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陪伴孩子,怎样才算是高效的陪伴?

苏中山

这张图片曾经刷爆朋友圈,叫做“一张图看懂陪伴和陪着”。

“陪伴”还是“陪着”?

图片中,一位爸爸抱着自己的小女儿,并亲切地与两个孩子交谈着什么。

而就在他们旁边,另一位妈妈和小小年纪的儿子各自低头玩着手机,互不关注,表情动作都神相似。

在这张图片持续刷屏的时候,大家都感慨:

别再说自己陪伴孩子了,你充其量就是“陪着”。

然而,内疚过后呢?

爸爸们的“父爱如山”还是雷打不动,妈妈们也没能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中找到出口。

对于陪伴孩子,育学园这两位妈妈的苦恼,可能是很多家长的心声。

是啊,我们都知道应该高质量陪伴,

我们都知道,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都知道,不能把孩子扔给电视;不能一边嘴上应付孩子,一边刷着手机不放;不能只是花钱买玩具,还得花心思和孩子一起玩……

可是道理听了无数次,却依旧不知道,陪伴,除了在孩子身边,我们还能做什么?

中国儿童中心出版的《0-6岁儿童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将儿童发展分为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情绪、社会性及个性等几大主题。

指导家长既要关注孩子各项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从来都不是家长单方面地“教”,孩子单方面“接受”,而是由家长和孩子组成的共同体,是长久陪伴中获得的共同成长。

崔玉涛医生也经常说,孩子又不是机器,你下指令他就执行,作为家长,一切都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

花时间“教”,不如花心思“陪”

什么是“尊重孩子”的呢?

她随后详细描述,1岁多的孩子,平均每餐吃饭时间超过1个小时,中间要换若干次玩具、要放着动画片,妈妈一会儿扮红脸,一会儿扮白脸,并且要重复加热饭菜,以免变凉。

“我天天这么陪他折腾,自己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崔医生说:

你想让孩子吃饭,可是你在做什么?你在说话,你没在吃饭。

孩子会想,为什么妈妈可以说话,我却必须吃饭?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很小的时候就会如此,看到你做什么,就要学着做,大人吃什么,他也要尝尝。

所以,想让孩子好好吃饭,你自己先要好好吃饭,你吃饭,他才会想要吃,你吃得香,他更觉得饭菜香。

3岁以内,是行为教育阶段。

孩子掌握刷牙、上厕所、穿衣穿鞋等等这些本领,未必需要我们花多少时间去“教”,而是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去做

能参与和爸爸妈妈一样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就不再是被动“受教”,而是亲密感参与感成就感的三重满足。

这样有趣的体验,何尝不是高质量的陪伴。

成为孩子的“安全岛”

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在孩子睡着后,有片刻属于自己的时间,能洗衣服做家务,能追追剧看看书。

可是最近,她的天使宝宝突然变得很“作”,绘本讲五遍也不肯睡,甚至大喊“不要妈妈”。

“不要正好,让她爸哄,我多看两集电视剧”——朋友这样说,孩子情绪突然变化的原因也就明白了。

为了争取时间追剧,原本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变成完成任务、敷衍了事。可孩子的内心何其敏感,你在敷衍她,她怎会不知道。

讲五遍绘本的时间也不短了,可是时间消耗了,孩子不满足,陪伴也没有质量可言。

《0-6岁儿童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将孩子对养育者的依恋形容为“探险者”和“安全岛”的关系。

孩子是这个世界的“探险者”,家长就是孩子的“安全岛”。有了“安全岛”,孩子可以自信地探索周围世界,而短暂离开后,再回到“安全岛”补给,准备下一次探险。

建立这样的依恋关系,对孩子社会性发展尤其重要。

崔医生说: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带孩子,爸爸妈妈要上班。

有的家长下班回到家,冲着孩子“宝贝儿,快过来抱抱!”

结果抱着孩子又几分钟热度,“行了,自己玩去吧”,然后自己开始刷手机。

这样怎么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呢?

