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先看丨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意见即将出台

3月31日,广东省投资促进局局长孙斌在2018珠三角未来汽车供应链创新论坛”上表示,今年内广东或将研究出台《广东省关于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将在产业聚集、规模化生产、创新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新能源汽车企业更多的支持。

未来广东新能源车产业如何布局?痛点在哪?

广东省新能源汽车行业协会秘书处负责人周发涛在论坛上对这份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意见》进行了提前解读。

周发涛表示,该《意见》共有九个要点。在数量目标、乘用车推广、商用车推广、共享汽车租赁、充电桩建设等方面都有相关规定。

其主要目标是:2020年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50万辆,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500亿元,力争形成3到4家、超过1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企业,4到5家超过5000辆产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及2到3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新能源汽车专用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推广应用方面,2020年广东省基本建成覆盖全省主要城市和城际公路的充电设施网络,全省推广运用新能源汽车达40万辆,私家车购买比例大幅提升,新能源公交占70%左右,基本实现纯电动公交规模化运营。其中广州市2019年实现公交纯电动化,珠三角区域各市到2020年全部实现公交纯电动化,粤西北地区各市到2022年实现公交电动化等。

另外扩大其他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的规模,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出租车、环卫、城市物流等方面的应用。2018年起珠三角地区每年新增出租车、环卫车全部使用电动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其他地区不低于50%,且逐年提高10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每年新增城市物流车中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比例不低于70%,逐年提高10个百分点。

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租赁发展,鼓励允许不排号牌予以登记,免缴纳出租车运营费。支持分时租赁、车联网、车分享等新商业模式,鼓励发展市区代步出行的纯电动汽车自驾租赁服务,积极引导个人消费者使用新能源汽车,制定增加新能源汽车使用便利性的措施等。

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家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城际快速充电网络,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服务区、停车位建设快充网络,新建高速公路服务区应按照30%的比例建设快充桩和预留充电设施接口,加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公交、出租车、环卫、物流等企业自有停车站场建设集中充电站。提高对外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到2020年珠三角城市区域公共充电桩服务半径不超过0.9千米。

双积分制实施,对新能源汽车意义是什么?

4月1日,《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正式开始实施。双积分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影响有多深?云度新能源常务副总经理兼营销公司总经理林密在此次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林密表示,以前人们讨论新能源车如何影响未来,现在大家发现新能源车就是未来。现在大家已经不再聊电动车是不是未来,也没有更多技术路线的争论,而是谈一些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的概念。另外,北欧国家基本上都提出了全国新能源车的倒计时,“我预测中国禁售燃油车的时间点是2030年。”

对于电动车什么时候才能在全国开始大卖的问题,林密表示,双积分政策是解决之道。因为自此之后,政府地方补贴逐渐不再全面实行,而是依据各地的财务状况来补贴电动车,双积分制度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从传统车厂的腰包里掏钱补向电动车,这是未来非常重要的。

双积分政策造成了整个电动车行业以及传统车企,特别是豪车企业进入竞争模式,从奔驰到宝马、福特、通用、路虎捷豹等车企都开始做了大量的布局,他们都希望在双积分政策上不被罚款太多。双积分政策给电动车新兴造车企业、传统企业都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无人驾驶有危机?产业合作怎样实现?

日前,特斯拉modelX智能驾驶致死案件导致行业对智能驾驶颇具争议,景驰科技产品负责人陈云峰在论坛上对此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陈云峰表示,无人驾驶,简而言之是机器人开了一辆车。美国SEA机构对自动驾驶分类是从0到5,一共6个级别。市面上常见的普通汽车集中在L1级和L2级,包括ACC巡航定速、防抱死系统、车辆检测,都是属于L2级自动驾驶。早前发生事故的特斯拉Model X,其Autopilot就属于L2级,即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陈云峰表示,现在市面上无人驾驶公司大多是做L3和L4级,事实上只有做到L4级和L5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L4、L5级才能保证消费者、乘客上了车以后输入目的地,车辆就能将之从A点送到B点,中间无人干预。

他认为,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车辆首先应该是电动化车辆,其次是要共享化的车辆。无人驾驶行业是非常需要产业融合的行业,需要OEM主机厂、AI科技公司和共享出行公司合作。

主机厂想做无人驾驶技术比较难,一是决策流程比较长,二是主机厂没有这个基因,三是高科技的人才不太爱去主机厂。相比之下,AI公司反过来造车也很难,造车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打磨,而且还牵涉到复杂的供应链管理,没有五、六年时间很难造出消费者满意的车。造车和技术的壁垒是比较高的,至于共享出行公司,现在很多AI公司可以做共享平台,比如Waymo就开始做出行平台,Uber则是先有共享平台再往无人驾驶的技术发展,这两者的壁垒并不是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