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昆仑奴”是非洲来的黑奴吗?

麦子Villa7

应该说唐代“昆仑奴”中有一小部分是非洲来的黑奴。

唐代长安城是国际化大都市,当时长安富豪阶层流行“昆仑奴,新罗婢”。新罗即今天朝鲜半岛,女子都温柔勤快,乖巧能干。昆仑奴身体健壮,性情温良。都是当时豪门大户喜欢的侍从人员。

要知道“昆仑奴”来源先需要理解古代的“昆仑”是指什么地方。

“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除指昆仑山外还指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洋诸岛一带,所以昆仑是一个泛称,非专指某一地区或国家。东南亚一带土著人,由于日照等原因皮肤较中国人黑。另外也有少部分是黑人应该是随阿拉伯商人来唐,但这种黑人昆仑奴较少。另外有人认为昆仑奴中可能还有古印度的达罗毗荼人。

据考证唐代“昆仑奴”来源大体有三种,一种是作为”贡人“或奴隶流入唐朝社会,一种是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一种是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者。唐代的黑奴大部分是居住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矮黑人,属尼格里托人种。也有一部分辗转来自北非,称为"僧祇奴"。一般认为"僧祇“是马来群岛和唐人对非洲黑人的称呼,"僧祇“即”Zangi“,即桑给巴尔人,《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有论述。

考古学家孙机在《唐俑中的昆仑与僧祇》中,即根据近年来出土的唐代昆仑奴俑加以考证,分出了来自南海诸国的昆仑奴和非洲黑人僧祇奴(唐裴行俭的后人裴家小娘子墓出土的黑奴俑就是僧祇奴)。但唐人将一切皮肤黑或者较黑的人都称为昆仑儿。

有学者指出被称为“昆仑奴”的南洋黑人不是非洲的尼格罗人种,而应该是尼格利陀人,又叫矮黑人,现在这些类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种族仍散居在马来半岛以南的海岛上。

据《旧唐书·南蛮传》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记载:“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这些人大多数是被贩运到唐朝,或精习乐舞,供人娱乐,或为奴仆,供主人役使,所以时人称其为昆仑奴。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昆仑奴”主要来源是来自西贡(外海昆仑岛)上的亚洲马来黑人。印度历史也记载,西贡自公元三世纪以来就是亚洲最大的奴隶市场,主要向中国销售奴隶,而且这种贩奴行为一直持续到明代。古人发音不很准确,误将“柴棍”读为“昆仑”,这才有了“昆仑奴”的名称。

另外还有认为昆仑奴来自唐帝国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赵燕云

这个问题的关键的是“非洲的黑人”,注意:这是指那时候的非洲,不是今天的非洲。

如果是这样那就会带来三个问题:

1、中国古代(华夏大地上)是不是一直没有黑人?

2、如果有,这些“昆仑奴”会不会是他们?如果不是他们,那么有没有联系?

3、如果自古以来从来没有黑人,那么又会是哪里来的??

第1个问题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如果中国古代有黑人的话,那么说“昆仑奴”是非洲黑人难以判断了,客观评价,那时候的非洲黑人是很难很难大批量到达东亚的,如下图:



依当时非洲远比欧亚大陆低N多倍的生产力水平来讲,它不可能大量北上穿越撒哈拉大沙漠,这是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事实证明,直到近代欧亚大陆的人才开始进入非洲,根据“进出定律”,那么,既然此前都没什么欧洲人与亚洲人能大量到达非洲,则反之亦然。

而走海路就更不可置信了,非洲人如果没有因欧洲人的大航海时代而被奴役并贩卖到世界各地去,那么他们能不能穿越茫茫大海?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很充分。

所以说,仅此一点就基本上可以断定,唐代的“昆仑奴”不太可能是非洲黑人。

但是根据正史记载,他们的皮肤确实是黑色的,这也就意味着“昆仑奴”不可能是今天的亚洲人种,那在地理上,在当时来来说,就只剩下一个方向,也就是:西亚/中亚。



但是笔者仍然想扩大核实及考证的范围以确证,所以我们先来看一下,在我国的正史中,那些有关黑人的记载……

话说不觉得很“耸人听闻”吗???



我华夏大地怎么会有黑人的???

