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还需要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培养?了解一下

有读者妈妈来信询问:“听说有一种教育方法叫做延迟满足,能够培养孩子一些成功的特质,所以最近正在尝试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或者延迟满足他需求的时间。

相信这位妈妈和我身边的其他家长一样,都是从一个著名的实验——棉花糖实验中了解到“延迟满足”这种教育方式的。

1966年-1970年间,斯坦福大学沃尔特·米歇尔博士对幼儿园的部分孩子进行了一系列有关自制力的心理学经典实验。实验中,孩子们会坐在一张放着棉花糖的桌子前。实验者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马上吃掉一块棉花糖;但如果他们能忍住15分钟不吃,就可以得到双倍的奖励。

这个实验的有意思之初在于对孩子成长的跟踪研究:当初那些“忍耐力更强”的孩子,即忍住15分钟不吃糖果、得到双倍奖励的孩子,在后续的学业表现中会更加出色(SAT成绩)、取得相对更高的人生成就。这一跟踪研究证明,具有自控力、懂得做出明智选择并坚持到底的孩子,将会有更好的未来。

看完这个实验的介绍,你大概明白了什么是“延迟满足”,类似于实验者对孩子们提出的要求,鼓励他们放弃眼前一时的诱惑,通过忍耐取得更大的收获。而从实验结果中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位读者妈妈会将延迟满足和孩子的成功挂上钩了。

然后,看过实验的父母们如果单单下定决心要对孩子的需求都延迟满足、以培养孩子的忍耐力的话,那一定是对“延迟满足”有什么误解,甚至会因此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教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01

0-3岁的孩子要及时满足

回想一下孩子刚来到世界上的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嘶声力竭地大哭,哪个妈妈不是从床上弹起来,以最快的速度喂奶?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满足他们的需求比进行延迟满足教育更为重要,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需求上都处于相对的高需求状态,他们需要通过满足来建立安全感。在这个阶段,安全感不够的孩子会出现频繁吵闹、情绪不稳定等表现。

02

一定要兑现“延迟满足”的承诺

试想一下,如果在棉花糖实验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会是怎么样的感受:

1、15分钟后,实验人员没有出现;

2、15分钟后,实验人员出现了但是没有兑现承诺,即给予等待了15分钟的孩子双倍奖励。

以上任一一种情况发生时,对于愿意等待的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他们会在心里暗暗后悔,早知道就该吃下那块棉花糖!同理,当你的延迟承诺不仅是延迟而是不存在时,孩子会感觉到欺骗,并且从此不再愿意接受延迟,这样的“延迟教育”可以说是完全无用了。

03

不要为了延迟而延迟满足

我们再试想一下两个场景。

爸爸在沙发上玩手机,3岁的孩子过来表示饿了要喝奶,爸爸想到自己手里的一局游戏还没有打完,又联想到“延迟教育论”,于是心安理得地让孩子等一等。

孩子受到惊吓求妈妈抱抱,妈妈想到延迟教育论,简单地安慰了一下孩子,表示等下再抱她。

看完了以上举例,是不是觉得延迟教育透着一丝伤害?实际上,孩子正常的生活及情感需求是不太适合被延迟满足的,即便要延迟也确实是基于一些客观原因。比如,孩子饿了要吃东西,但是妈妈手头上确实有一个很急的工作或者家务还没有处理完,不得不让孩子等一下。孩子在超市里哭着要买玩具,爸爸想到家里的玩具充足,表示这个玩具要等到孩子生日再买——在这些情境中对孩子进行延迟教育才能达到培养孩子忍耐力的目的。而为了延迟而去特意地制造出延迟满足效果的行为只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综上所述,各位想要对孩子进行延迟教育的父母们,你们的方法用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