尤其上班族爸爸妈妈,更要注意在有限的时间里,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你用心陪孩子做哪怕一件事,玩玩具也好,讲故事也好,只要做这件事的时候,心放在孩子身上,这个时间才是有价值的。

为什么孩子不要你?

经常听爸爸们说,陪孩子这事不是不想做,而是自己插不上手,因为“孩子不要爸,只要妈”。

一些妈妈也说,不能让爸爸带孩子,带不了几分钟准哭!

准哭?爸爸们是怎么做到的?

叔叔阿姨们热情招呼,有的给水果,有的拿玩具。

孩子很快被一套磁力玩具吸引了,站在办公桌前就摆弄,可是因为磁力的作用,总是不能乖乖“粘”上,一靠近就变形。

孩子还没怎么样,爸爸先急了,“你这样,这样”,三下五除二,搭了个小房子,结果孩子一巴掌就给按扁了。

最后,以爸爸发火,儿子哭了一通嚎哭收场。

大家都说“惹哭了吧,你让孩子自己玩嘛”,爸爸还委屈呢,“他不会,我还不能教他吗?”

崔医生说:

“玩”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

陪玩,则最展现家长的智慧。

陪孩子玩,不是按照玩具说明书所谓“正确用法”一步一步教孩子操作,更不是把你的构想强加于孩子。

而是通过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跟随着他的想法,给予适当的帮助,成全孩子自己。

“过度干涉”太普遍了,

看到孩子拿着黑色蜡笔画小花,忍不住说“有黑色的花吗?”;

看到他不停地用正方形积木,往圆形洞洞里按,忍不住说“不是这个,拿那个圆的”;

看到孩子在泳池边犹豫,不敢下水,忍不住说他“这有什么可怕的,赶紧的!”

我们嘴上说是在陪孩子,却常常是在要求孩子符合我们自己。

爸爸对孩子的陪伴,是个更重要的话题,不少亲子节目都选择这个切入点。

吴尊的微博上经常晒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画面,本身是运动高手的他,还亲自教会孩子们游泳。

他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

“游泳老师教不会,爸爸能教会,不是爸爸厉害,而是爸爸可以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崔玉涛育学园

你好,我是灯妈。不请自来,别嫌叨叨。


什么是陪伴?

为什么你玩手机,孩子看电视,不叫陪伴?哪怕我儿子才2岁,我要这么干,不到十分钟,他就会塞遥控器给我换台,或者要我拿玩具或者又要钻到我怀里,看看我在干嘛,反之就是他心不在焉,时不时要让你注意力关注到他。其实想想也对,如果你追剧,老公却在一旁玩手机,完全看的没意思呀!赶紧拉着他一起看才满足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是不是真的陪孩子了,不是你说了算,也不是我说了算,是你孩子说了算。孩子怎么说?——根据孩子对你的满意度。
哪怕只是一二十分钟,你的关注对象只有他,你的眼里心里只有孩子,就能明白我说的满意度是什么。因为哪怕孩子全神贯注于玩积木,你在一旁专心的陪伴,他也能感受到——他会时不时向你展示自己的小成就或者苦恼,有时候是一个迷惑的小眼神,有时候又是会心一笑。如果你也能及时回应他,比如一个微笑或是加油鼓励的表情,他都能感受到心有灵犀。