话说还真有,首先是殷墟第一代挖掘功臣李济教授曾在他的著述《安阳》里指出,在殷墟墓葬中他发现里面不但有蒙古人种,也有古印欧人、还有爱斯基摩人,以及澳大利亚土著与矮黑人:



其中,最后很矮黑人和澳大利亚土著都同属一类,学名上叫“尼格利陀人种”,又称为大洋洲黑人或南亚语系人种。



依这两种人的皮肤来判断,那绝对是100%的黑色人种——虽然澳大利亚土著的肤色要相对浅一些。

而李济的这个说法在当年提出来的时候,轰动有余,但是得到认同的却极其可数,因为他所使用的是传统的古遗骨判断手法——“人体结构学”,也就是看、听、摸、比(比对),当然这不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因为人种的骨骼的确是有其自带的特征,所以李济从2000多具完整或不完整的遗骨中得到这个结论,其可靠性还是相当高的,因为概率已经很大了。

论殷墟的墓葬遗骨,除了李济,没有人有他收藏得多,研究得多。

所以他的言论还是得到了一些肯定,只是因为人体结构学始终缺乏绝对的科学根据,所以没有被世人所公认。

然而几十年后,一门新兴的生命学科终于解决了这个“悬案”。



那就是最近几年非常火爆的“分子人类学”——简单点理解,就是验基因,即DNA。

解开生命的疑问,确实没有任何说服力有DNA的结论更强了。

根据分子人类学家的检测殷墟墓葬的人种中,确实存在有多个人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标本数量及类型分别是:

1、蒙古人种30例

2、矮黑人34例

3、爱斯基摩人种50例

4、高加索人种(即古印欧人)2例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墓葬人种全部都被判定为战俘虐杀或是祭祀,即是非常正常死亡的(面部朝下,肢解状)。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通过这些例子就断定殷商这个朝代的主体人口或是他的统治阶级、统治者到底是哪种人属,按照李济教授的判断,是各种人都有,但是蒙古人种是统治阶级。

由于这不是题目中的重点,故关于人种的分析就到此为止。接下来继续探讨中国历史上的黑人。

有了基因学的证明后,那史书上那些关于人的相貌、体型等的奇怪描写,便很多问题都有了头绪。中国史籍上,与黑人有关的有多种记载:

第一种叫“僬侥”([jiāo yáo)”,在出土文献《竹书纪年》的《帝尧陶唐氏》一章节里,记述了一种叫“僬侥”([jiāo yáo)的上古矮人,文中称:“二十九年春,僬侥氏来朝,贡没羽。”

这里指出“僬侥”是一个邦国,而春秋的传世文献《国语》卷十也有:“僬侥,官师所不材也,以实裔土”。


也就是说,在春秋时,这个“僬侥”族是被中原王朝所排斥的种族,但是他却并不是外来民族,而是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古老民族,只不过是被统治阶级驱赶了而已。

矮,是“僬侥”这个族群的最大特征,类似的记载还有《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小人名曰 焦侥之国 , 几 姓,嘉谷是食。” 袁珂校注:“周饶、焦侥,并侏儒之声转。”《荀子·富国》:“譬之是犹 乌获 与 焦侥 搏也。” 杨倞注:“ 焦侥 ,短人,长三尺者。”《淮南子·墬形训》:“西南方曰 焦侥 。” 高诱 注:“ 焦侥 ,短人之国也,长不满三尺。”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夫侏儒之手不足以倾 嵩华 , 焦侥之胫不足以测沧海。”

东汉蔡扈有一首《短人赋》,专门详细地描过此族群:

"侏儒短人,僬侥之后。出自外域,戎狄别种。去俗归义,慕化企踵。遂在中国,形貌有部。名之侏儒,生则象父。唯有晏子,在齐辨勇。匡景拒崔,加刃不恐。其馀尫幺,劣厥偻寠。㗲啧怒语,与人相距。蒙昧嗜酒,喜索罚举。醉则扬声,骂詈恣口。众人患忌,难与竝侣(略)"。

