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揭人不揭短,历史上有何教训?

梅轩画舫

教训就是揭短的都死了。。。

这个话题头条号以史为鉴之前写过《说话前请三思!那些因嘴欠而丧命的国君!》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看看。

一,宋闵公

宋闵公和南宫长万的故事我已经写过好几回了,再拿他举个例子。

南宫长万是宋国数一数二的武将,和宋闵公也关系很好,但是在一次对外作战中寡不敌众被俘虏。关了几年又给放回来了。

结果宋闵公就说:长万呐,以前我尊重你,是因为你厉害。现在你都被人俘虏了,我觉得不应该尊重你了。

又有一次宋闵公开宴会,长万想好好表现,于是一个著名武将跟杂技演员一般表演抛戟,吸引的妃子们哈哈大笑。

结果宋闵公吃醋了,要和长万比下五子棋,连赢五盘。长万想你都赢这么多了,能不能让我一次,就要求再来一盘。结果宋闵公说:你一个长败将军,又是囚徒,有啥脸再来一盘。

有大臣看着长万脸色不对,赶紧打圆场说:周天子前一段时间去世了,要不派长万去吊丧吧。

长万也借坡下驴,主动申请出差散心。结果宋闵公继续揭短:“我宋国没人了吗?要派个囚徒去吊丧?”

结果南宫长万一下子大怒,两拳就打死了老揭人短的宋闵公。

二,令支国君密卢和孤竹国大将黄花


令支国是春秋时期游牧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经常在燕国、鲁国边界打秋风。但是好死不死的惹到了巅峰时期的齐桓公和管仲。

于是在齐国尊王攘夷的旗号下被打的抱头鼠窜,逃到了孤竹国借兵。

孤竹国君派遣大将黄花领兵助阵,密卢很感激,赶紧跟黄花说:我知道齐军的一些情况,我来跟您做向导。

谁知道一番好意黄花看都不看,张嘴就揭短:“屡败屡战之人,还是别和我说话了。”

于是密卢就只能留在后面接应。

黄花这个自大狂于是齐桓公大军刚刚好就是一盘黄花菜,被齐军大力摩擦一顿后,黄花又是化妆成樵夫,又是抛盔弃甲的孤身逃回接应点。

密卢一看,好么,叫你揭我短,报应来的好快!于是密卢笑眯眯的说:“哎吆,这不是咱们的常胜将军么,怎么一个人到这儿来了?”

黄花跑的又累又饿,嘴再欠也说不动了。于是跟密卢说自己还没吃饭,密卢笑眯眯的说好啊!派士兵给黄花送了一袋杂兵吃的炒麦。

黄花很生气,于是说,给我一匹马我要见我家国君去。密卢还是笑眯眯的说好啊!派士兵给黄花送来了一匹瘸腿马。


黄花心中大恨,但暂时还没办法,只能带着炒麦和瘸马奔孤竹国汇报去了。

黄花到了孤竹国,见到国君答里呵就打小报告说:“齐国太厉害,根本打不过。齐国就是为了令支国密卢来的,我们干脆杀了密卢,把头送给齐国,齐国自然就退兵了!”

国君还有点不好意思,有大臣出主意说,干脆假投降,把齐军领到沙漠中,他们肯定出不来。

于是孤竹国国君派黄花假投降,黄花一寻思:我这空口白牙的说投降,齐军不一定能信啊,还是按照我之前的想法来,拿密卢的头去说话,这样更能让齐国人信任吧!我才不是故意要报私仇!黄花就借势杀了密卢。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有管仲在的齐桓公虽然上了黄花假投降的当,但凭借“老马识途”,齐军硬是从以前无人生还的“旱海沙漠”完完整整的杀了回来,让黄花和答里呵也付出了身死国灭的代价。

密卢和黄花的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嘴欠也就罢了,对一个嘴欠的人比嘴欠,只会死得更惨!