用最近的流行语来说——确认过眼神,你就是对的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想说,陪伴,最重要的一定是情感交流。高质量陪伴一定是高质量的情感互动。你能及时发现,及时看到他的苦恼他的开心,给予他相应的回应。那就是在线状态。
有时候,你也可以跟孩子说说最近自己的状态。
比如“妈妈这几天都加班,晚上没有好好陪宝宝玩,妈妈很自责,对不起。”——反正我儿子一般都会依偎过来说“妈妈,爱你”。
“宝贝今天白天都没有乖乖走路,让妈妈一路抱着,妈妈好累,白天妈妈有点生气。”——嗯,2岁的娃也会自责内疚的,这时候他一般会转移话题。但我会接着说,“宝贝,如果明天我们再出去,你就自己走一段,然后妈妈再抱,可以吗?”(给他台阶下)他一般会超级高兴,大声说“好”。
妈妈也是人,妈妈也会累会辛苦,如果你真的需要休息,与其心不在焉的陪孩子,还不如说,“宝贝,妈妈现在很累,妈妈需要休息15分钟,然后再好好陪你玩,好吗?”
顺畅的亲子关系,不,包括所有重要的人际关系,情感的沟通都十分十分的重要。
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共情能力,说白了,其实也是理解对方情感,并且传递信息给对方——我理解你了。当代心理大师欧文·亚隆说,“有时候只需要准确的共情,就能给来访者极大的帮助。”
想要高质量陪伴孩子,无论多小或多大,你需要做的只有最简单的一件事,就是跟他保持在线。无论你是用语言,还是用眼神,亦或者用肢体。

很多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你的注意力在他身上而已。



你有哪些跟孩子情感互动的经验呢?不妨说出来听听。



灯妈读心

高效陪伴,顾名思义,就是陪伴孩子的单位时间内效率很高。个人觉得,至少要做到一下几点:

第一,陪伴时间内除了和孩子互动,不做其它事情。

记得看过一个电影,里面的爸爸公务繁忙,但是每周日一定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和女儿玩过家家。现在很多父母陪孩子的时候心不在焉,一边看手机发短信,一边陪孩子玩。这种不专心的互动,让孩子反倒是觉得陪孩子还不如手机聊天重要,而且也会影响到孩子对手机和电子产品的态度。因此,如果想要高效陪伴孩子,第一个就要注意陪伴时间内放弃所有其它孩子,只和孩子互动。


第二,全身心投入,而且要高高兴兴地投入。

全身心投入,就要把心变回到孩子的年龄,陪着孩子一起开心,一起疯。无论有什么不开心,都不要影响到陪孩子时候的心情。要学会放下不良情绪,不把孩子当出气筒。而是高高兴兴地孩子享受一起的美好时光。

第三,尽量孩子为主导,父母充分尊重孩子,辅助孩子。

平时,都是父母说了算的多。那么,陪伴孩子的时间段,请尽量把主导权力交给孩子。做什么,怎么做,只要合理,应当尽量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配合孩子来进行各种互动。

我曾经有个朋友,她家儿子到了秩序敏感期的时候,每天晚饭后遛弯,都要给先给全家排队,爸爸妈妈姥姥姥爷按照孩子要求,排好队形,然后在小区内散步。他们全家都很配合孩子。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度过了这个时期,也就不再要求排队散步了。但是,这种让孩子为主导的陪伴方式,个人觉得还是值得借鉴的。

第四,偶尔因为工作或者身体情况,和孩子沟通好,希望孩子也可以理解。

任何事情都有例外,即使再努力,计划也赶不上变化。万一和孩子说定的计划或者时间有变,一定和孩子耐心地解释清楚,商量解决对策。因为工作临时有事,可以商量另一个时间。因为身体有病需要休息,这个孩子应当可以理解,甚至应该教育孩子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有双语娃

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带宝宝,白天的时候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每天这有下班那一小会的时间和周末陪孩子,那么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让孩子感受到同样热切的爱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依然是非常爱孩子的,非常了解孩子、并且是关注孩子的每一个需求的。在陪孩子玩得时候,孩子会把玩具送到爸爸或妈妈身边,这个时候作为父母一定要有反馈,“宝宝你把这个送给我是吗?那我们一起玩好不好?妈妈也送给你一个”,不断并且是不厌其烦地给孩子反馈,让孩子明确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爱我的,我是值得被爱的。

其次,可以培养一些和孩子的特定小仪式,比如每天刷牙这件事情都是爸爸在旁边引导陪同的,每天睡觉前都会由妈妈给自己读一个有趣的绘本故事。这样天天重复,让孩子形成一种联结,一种温馨甜蜜的感受,每天这段时间是很愉快的,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度过的。并且因为天天都是这样,这种固定的形式会让孩子感受到安定与控制,一切都是可以掌控的,爸爸妈妈是可以信任的。