这些史料,都坐实了“僬侥”=侏儒短人,而且,也“僬侥”=俳优。

俳优:是一个宫廷里的职位,很早以前就存在,如《史记-乐书》:“俳优。短人也”。《韩非子》:“昔周成王近优侏儒,以逞其意”。《管子》:"倡优侏儒在前,而贤士大夫在后。"《史记-孔子世家》:“(齐景公让他们)优倡侏儒为戏而前”。


与之相关的典故,最有名莫过于与西汉奇人、怪杰、鬼才东方朔的故事,《汉书-东方朔传》有一则相当生动的记述:


久之,朔绐驺朱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朱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这里讲的是东方朔吓唬这个”俳优“的故事,而东方朔言语中也是极其鄙夷贬损,这些记载通通都符合“僬侥”的特征。

俳优,其实就是“艺奴”嘛,类似于西方的小丑角色。



所以,“僬侥”与“昆仑奴”显然是可能存在联系的。

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僬侥”的存在时间不会短,而且还有可能可以与华夏族而并肩也不奇怪,例如《山海经》的《山经》篇里的《大荒北经》章节记载在上古时期,有一个很怪的古国,此国的人很怪,名字也也很国,云:“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朌姓,食鱼。”

汉代郭璞为此族作注:“故类也,伹,眼绝深,黄帝时姓也。”

竟然也是“自古以来”!

所以我说,如果都不先确定中国古代是否原来就有黑人,那么对于唐代的“昆仑奴”是不能轻易下结论的。

而根据人体结构学,“深目民“、“眼绝深”,这些都显然不是蒙古人种的特征,也就是不是今天的亚洲人种的相貌,再加上“食鱼”。

那就真的与矮黑人对接上了——典型的鱼猎民族习性!


(找不到小黑人打渔照,用我国渔猎民族赫哲族的美眉照片以代替,也。好养眼,韩庚就是这个族的)。

注:但不得不说,矮黑人的渔猎技术实在不咋地~而且他不打河鱼,都是海边渔猎,另外这个人属已经越来越被证明其智商是比较低的,这也符合他们今天的样子,据说矮黑人与我们(致人)不同,可能混有另一种人属: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亦译弗洛瑞斯人的基因,正像我们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一样,人类世界也曾经存在杂交。

而弗洛勒斯人即是现实版的“霍比特人”,该支人科动物据推测最晚于18,000年前仍生活于印度尼西亚的弗洛勒斯岛地区——恰好就是东南亚,好吧,又离题了,打住。



《山海经-海内经》还有: “又有黑人, 虎首鸟足, 两手持蛇, 方啖之”。

还有《海外东经》 载: “黑齿国在其北, 为人黑, 食稻啖蛇。”



一者矮、二者黑、又爱跳舞唱歌,是不是一个自带RAP的“黑人兄弟”的形象已经浮生在你眼前?




这摆明就是矮黑人了,好吗???

尽管古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些人种是不是同一种人,但是从地理、文化、当时的社会地位上来说,都摆明是“奴”的身份,而且其统称皆有“戎狄之后”、“西南蛮夷”等等。

迟至汉末,这种“短人”与“黑人”已渐隐于史册,只有《梁书》记载诸葛恪在一次讨伐中,曾,俘获“黟歙短人”,其它的也是零星记载。

总而言之,这个族群确实在汉后就基本上消失了在华夏大地上,是什么原因?

不得而知,反正可以肯定,已经不存在“大批量”的可能。

到此,我们才敢下结论,唐代的“昆仑奴”与“僬侥”、“深目民”、“黑齿”可能基本上没什么关系。至少绝对不是那个“自古以来”+“黄帝姓氏”的且可与华夏族相比肩的古老民族的东亚小黑人——因为“昆仑奴”在唐代十分受欢迎,数量非常多。



你都消失了,怎么可能还有大量奴才呢?