以史为鉴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这句流传很广的谚语大概是中国人特有的,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自己的脸面。好像外国人没有这句谚语,且以西方人发明的拳击比赛为证。比赛一开始,双方专找敌手的脸部打,打得对方鼻青脸肿、口鼻流血、趴下不动为止。比赛结束,失败者还要戴着厚厚的手套与对方拥抱,而不是因为被打得满脸伤痕而扭头就走。如果西方人格外看重脸部,那么比赛规则就会规定:“打人不打脸,只准打肩膀以下的部位。”当然这只是我的臆测,恐怕会被行家见笑。   中国人的脸,轻易是不让人打的。夫妻吵架,一方挨了巴掌,就觉得蒙受了极大耻辱,于是吵架升级,被打者要记恨好多年。如果在打架中被打破了脸或抓破了脸,更觉脸上无光,当朋友问到此事,脸破者绝不会说“昨晚打架给老婆抓破的”,而会用“给猫抓破了”之类的谎言来搪塞。因为夫妻打架是丢脸的,而打得抓破脸皮则更加丢脸,故“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之,有的夫妻感情早已破裂,同床异梦多年,但碍于面子等多种原因,在亲朋面前,还要装出一副亲亲密密、和谐美满的样子。因为被人知道夫妻感情不和是没有面子的。这真叫“死要面子活受罪”。   再说“揭人不揭短”为何不揭短?因为揭人之短,在国人来看就是打人的脸、丢人的脸。几个朋友聊天,有人无意间开玩笑,揭了一朋友学生时代的短,被揭者顿时就会脸涨得通红,竭力申辩,因为他觉得别人开玩笑损害了他的面子。又如,有个敢想敢说的工人,在众人面前或在会场上向厂长提了一些意见,厂长顿觉工人当众让他下不了台,表面上也许还装作虚心接受的样子,骨子里却对那工人恨之入骨,不定什么时间会做一双挤脚的小鞋给他穿,让他今后别当“刺头”。   报刊上时有披露的乡村干部迫害农民的事件,也与面子大有关系。一个农民到处告状,揭村干部乱收费、强牵自己耕牛之短,使村干部在上级面前丢了脸,而丢了脸会影响到官位的升降,非同小可,于是下毒手除掉这个“刺头”。请看,这个农民“揭了人的短”,竟然丢了自己的命,可见面子对某些人何等重要。   “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此话源出何处,始于何代,我不知道;但它无疑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有的人深得其精髓,深知“爱吹不爱批”是人性的弱点,在是非曲直面前,不点头,不摇头,不接触任何一方的面子,做“照顾”双方面子的和串佬,打只接触空气的“太极拳”。而在领导者面前,则大吹特吹“轻气球”,尤其在大庭广众之下,在上级来人之际,他夸大领导者的政绩,美化领导者的形象,开脱领导者的短处,说得领导者满脸放光彩,满心喜洋洋。他这样卖力地为领导者争面子,领导者岂有不回报之理?其实这种马屁精虽然给领导涂脂抹粉,却同时给自己脸上抹了黑,在群众面前大丢面子。   我们自然不必去学这种“人精”,但说话做事还是要顾及人们爱面子的特点。你如果要给上级干部提意见,要牢牢记住“园地制宜”,不要当着众人的面,不要当着你上级的上级的面,这样他也许会高兴地听取你的批评或建议,甚至把你引为知己。对于你的下级,你也不要不分场合想批就批,你要想到下级(尤其是下级中的女士)也是很重视面子的。用个别交谈的方式远比公开批评的效果好。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指责我:这不是教人别当“刺头”当“滑头”吗?好像是的,这叫没有办法的办法。当党的三大作风之一被一部分人改为“表扬与自我表扬”作风的叶候,当民主生活会、鉴定会被认真地走过场的时候,你鼓励别人当敢于批评的“刺头”,无异于怂恿别人往深渊里跳,罪过罪过! ......


liudej520

利刀割体伤犹合,恶语伤人恨不消。---增广贤文。历史上揭人短的基本上都挂了!

曹共公看公子重耳洗澡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期间,路过各国的时候。受到各个国君的礼遇,但是也有例外。

公子重耳胼肋,就是胸口肋骨长的畸形了。在路过曹国的时候,受到曹共公的接待。安排了好吃好喝,公子重耳本来十分感激。可是,在公子重耳洗澡的时候,曹共公突然带人闯了进来,他看到重耳胼肋,哈哈大笑,和一群大臣指指点点,评头论脚,丝毫不以为意。

公子重耳回国后,成为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晋文公继位后,迅速以当年在曹国受辱为借口灭掉了曹国。


嘟嘟读读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在历史上可谓是比比皆是。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开始坐镇中央,这个时候难免一些老朋友就会来拜访,结果还真有一个从千里外的老家赶过来的人。

到了大殿上上来就说:重八,还记得我吗?咱俩个小时候天天去偷豆子,后来你吃豆子卡住嗓子眼了,结果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



在大殿上喋喋不休,一直说着当年和朱元璋的事情,朱元璋心想这人一直在大臣面前打他的脸,揭他的短,盛怒之下杀了他。

每个人都有自己避讳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缺点,如果一旦在公共场合说出来,那么有的人会盛怒之下闹出一些悲剧发生。

所以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不要触碰别人的底线就可以了。

你们有更好的观点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喜欢我的请关注我吧!

文/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