另外,增加亲子互动的质量,既然时间上我们已经受到约束,那么在质量要把关,陪伴不仅仅是孩子在玩,大人们坐在一边玩手机就可以,要跟孩子有互动,还要对孩子提供一些知识的指导、对孩子的有足够的表达。


积木育儿

父母陪伴孩子,怎么算高效的陪伴,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法有统一的标准,有些“专家”喜欢从理论上进行表述和讨论,但不容易让提做父母的具体操作。回答这个问题时,我更愿意从具体的做法上来介绍,不过这些做法更适合学龄前儿童,已经上学的孩子可参考执行。

一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不要玩手机,包括网上聊天、购物、看直播、玩游戏等,也就是说孩子在家的时候,尽量把手机放一边。不要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上瘾,包括看电视剧、电影、球赛等而不管孩子。不要做与孩子无关的一些事情,比如和客人聊天、做家务等。有人说不让我做这做那,那么让我干什么?



二是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游戏是开发孩子智力最好的工具,做游戏可以是具体的游戏工具,也可以是具体的游戏行为,比如捉迷藏等具体行为等。

三给孩子讲故事、读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自己采编的,形式上可以是多样不拘形式的,甚至可以采取互动式和表演式讲故事方式,让孩子给爸爸妈妈讲故事等。


四是带领孩子一起做家务,做家务的内容应该很丰富,比如做饭、收拾碗筷,整理衣服、书籍,拖地板等。这里不再一一叙述。

五是带领孩子出去游玩、旅游等游玩可以到室外,街头公园、动物园,公共场所比如商场、球场、科技馆、图书馆等。旅游可以去不同的旅游景点,历史古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风光等。

六是经常带领参加孩子一些组织开展的“亲子游戏”等,参加一些家庭聚会、朋友聚会等。


七是做上面这些事情的时候,要引导孩子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而不能强迫孩子参与。作为父母应该带着自己的“爱”真心实意心甘情愿的,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心不在焉的态度去做这些事情。


不忘初心匍匐前行

当父母容易,做父母难,真正做了父母的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深有体会,为人父母确实会经历许许多多的辛苦和磨难。

养自己的娃陪伴着自己的娃成长这件事老母鸡都会做,关键是如何陪伴呢

首先陪伴孩子的第一条是,禁止玩手机,陪伴孩子不玩手机,第二条放低姿态,让自己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

最重要的是倾听孩子的心声,真的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

陪伴孩子,其实就是父母又过了一个童年,陪伴孩子做游戏,陪伴孩子画画,陪伴孩子写作业

陪伴的过程中 充满了欢声笑语

孩子心情愉悦。

我也是一个妈妈,在孩子三岁以前,陪是重要的,过了三岁以后,伴是最重要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沙发上看书,宝宝跑过来哭着说他的什么球球啊找不到了

当时我就随便敷衍他一句,找不到再去好好找找

结果不到一会儿他就哭着来找我,什么球球掉在洞里了

我在此虽然他随便推开他

之后孩子哇哇大哭

所以,当孩子真的遇到困难需要倾述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置之不理。

因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才能主动的寻求帮助,如果你一次次的将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不但会失去对孩子的信任,也会阻碍孩子能力的发展。

很多父母会说,你看你总是有耐心的陪着孩子,我就不能,一陪他,就感觉很烦躁。

其实,每个人都有烦躁和失去耐心的时候,先处理好情绪问题,再面对孩子,会创造一个更理想的亲子关系。

还有一些父母陪伴孩子,总爱往孩子身上贴标签,小气 爱哭粘人 笨蛋

不停的给予幼小的孩子贴上这么多的标签,忽略孩子行为背后倾述的愿望,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懂得孩子。

孩子必然不会成为天使,但你们始终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你们渴望孩子快乐,也希望帮助他们拥有幸福的生活。 鲁道夫·德雷克斯如是说出了父母普遍的心声。