所以,这个时候,才能再来讨论“昆仑奴”到底是不是非洲黑人,才有充足的依据。

笔者前面说过,地理上与技术上的制约,决定了非洲黑人不可能大量来到远在天边的中华大地,因此,笔者依然不持“非洲说”,虽然我没有百分百的证据,但是史书上既然没有相关记载,那么无论你怎么考据也都是只得一个“我认为”,是没有结果的。

所以还是要找有迹可循环的:“昆仑”一词,有多种说法,有指山、有指水、还有指国、亦有指国名又有指地名,此处只取一种,那就是颜色。

房玄龄等《晋书》:“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昆仑——说的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亲妈李太后李陵容,年少时曾是会稽王宫的宫女,因长得又高又黑,被称为“昆仑”。

这就是说,唐人有以“昆仑”而代指黑颜色的传统。


《旧唐书·南蛮传》曰:“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记载:“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通过此段基本可以得出:唐代“昆仑奴”说的是东南亚的黑人。尽管唐代的航海技术也空前发达,但是先近后远的道理,“昆仑奴”的主要构成不可能是非洲黑人,只有少部分是跟随阿拉伯人或是被遥远贩卖至此的。


所以说,今世所采信的源自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贩卖奴隶的历史,时间上完全与唐宋明等朝代重合,可见,“昆仑奴“100%是以南亚黑人或棕色皮肤的人为主。


(圆肚子,和今天的大洋洲土著一样)。

最后一个问题:“昆仑奴”有没有可能是跟我华夏上古三代时即存在的矮黑人是同一种族?或是从我华夏大地上消失而转移到南亚大地的后裔???

从唐代关于“昆仑奴”的用途来说,几乎无所不能,再不像汉以前只能充当俳优、倡优,由此可见,就算是同一个人属,但是也可能是已经融合了南亚矮黑人系的进化版。

真正的非洲黑人,最早可追溯且成批量的,必须是郑成功的黑人军团!



说完。


無風即風

我只是听说过唐朝有昆仑奴,没听说过其他朝代也有昆仑奴,我也只是一知半解,虽然有人说昆仑奴是来自印度南部或是马来半岛上的马来人,也是又黑又矮,与中国又近,甚至在唐朝还被中国征服,所以完全有可能是些征服区的孤儿被上层人家收留,我更以为是从非洲来的,因为在唐朝以前,中国人从来没有见过黑人,虽然晋朝的李后(李陵容)因黝黑而被称昆仓,但我认为她就是本国人,我们周围也经常有人很黑,但都高大,如她是从非洲来的,一定人人皆知,岂能为后?史书定会提及,所以应该不是,再说回来,唐朝广大兴盛,万国来朝,对外交流极盛,尤其与阿拉伯人交往最密,很多波斯人长年生活在中国,而阿拉伯人占了北非并通过西非可与黑人交往,那么在交往中听说了还有黑种人,出于好奇,唐朝达官贵人一定会引进一些孤儿,一边养活,一边为奴,但昆仑奴肯定不好用,所以引进也就很少,为什么以后就没有昆仑奴了?一则不好用,二则听得多了,也就不足为奇了,狮子不也早就引进来了吗?后来也就不稀罕了,几十万里地转运而来,不是国家怎能办到,费力太大,用外不大,是式微之因。


缥缈孤鸿影45

昆仑奴主力来自东南亚,部分来自印度、非洲。

昆仑奴模样是这样:

1,东南亚的尼格利陀人(Negrito)又称矮黑人。

是东南亚的半游牧民族。零星分布于菲律宾的吕宋、内格罗斯、巴拉望和棉兰老岛,马来半岛的泰国马来西亚两国边境地区,印度的安达曼群岛。印度尼西亚东部新几内亚

2,非洲部分。

阿拉伯人在唐代就已经跑到泉州、广州经商。由于阿拉伯人有捕捉黑奴到处卖的传统,所以有非洲黑人被阿拉伯人卖来也是可能的,不过应该是少数。


首席国士

贩卖奴隶在近代以前都是个正常的事情,殖民时代欧洲人贩奴,古代阿拉伯人也贩奴,我想说,这个事情在古代,咱们也干过,而且是在大唐盛世的时候,不过咱们没有贩卖,咱们是买和畜养,当然这样也是不对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唐朝的长安就是纽约,各种肤色的人满街走,见怪不怪。当时流传的一句行话,叫做“昆仑奴,新罗婢”。新罗的婢女等同于今天的菲佣,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而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贵族豪门都抢着要。
下面这段来自吴晗先生的《昆仑奴考》
唐朝极以前把黑色统称为“昆仑”。所以他们把黑肤色的三哥、马来人、非洲人都叫做“昆仑奴”——《南史》说:“自林邑以南,皆拳发黑身,通号为昆仑”。《旧唐书:林邑国传》也说:“自林邑以南,皆拳发黑身,通号为昆仑”。昆仑有军屯山、军突弄山、昆仑国、昆山诸异名。

