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走势“高估”迹象 市场争议仍然存在

尽管美元强势反弹令人民币汇率从年内新高6.2409下滑至6.33附近,但人民币汇率“高估”争议仍在市场中蔓延。

截至5月14日17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徘徊在6.3299附近。

数据显示,今年1月底与3月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两次触及6.33区间时,与之对应的美元指数均徘徊在89.6附近;如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第三次触及6.33时,美元指数则跳涨至92.32附近。

另一方面看,今年1月初美元指数曾触及92.3,与之对应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徘徊在6.46附近;如今美元指数再次徘徊在92.3区间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却涨至6.33附近。

值得注意的是,5月11日央行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未来货币政策更多将体现在“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之间的平衡”。中金公司宏观分析师陈健恒认为,此次报告删掉“去杠杆”表述,一方面表明去杠杆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另一方面预示未来央行可能适度放宽货币政策,在中美贸易纠纷下为经济稳增长“保驾护航”。

在布朗兄弟哈里曼(BBH)全球外汇策略主管Marc Chandler看来,近期人民币汇率“高估”,或与抗通胀、缓解中美贸易纠纷没有必然联系。真正的原因,一是相比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前景下滑,中国经济增长基本面令人民币汇率更容易获得较高估值效应,反映在CFTES人民币汇率指数连续4月保持上涨;二是对冲基金担心美元能否持续走强,因而不敢大举沽空人民币获利,导致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明显强于美元。

  对冲原油上涨压力

4月下旬以来,国际对冲基金界对人民币汇率是否“高估”的争议就没有停歇。当时美元指数从89.6涨至年内高点93.4,涨幅超4.3%,其间人民币汇率从6.2409跌至6.3694,跌幅约2%,远低于马来西亚货币、俄罗斯卢布、土耳其里拉等新兴市场货币逾5%的跌幅。

Gordon Johnson 认为,中国相关部门借助人民币汇率坚挺走势,对冲原油价格上涨衍生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为确保经济增长创造相对灵活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

方正证券(601901,股吧)分析师杨为敩发布最新报告指出,过去一年随着人民币持续快速升值,很大程度抵消进口原油涨价对国内通胀压力提高的影响,具体而言,人民币汇率“坚挺”走势对原油进口价格的影响高达11%,即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进口价格,相比以美元计价的原油进口价格低了约11%。

杨为敩承认,当前人民币汇率明显偏“高估”,无论是从中美名义增长率的剪刀差,还是就外汇占款边际变化而言,都难以解释近期人民币汇率为何如此“坚挺”。其结果是中国可能面临输入性通缩。在2012-2015年人民币持续被高估的状态下,中国PPI数据也曾出现了一轮长期的负增长。

Allianz Investment Management策略分析师Charlie Ripley认为,这或许是中国相关部门乐于看到的局面。当前欧美国家央行均深受通胀压力回升之苦,相比而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阶段性“高估”,中国可以有效对冲原油价格上涨与通胀回升压力,货币政策操作趋于灵活。

在Charlie Ripley看来,人民币“高估”状况还将持续多久,未必取决于原油价格上涨趋势。而人民币汇率得以支撑的另一方面,是受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影响,随着更多海外资金投向中国境内金融市场,人民币正获得额外的上涨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