A长生夏

我们在陪伴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跟孩子学习怎么做父母。如何陪伴更高效,我以游戏为例。第一步,非常认真地跟他一起做游戏,尽情地跟他一起玩,不要先去改变他,通过玩了解他的兴趣。玩3个游戏,你就会知道他最喜欢哪一个,哪个片段里面他最接近放松,这就是他得强点,你把这个强点扩大,再扩大,他就会跟着你走。所以父母首先,学习你的孩子,跟着他一起玩。

再一个,你想为孩子做引导,也要有技巧。把你的命令式改成选择题,比如说孩子在做一个不安全的游戏,你不想让他玩;比如说他要从什么地方跳到什么地方,你说不要跳,我不允许你这样做。我们可以这样说,宝宝你在这里停下来,妈妈有几句话跟你说。你可以告诉他:第一,跳下来,你会把腿跳痛;第二,妈妈可以抱你下来,这样会更安全;第三,我给你放一个小凳子,你从小凳子上下来;第四可以怎么样……你可以给他一个选择题,宝宝可能会选择,我要一个小凳子,你便给他一个小凳子。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就是你不要去评判他。如果孩子想要玩,你不要一直在他身边唠叨。人家积木还没搭到一半,你就说你搭得怎么这么难看,怎么这么慢,怎么搭错了……小孩应该以他的眼光、速度、能力去玩他的游戏,不要随意去告诉他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给选择题,还是这样,引导,不要去评判。

最后,就是要耐心地让孩子去犯错。比如说他在搭积木,他搭错了一步,你一定不要说这是错,你可以让他去犯错,结束后你可以说,哎呀,妈妈可以做一件更快的给你看看,或者我来跟你比赛。总之你要让他认识到他落后了,因为他犯了一个小错误,其实也不是错,只是在学习不同的方式。小孩不犯错,他怎么知道这个方式行不通,或者这个方式比那个方式慢一点呢?所以,父母亲不要急于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而是让他认识错,发现错。


妈咪Jane黄静洁

父母陪伴孩子所谓的高效的陪伴,我觉得就是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在一起比较的亲近,有什么心事都会向父母诉说,孩子和你在一起会觉得很轻松很快乐。

遇到什么事情孩子会认为父母就是他的精神支撑,和你们没有距离感,就像朋友一样能够很快的融入到一起,而不是与父母的身份居高临下。

孩子如果遇到什么事情也不和你倾诉,这样就不能够称之为高效的陪伴。

“其实和朋友一样和孩子相处的父母是不多的,大部分父母都是以自己的想法施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听从父母的安排听从父母的话,好多孩子都活成了父母的影子,这样没有自我我的孩子是不会觉得快乐的”

总之能够让孩子和你在一起觉得快乐轻松遇到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没有距离感能够称之为高效的陪伴。不仅仅是父母给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其实精神上的需求更重要。


亲子陪伴兰怡C

想要高效的陪伴,要做到三个“放弃”。

最基础的,在陪伴的时间段内,“放弃”自己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情。

比如,父母要把手机扔在一边。千万不要三心二意,这边在陪孩子看动画片、看书,手边还拿着手机,想“趁空”发几条信息,或刷几条朋友圈。

这种分心的状态,说实话还不如不要陪伴。一来,分心时容易忽略孩子的安全问题,不少宝宝的安全事故,就是由于父母带娃时看手机造成的。二来,看手机时无法同步跟进孩子的状态、情绪,对宝宝的问题、谈话心不在焉,反而容易让孩子误以为父母忽略自己、不重视自己。这种陪伴,恰恰适得其反。

第二个“放弃”,是指要放弃自己的“目的”。

高效的陪伴是指全情地投入,而不是说要抓紧这段时间,功利地产出陪伴的效果。

不少父母误以为,高效的陪伴是指要在陪伴的时间段内,让孩子能学习什么、学会什么、掌握什么。于是把陪伴变成了教学,不顾孩子对玩乐的兴趣,强制给孩子讲绘本、说英语、算数学。