昆仑在中国后来就变成一种黑色的人的形容词,如:“李太后初为宫人,在织坊中,长而黑,宫人谓之昆仑。”——《晋书》(这是黑人家李太后长得黑)

“真定墨君和,眉目棱岸,肌肤若铁,年十五六,赵王镕初即位,曾见之,悦而问曰:此中何得昆仑儿也!即呼为墨昆仑,即以皂衣赐之……当时闾里有生子或颜貌黑丑者,多云无陋,安知他日不及墨昆仑耶。”——《刘氏耳日记》(这个有可能喜当爹)

“有琵琶康昆仑最熟……先是段和尚善琵琶,自制西凉州,昆仑求之不与,至是以乐之半与之,乃传焉,今曲调梁州是也。”——《幽间鼓吹》
.“乐有小琴小鼓,昆仑奴蹈曲为乐。”——《文献通考》(黑人自古音乐好舞蹈好)
  文人学士有时也拿昆仑来玩笑。如:
  “‘狂生崔涯与张祜齐名’。嘲一妓云:‘虽得苏方木,犹贪玳瑁皮;怀胎十个月,生下昆仑儿。’”——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五。
  “昆仑儿,骑白象,时时锁着狮子项,奚奴跨马不搭鞍,立走水牛惊汉宫,……”——唐顾况《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
  “苏颋初未为父所知,后见颋咏昆仑奴诗:‘指头十颋墨,耳朵两张匙’。为客所称,乃稍亲之。”——《开元传信记》
  
八世纪的时候,已经有人拿昆仑奴来做题材写诗,有人把昆仑做混名,有人拿昆仑儿来开玩笑。当时唐朝宫廷的达官贵人都以畜养昆仑奴为荣,公子哥儿常常带着黑奴招摇过市。
下面有些描写则展现了这些黑奴的来源和猎奴的场面:
  “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遣使贡方物,其从者目深体黑,谓之昆仑奴。”——《大食》。
  “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岭外代答》卷三《昆仑层期国》。
  .“昆仑层期国西有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蚪发,诱以食而擒之,卖与大食国为奴,获价至厚。托以管钥,谓其无亲属之恋也。”——赵汝适《诸蕃志。海上亲国》。
  .“沙华公国,其人多出大海劫夺,得人缚而卖之阇婆。”——同上。
看看这张南朝青瓷“昆仑奴”,很典型的非洲人样子。
敦煌唐代壁画及流传下来的一些唐代名画中都可发现黑人形象,比如阎立本的《职贡图》,周昉的《蛮夷执贡图》。
  
