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知道人们去罗马干什么吗?

公元33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下命令的是罗马帝国犹太行省的第五任总督本修斯·皮拉多。

当时的罗马帝国已是如日中天,疆域西起西班牙,东抵叙利亚,北至多瑙河流域,南达埃及。罗马军团征服欧洲大陆,所向披靡,除了零星的反抗和镇压之外,罗马帝国迎来了"治世"时代。

当时的罗马城,也就成为了地中海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为了追求财富和地位(在古罗马时代,财富就是地位),人们从各个地区源源不断地涌入罗马,于是就形成了"条条大道通罗马"的盛况。


一张复杂的贸易网络在罗马帝国延展开来,这个网络将整个帝国凝聚在一起。罗马的政治、经济、以及影响力,随着商业活动传播到帝国的各个地区。而金钱决定社会地位的理念,让追逐金钱显得更为疯狂(关于"金钱决定社会地位"的问题,往后会作讲解)。

巅峰时期的罗马城,人口一度高达100万。即便是十九世纪初的英国伦敦,人口数量也才勉强达到100万。当时罗马城的主街道——圣道,其繁华程度,可以跟如今纽约的第五大道和巴黎的香榭丽舍相媲美。

圣道作为当时最繁华的街道,聚集着来自帝国各地的商人、学者、政治家、银行家等等。街道两旁的商贩们竞相叫卖着印度香料、埃及圣甲虫、德国火腿、西班牙美酒、意大利橄榄油等。


你可以先到赌场里豪赌一把,而后到小餐馆里品尝美酒佳肴。酒足饭饱之后,你可以选一个妓女共度良宵。你可以漫步于繁华的街道,可以欣赏凯旋门,可以参观万神庙,可以参加拍卖会,你可以作任何自己想作的事情。你还可以买一个终身奴隶回家,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只要你能支付得起钱。

圣道俨然成了罗马帝国的商业动脉,各地的商人和游客纷至沓来,或在圣道大发横财,或仅仅只是一睹圣道的繁华景象。在这里,你什么都不用担心,你甚至可以把随身携带的钱交给银行家管理。

圣道两旁的商贩中,有很多货币兑换商。他们忙于照看自己的工作台(这种工作台的名称是bancu,后来衍生出美国的bank和banker,也就是银行和银行家),为外国的商人或游客兑换铸币(钱)。他们会对外国铸币的重量、质量和纯度进行检验,然后根据相应比例,兑换为帝国造币厂的金币或银币。


这就是最早的货币兑换,因为基本都是金币和银币,只要依据纯度和重量,就可以换算出兑换的比例了,也就是今天说的汇率。

当然,比货币兑换更为专业,也更为赚钱的,莫过于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钱商。这些钱商为往来的商人管理钱财,同时给需要钱的商人发放贷款。商人通常会以他们的货物作为抵押,或者身上值钱的东西做为抵押。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钱商脱颖而出,成为罗马帝国屈指可数的金融家。他们不仅贷款给商人,还贷款给政客,甚至君主。同时他们还承包国家公共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罗马公路,没有公路,何来条条大道通罗马),代政府征税,投资并垄断采矿业和航运业等。


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了罗马帝国贸易业的疯狂。复杂的经济体系,以及对"信用"的过度信任,为罗马帝国的危机埋下了祸根。

信用体系的奔溃,导致资金链的奔溃,资金链的奔溃导致经济体系的奔溃,经济体系的奔溃导致帝国动荡,帝国动荡就意味着战争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