在这段时间内,请尽量尊重孩子的兴趣,哪怕要“植入”什么目的,也是在顺应宝宝兴趣的基础上进行。

第三个“放弃”,是指放弃自己的“身份”。

陪孩子玩要“入戏”。很多大人觉得孩子玩的东西幼稚无聊,往往是因为你没有进入孩子的语境。忘记自己是爸爸妈妈,要努力跟上孩子的思路,理解宝宝游戏的逻辑,跟着TA一起疯、一起乐。

我常常会像个傻子一样,在小区里跟娃一起玩抓人游戏,也会和他一起进行角色扮演,表达喜怒哀乐。

只有大人也从孩子的游戏中体会到了乐趣,才是真正进入了孩子的世界,这样的陪伴也才是高质量的。


娘娘说

我从事幼儿教育多年,进行了很多幼儿教育方面的课题、专题研究,也小有成绩。当我自己有了孩子的时候,我自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的优势,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结果走了很多弯路。就拿陪伴孩子来说,经历了这么多年,我觉得父母高效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

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认为好的陪伴就是带孩子到处去玩,增长见识,同时锻炼身体。于是,我秉承这样的理念,每到休息的时间就会带孩子去公园、去博物馆等,把我知道的、我看到的,我觉得重要的都一股脑的告诉孩子。并且所有的地方,能走着去的,就不骑车,能骑车去的就不坐车,我一直这样坚持的,我觉得我的这种教育方式很科学,既带孩子玩了涨了见识,又锻炼了身体,增强了意志。谁知,有一天,孩子突然对我说:“妈妈,我不想跟您去玩了。”我不解地问:“为什么呀?”孩子不加思索地告诉我:“太累了!”听到这话,我当时很不理解,我的休息日都放在陪伴孩子身上,并且是我精心安排的,为什么孩子还不喜欢呢?后来,我慢慢明白了,这一切都是我主导的,去什么地方?怎么去?甚至在玩过程中的交谈都变成了课堂,是我不断的告诉他,让他记住。时间长了,他自然就失去了兴趣。

于是,我意识到这种陪伴反倒给孩子带来了压力。我开始改变,跟孩子商量,让孩子决定休息日想干什么,怎么安排?我由原来的主导者,变成是孩子的合作者、参与者,这样孩子的积极性一下就提升了,都是由他来策划安排。在玩的过程中,我也改变了以往说教的那一套,反而装得什么都不懂,去询问他,他自豪的跟我讲这个说那个,有时候遇到他也不知道的,他还会说:咱们到时候查查。过两天,他还真的查了告诉我。

就这样,我开始觉得陪伴孩子时倾听孩子的声音很重要。同时,当孩子有了某些想法,不管对与不对,不急于在孩子面前用家长的口气指责教导更重要。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到了青春期,自然对男女的事情有些朦朦胧胧的感觉,并且很好奇。我家孩子也不例外,有一天他壮着胆子,试探着跟我说起他们班有两个同学交朋友的事,我不但没有警告他要远离这事,反倒觉得很正常,并聊起了我上初中时我们同学交朋友的故事,他一看跟我有了话题,就不断跟我敞开心扉,我逐步了解到他对早恋、对选择女朋友的看法,同时,我也旁敲侧击的说明我对早恋的建议。自从这以后,每天晚上他很爱跟我聊天,聊他们老师的事情、同学的事情、学校的事情,跟我总说不完,我抓住这个大好时机不露声色的把处世之道、甚至人生观、世界观渗透给他。

现在孩子20岁了,虽然不像小时候那么多陪伴,但孩子很享受跟我聊天的过程,一有时间孩子就会跟我聊聊对人对事的看法,聊聊自己的未来、聊聊近期奋斗的目标,每当这时候我都很欣慰。因此,我认为高效陪伴,不是需要你花费很多时间,不是需要你有多专业的教育技巧,只要你能跟孩子心与心的沟通,平等的交流,就是高效的陪伴,而且这种高效的陪伴会成为他一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