一些文史专家认为,唐朝黑人人数可能不少。他们漂洋过海来到中国,除了个别人从事商贸外,多数人可能是被阿拉伯商人等贩卖给当时的达官贵人为奴,终生留在中国,见证并参与了大唐文明建设。
最为出名的是唐传奇中有一则《昆仑奴》的小说故事,原文如下,大家欣赏一下:
大历中有崔生者,其父为显僚,与盖代之勋臣一品者熟。生是时为千牛,其父使往省一品疾。生少年容貌如玉,性禀孤介,举止安祥,发言清雅。一品命妓轴帘,召生入室,生拜传父命,一品忻然爱慕,命坐与语。时三妓入,艳皆绝代,居前以金瓯贮含桃而擘之,沃以甘酪而进。一品遂命衣红绡妓者,擎一瓯与生食。生少年赧妓辈,终不食。一品命红绡妓以匙而进之,生不得已而食。妓哂之。遂告辞而去。一品曰:“郎君闲暇,必须一相访,无间老夫也。”命红绡送出院,时生回顾,妓立三指,又反三掌者,然后指胸前小镜子,云:“记取。”余更无言。
  生归达一品意,返学院,神迷意夺,语减容沮,怳然凝思,日不暇食。但吟诗曰:“误到蓬山顶上游,明珰玉女动星眸。朱扉半掩深宫月,应照琼芝雪艳愁。”左右莫能究其意。时家中有昆仑奴磨勒,顾瞻郎君曰:“心中有何事,如此抱恨不已?何不报老奴?”生曰:“汝辈何知,而问我襟怀间事?”磨勒曰:“但言,当为郎君解释。远近必能成之。”生骇其言异,遂具告知。磨勒曰:“此小事耳,何不早言之,而自苦耶?”生又白其隐语。勒曰:“有何难会。立三指者,一品宅中有十院歌姬,此乃第三院耳。返掌三者,数十五指,以应十五日之数。胸前小镜子,十五夜月圆如镜,令郎来耶?”生大喜,不自胜,谓磨勒曰:“何计而能导达我郁结?”磨勒笑曰:“后夜乃十五夜,请深青绢两匹,为郎君制束身之衣。一品宅有猛犬守歌妓院门,非常人不得辄入,入必噬杀之。其警如神,其猛如虎。即曹州孟海-之犬也。世间非老奴不能毙此犬耳。今夕当为郎君挝杀之。"遂宴犒以酒肉,至三更,携链椎而往,食顷而回曰:"犬已毙讫,固无障塞耳。"
  是夜三更,与生衣青衣,遂负而逾十重垣,乃入歌妓院内,止第三门。绣户不扃,金缸微明,惟闻妓长叹而坐,若有所俟。翠环初坠,红脸才舒,玉恨无妍,珠愁转莹猷。但吟诗曰:“深洞莺啼恨阮郎拜,偷来花下解珠珰-。碧云飘断音书绝,空倚玉箫愁风凰。"侍卫皆寝,邻近阒然。生遂缓搴帘而入。良久,验是生。姬跃下榻执生手曰:"知郎君颖悟,必能默识,所以手语耳。又不知郎君有何神术,而能至此?"生具告磨勒之谋,负荷而至。姬曰:"磨勒何在?"曰:"帘外耳。"遂召入,以金瓯酌酒而饮之。姬白生曰:"某家本富,居在朔方。主人拥旄-,逼为姬仆。不能自死,尚且偷生,脸虽铅华-,心颇郁结。纵玉箸举馔,金炉泛香,云屏而每进绮罗,绣被而常眠珠翠,皆非所愿,如在桎梏-。贤爪牙既有神术,何妨为脱狴牢。所愿既申,虽死不悔。请为仆隶,愿侍光容。又不知郎君高意如何?"生愀然不语。磨勒曰:"娘子既坚确如是,此亦小事耳。"姬甚喜。磨勒请先为姬负其囊橐妆奁,如此三复焉。然后曰:"恐迟明。"遂负生与姬而飞出峻垣十余重。一品家之守御,无有警者。遂归学院而匿之。及旦,一品家方觉。又见犬已毙。一品大骇曰:"我家门垣,从来邃密,扃锁甚严,势似飞腾,寂无形迹,此必侠士而掣之。无更声闻,徒为患祸耳。"
  姬隐崔生家二载,因花时驾小车而游曲江,为一品家人潜志认。遂白一品。一品异之。召崔生而诘之事。惧而不敢隐。遂细言端由,皆因奴磨勒负荷而去。一品曰:“是姬大罪过。但郎君驱使逾年,即不能问是非。某须为天下人除害。”命甲土五十人,严持兵仗,围崔生院,使擒磨勒。磨勒遂持匕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顷刻之间,不知所向。然崔家大惊愕。后一品悔惧,每夕多以家童持剑戟自卫。如此周岁方止。后十余年,崔家有人见磨勒卖药于洛阳市,容颜如旧耳。
——《太平广记:昆仑奴》
这就是一个黑奴帮助主人一对男女偷情的故事,红字部分可以看出非洲黑人逆天的弹跳和速度,勒布朗-詹姆斯也不过如此,重情重义,有胆有识,绝技盖世,不服不行。

平原公子

中国历史上的确存在过昆仑奴这个特殊群体,他们是一群在中国当奴仆的外国黑人。但他们来自非的可能性很小。


唐朝是历史上昆仑奴最多的朝代,尤其是大唐长安,很多达官贵人家里都养着昆仑奴,昆仑奴以忠诚能干著称。当时的长安有两种抢手货,“昆仑奴,新罗婢”。新罗婢是朝鲜韩国的侍婢,相当于今天的菲佣。

