慈禧渗透一个信息,就是我永远不会以皇帝的“生父”自居。他知道,只有自己不断的表达忠心,才能够保全儿子。

对于奕譞重返朝政,光绪满怀欢喜,自己与慈禧正要面临政权交接之战,此时,他无比需要一个自己可以真正信赖之人,然而,父亲进宫后的所作所为让光绪十分失望,他不仅阻扰自己亲政,而且做了一件让光绪无比反感的一件事,那就是为慈禧修复清漪园。清漪园就是后来的颐和园,实际上,修复清漪园,是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因为再造园林,势必会讨得慈禧的欢心,同时还可以将她送进园中,颐养天年,减少她在紫禁城指手画脚的时间,让光绪真正实现亲政。但是,当年的大清根本就没有多少银子,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奕譞绞尽脑汁,最终想到了一个偷梁换柱的方法。他提议借助中法战争失败之际,大力加强海军的建设,选派八旗子弟操练水战,地点就选在清漪园。如此一来,修建园林就变成了建设海军工程。这个计划让光绪非常生气,列强环伺,内忧外患,海军衙门尚且经费短缺,还要拿去数千万两去修园子的,自小性格懦弱的他不敢明确向慈禧提出反对,只能把火气都撒在父亲身上。可是奕譞无法把自己的用心解释给儿子听,他只能默默的承受着光绪的指责,同时费尽心力的为慈禧修建园林。当这个浩大的工程完成后不久,奕譞就因为心力交瘁而病逝。

【“祥说近代史”问答团队·】


读史品生活

1874年十二月五号,同治结束了他那19年短暂而且痛苦的人生。当一些大臣被召集到养心殿的时候,很多人就已经明白了慈禧要开始安排帝统大事了,本来是同治的儿子顶上去就好,但偏偏同治皇帝也没留下个儿子,所以在皇帝继承的问题上有难处。

其实本来在同治皇帝病重的时候,一些大臣就开始考虑谁来继承皇位。而当时本来是应该由同治的子侄辈为皇帝的,但是考虑到如果那样做的话,慈禧就要当太皇太后了,所以就打算在同辈中立皇帝。

而当时具有资格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恭亲王奕訢的儿子载澄,另一个就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国有长君是最合适不过的。本来都以为是恭亲王的儿子载湉,毕竟人家年长,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慈禧干了一件事。

当时的慈禧直接让人把载湉从家里抱了出来,直接就把载湉立为皇帝。而且当时的慈禧态度十分坚决,不容大臣议论,就相当于一言堂。于是风雨飘摇的大清国就这样落到了一个四岁的孩子身上,于是慈禧就以皇帝年幼为由继续垂帘听政。而关于慈禧为什么立载湉这件事其实也没什么意外的,稍微看清楚点形势的人都知道是必然的情况,我们来看看慈禧为什么立载湉为皇帝。

首先就考虑亲情关系,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句话是亘古不变的。载湉的父亲醇亲王那可是慈禧的亲妹夫啊,从理论来说光绪是慈禧的养子,大清国的皇帝,但是如果从血缘上来说那就是自己的亲侄子、亲外甥。啥事都是自己人亲,慈禧是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光绪被立也是一种必然的情况。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皇帝小,父亲无能,所以慈禧才可以继续垂帘听政。你要知道当时的恭亲王奕訢是和她一起发动辛酉政变的人啊,本身权倾朝野更是身兼三职,如果立了他的儿子,那慈禧之后准没好日子过了。相反奕譞这个人就特别的好控制,当慈禧立光绪的时候,深知慈禧秉性的他赶忙的辞职,把自己的职位全部辞退掉,这么明事理的人你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所以说慈禧立皇帝那也是考虑了很久的原因,首先考虑的是和光绪的血缘关系,再加上光绪才4岁,之后的感情还可以慢慢的培养,毕竟都是自家人。再加上光绪父亲的无能懦弱,更是让慈禧看到了立光绪好处。立了光绪之后,慈禧还能继续的垂帘听政,那又何苦不为那。


书香茗

德宗景皇帝,即所谓光绪皇帝,其本生父为宣宗成皇帝即道光皇帝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

至于为什么选德宗继承大统,这个就比较麻烦了。

清代从道光朝开始,皇族内部有“近派宗支”的说法。近派宗支的主要作用,即是在皇统欠缺继承人的时候,可以作为五服近亲承继皇统。

从道光朝开始,这个“近派宗支”的范围即是“二系八家”,即仁宗嘉庆帝一系三家,宣宗道光帝一系五家,合起来是二系八家。

这八家分别是:

仁宗一系:惇王府、瑞(端)王府、惠王府。

宣宗一系:隐志郡王府、恭王府、醇王府、钟王府、孚王府。

这二系八家,都属于近派宗支,都属于皇帝的五服内亲属,单从出身来讲,他们是都有继承权利的,所以德宗本人,也是从当时的二系八家内选出来的。

确定了范围之后,我们看看为什么选德宗。

当时二系八宗里,一共有奕字辈六位,载字辈九位,溥字辈一位。

根据一些民间的说法,当时孝钦显皇后为了自己能当皇太后,而不是让穆宗孝哲毅皇后当皇太后,刻意不选溥字辈,不给穆宗立嗣,而是选了载字辈。而事实上,当时溥字辈里只有一位男丁,就是隐志郡王府的溥伦,只有三个月大。当时的情况,只能选择让穆宗的兄弟或者叔父来继承帝位。而让奕字辈的继承大统的话,就是要当宣宗道光帝的养子了,这样文宗咸丰帝和穆宗同治帝就都没人奉祀了。所以只能选载字辈。

载字辈的话,两宫太后希望找一个年纪小一点的,这样还可以“从头调教”,所以九位之中,三十七岁的载治,十八岁的载澂,都二十岁上下的惇王府的载濂、载澜、载瀛、载津,端王府的载漪,就都pass了。最后剩下醇王府三岁的载湉,钟王府十五岁的载滢。十五岁和三岁你觉得哪个更好“调教”?就三岁的载湉了。

有人说选德宗是因为德宗的母亲是孝钦显皇后的亲妹妹。你别忘了当时孝贞显皇后还活着呢……


橘玄雅

爱新觉罗·奕譞(1840.10.16-1891.1.1),字朴庵,号九思堂主人,又号退潜主人。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其大福晋为慈禧太后胞妹。晚清政治家,光绪初年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

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为醇郡王。咸丰帝死后奕譞配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所以慈禧太后开始重用奕譞。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亲王衔。 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亲王。光绪登基,他又被加封亲王世袭罔替。他负责建设海军的时候(李鸿章是会办大臣),为了让太后有个玩的地方,便将很大一部分海军经费挪出来修建了颐和园。

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薨,谥号贤。奕譞与侧福晋所生的五子载沣则继承醇亲王封号,载沣的长子溥仪为清朝末代皇帝。


河马公园

,光绪的生父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咸丰帝的同父异母弟弟,名叫奕譞,先封醇郡王,后有功于嫂子,因当时的皇帝巳是慈禧的亲儿子宣统继位,年轻治不了国家,都是其母皇大后掌权,垂帘听政,宣统不到二十岁就去世了,眼看皇位后继无人,因此慈禧大后放心大胆地选取光绪帝,因光绪帝不仅是她的侄子,还是她胞妹的儿子,从小跟她相处,亲昵的叫她亲爸爸,深知侄子的秉性和才能,扶上他,慈禧大后可继续掌管国家大事,一言堂,以至后来光绪帝不听话,直接囚禁,这就是慈禧做几代女皇的事实。


李潜远

醇亲王奕譞。奕譞先生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咸丰皇帝异母弟,哥俩儿娶了同一家的闺女,咸丰皇帝娶了慈禧,奕譞娶了慈禧的妹纸婉贞。慈禧生了同治皇帝,但同治贪玩儿丢了性命,又没有子嗣,于是让她的外甥、弈譞的次子载湉入继大统,是为光绪皇帝。

后来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继承了醇亲王的爵位,成为末代醇亲王。光绪皇帝一生也没有子嗣,他被害后,载沣的儿子溥仪又继承了皇位。

因此他们的亲属关系就比较清晰了:慈禧太后既是光绪的大姨妈,也是光绪的四大娘,光绪是溥仪的二大爷。


史海撷珍

道光帝传位四皇子咸丰(奕泞),并封七皇子奕譞为和硕醇亲王,世袭罔替。咸丰死后立其长子载淳为帝,是为同治帝。同治19岁驾崩(坊间传为梅毒)后,因为无后,慈禧慈安立醇亲王(咸丰弟奕譞)长子载湉为弟,是为光绪帝,光绪因为变法失败被慈禧软禁于瀛台驾崩后(坊间传说被慈禧用砒霜毒杀),也无后,慈禧又立二代和硕醇亲王载沣(光绪帝之弟)长子溥仪为帝,是为末代皇帝宣统。 慈禧太后西太后是咸丰帝的妃子,慈安太后东太后是咸丰帝的皇后,按道理东宫太后的地位要高一些,不过慈安在政治斗争中斗不过慈禧,所以慈禧得以掌控大清帝国近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