昆仑奴都是黑皮肤,因此大家觉得他们可能是非洲人。其实,那时从非洲到大唐并不容易。昆仑一词,指黑色或接近黑色的物体,跟玄的意思相近。《旧唐书·南蛮传》曰:“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林邑是唐朝时越南中部的地方,也就是说唐朝时称越南以南的地区叫昆仑。看地图可知,就是今天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只有少部分是来自非洲。



如今这一地区的人,经过千年的杂交同化,皮肤已经不那么黑了。那时来到大唐做昆仑奴的人,应该是当时的土著,他们有些是心甘情愿来的,大部分则是被诱骗,甚至直接捕获贩卖来的。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昆仑奴从来到中国那天起,基本就注定再也回不去了,事实上最后也死在了中国,因此他们对主人是很忠诚的。可以说,大唐的繁荣昌盛,也有昆仑奴的一份苦劳。


凡尘往事

现存关于“昆仑奴”的记载最早始于唐代,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开放的朝代,中外交流非常频繁,唐朝的大都市比如长安、扬州、洛阳等都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这些人中有一类人是头发卷曲、皮肤黝黑的黑人,当时被称之为“昆仑奴”,久而久之,昆仑奴就成为了一种泛称,凡是皮肤黝黑的都被称之为昆仑奴。

史书记载:

史书中有关于“昆仑奴”的清晰的记载,比如《隋书》中记载:“人物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新唐书》则记载:“其人黑身,卷发,裸行。”

专家考证:

有学者考证,“昆仑奴”中“昆仑”一词的来源与《圣经旧约》中的“古实”有关,古代希伯来人曾经称非洲的黑人为“古实”,翻译过来就是黑人之国的意思,印度人受其影响,将本国被征服的黑人称之为“骨仑”,传到中国之后,就又被翻译成了“昆仑”二字。这是其中的一种解释。

还有一种解释说“昆仑奴”与东南亚地区的昆仑国联系在一起,昆仑奴就是昆仑国的民众。实际上在我国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所谓“昆仑国”的记载。而根据相关研究,所谓的“昆仑国”就是在现今东南亚、南亚一带的一个古国。隋朝时期,大将陈棱曾经率兵攻打几个东南亚小国,最后抓获了一批“昆仑人”,陈棱于是下令让这些昆仑奴在军中从事一些后勤方面的工作,甚至在军队冲锋的时候让这些人冲在前面做挡箭牌,但是后来陈棱发现这些昆仑人都很有才华,有些还会好几种语言。


青年史学家

首先解释一下昆仑奴的意思,“昆仑”在我国古代并不是指昆仑山,而是指现在的马来西亚一带。昆仑奴就是从那里被卖过来的奴役,其中大部分来自东南亚的土著人,虽然皮肤较黑,但其实说到底还是黄种人。,唐南夷列传一百四十七记载:“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另外,我国古代的昆仑奴中,确实有一部分是非洲黑人,这些人大都是跟随阿拉伯人来华,还有一部分来自印度。唐朝时期,十分开放,市井之中,各种肤色的人都有,长安已经成了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真正的黑人价格要高于普通的昆仑奴,因为其身形高大,力气也大。唐朝时期,不仅有昆仑奴,还有新罗婢,也就相当于现在的“菲佣”。这些人性情温顺,干活很实在,因此受到国人喜爱。



如果从昆仑奴的来源分布来看,大部分是东南亚的矮黑人,只有少部分是阿拉伯人从北非贩卖到中国的,印度历史中记载,从公元三世纪,就往中国贩卖奴隶,一直到明朝才结束,当时的中国是最大的市场。


历史密探

1

时光倒退回1000多年前的盛唐,走在繁华的长安大街上,享受着市井的喧闹,瞻仰着远古来往人群的面容与举止。迎面走来一个身材矮小、头发卷曲、面庞扁平、鼻宽嘴厚的黑人,这便是“昆仑奴”。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强盛而开放的唐朝,它同很多国家在外交、文化、人员等方面都有往来和交流。

“昆仑”是人们对东南亚及南亚群岛的一种广泛的称法,那些被传是作为年贡送往京城长安,或是作为奴仆被掠卖到中国,或跟随东南亚、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的黑人大多是从那里乘船来到大陆的。



2

而黑人又多被唐人买为奴隶,所以人们便称他们为“昆仑奴”。“昆仑”在中国便逐渐成为一个形容黑人的专有名词。

也有说法认为是由于古人发音的不准确,误将别的词发音成“昆仑”,才有了“昆仑奴”的称呼。这种看法遭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

虽然从古就有写昆仑奴的传奇小说《昆仑奴》、京剧《盗红绡》,可是直至今天,人们还是会为当时黑人兀立在一群黑头发、黑眼睛的黄人当中的情景感到惊异。


3 我们不禁要问,他们究竟来自何方?“昆仑奴”不可避免地同“昆仑”联系在一起的,“昆仑奴”来自“昆仑”。而“昆仑”又是哪里呢?前面已提及到“昆仑”是对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岛屿的一种称呼,这种说法已经越来越普遍,只是有说“昆仑”来自马来,有说“昆仑”来自越南,有说“昆仑”来自缅甸。

在此种说法之前,人们认为“昆仑奴”来自非洲。然而,它却遭到了后世学者的否定,因为同是黑人的“昆仑奴”与非洲的尼罗格人是有体型上的区别的。

4

他们是尼格里托人,又叫“矮黑人”。一直到现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多岛屿上仍旧散居着这些类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种族。



生活在非洲大陆的黑人们不善水性和攀爬山岩,而文学史料中记载的昆仑奴却通晓这些技巧。

于是,越来越多学者认为唐朝时期的黑人不可能来自遥远的非洲,而应该是从这片东南亚的群岛而来。



“昆仑奴”的疑惑在我们津津乐道的同时也不断地纠缠着我们,甚至有人怀疑“昆仑奴”的真实存在,却终究没有个确定的头绪。


将心比心孺子牛

“昆仑奴”的外表与黑人有类似之处,但不是黑人,是一个已经濒临灭绝的古老人种,称为尼格利陀人。他们肤色比较像黑人,但身高非常矮,所以也称为“矮黑人”。


矮黑人是现代人类走出非洲后,第一批到达亚洲的原始人类。早期曾经分布于东南亚、东亚海岛和沿海地区,以及印度洋的沿海和海岛地区。日本的早期居民“绳文人”就是矮黑人。在黄种人抵达东亚、东南亚后,矮黑人的势力范围不断缩小。

到中国南朝时期,史书中第一次出现了“昆仑奴”的记录。唐宋时期,矮黑人在东南亚各地、印度洋岛屿地区仍有广泛分布。

《旧唐书•林邑国传》记载:“自林邑已南, 皆卷发黑身, 号为昆仑。”《真腊国传》:“真腊在林邑西北, 本扶南之属国, 昆仑之类。”

林邑、真腊之地,在今天的越南南部、柬埔寨等地,现在那里生存的是黄种人里的马来人,而唐朝时期生活的是矮黑人。

唐朝以后,马来人种不断发展壮大, 矮黑人种遭到驱赶和杀戮,分布区域不断缩小,濒临灭绝。今天世界上矮黑人已经为数不多,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安达曼群岛,还有马来半岛及菲律宾的密林深处。

中国古代文献中,以“昆仑国”泛指东南亚及印度南部等地。当时,矮黑人在东南亚等地多作为奴隶被役使,主要经过广州为中心的海路贸易进入中国。。

他们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被东南亚或南亚国家作为贡品送往京城长安。一种是东南亚、南亚国家及阿拉伯商人通过中国南方海港进行黑奴买卖。一种是被当时出没阿拉伯海和波斯湾的海盗直接掠卖到沿海或内地。

唐宋元时期可能也有极少数非洲黑人来到中国,主要是东非桑给巴尔等地的黑人,被阿拉伯商人贩入中国。

昆仑奴作为中国的官私奴婢, 主要工作是从事看门、守夜、挑水、送饭和充当随从等家内杂役。另外,由于这些昆仑奴水性很好,也大量充作船奴,担任水手、修船一类工作。

元朝以后,东南亚的矮黑人数量已经很少,同时明朝的海禁政策也中止了奴隶贸易。昆仑奴便在中国消失了,只在唐宋时代的古籍中,留下零星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