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 約會博物館 觀眾與博物館的超級連接

趙多多

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又來了,博物館的活動也迎來了一年中最集中的一次釋放。國際博物館協會通過這樣一個“節日”,正在發出屬於博物館的行業之聲,伴隨著近些年國際博物館日影響力的逐步擴大,每年的主題更像是一次行業共識的集中表達。

然而較為可惜的是,儘管我國的博物館越來越重視這一年一度的盛會,但每年的主題活動卻仍未能跳出“免票”“夜場”“論壇”這些模式,如何在摸索中找尋出圍繞與應對博物館日主題的個性化之路,應是此後博物館的努力方向。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標誌

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向世界宣告每年的5月18日為世界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簡稱IMD),旨在引起更多的人對博物館的關注,並進一步發揮博物館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就此拉開了全球博物館界年度盛會的序幕。截至2017年,已經有157個國家的逾36000家博物館加入到了每年的博物館日活動中。

有關1992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與環境(Museums and Environment)的相關介紹

隨著每年圍繞世界博物館日的活動越來越多,越來越龐雜,全球博物館亟待結成一個更為緊密的團體,並在共同的主題上發聲,於是ICOM在1992年首次為國際博物館日提出了主題:博物館與環境(Museums and Environment)。

此後,每年國際博物館日之前,ICOM都會本著向全球傳達博物館對於文化交流及不同文明間相互理解、合作,彼此充實的原則,選擇相對應的年度主題。

1997年開始,ICOM為了構建全球博物館的普遍認同,首次發佈圍繞主題的官方海報,以供參與其中的博物館能夠更好的展示主題,而且試圖通過圖示設計吸引更多觀眾的注意力,這一做法一直持續至今。

2018年的海報設計,依然緊緊圍繞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主題:“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Hyperconnected museums:New approaches,new publics)”。

“超級連接”一詞首次出現於2001年,以描述當今社會多渠道的溝通方式:包括面對面的交流、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軟件、電話以及互聯網等。而博物館也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加入了當前日益複雜、多元、融洽的“超級互聯”的世界潮流中。

2017年上海博物館“大英百物展”中的第101件展品“二維碼”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仲謀稱:“按照策展方的要求,第101件展品應是一件結合展覽所在地,反映人類歷史且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最終,我們選擇了二維碼作為第101件展品。二維碼已成為深刻影響當代社會的重要媒介,且其重要性在中國尤其突出,正如展廳裡的視頻顯示的那樣,它的廣泛應用早已深入各個領域,所以我們選擇它作為當代生活的標誌。二維碼並不侷限於上海,而是立足上海、面向世界,選擇二維碼體現了上海這樣一座國際性都市的國際視野。”

海報選用“二維碼”作為主要視覺元素,以此傳遞博物館間的廣泛連接與創新機制。只有考慮到博物館所創造的各種聯繫,我們才能進一步認識到:博物館已然是連通自然環境、文化景觀與當地社區的重要紐帶。

通過掃描海報中的二維碼,我們可以打開網站或查找數據、下載圖片、接收電子郵件。這象徵著伴隨科技發展而進一步成長的博物館已經可以通過將藏品數字化,或在展覽中增添多媒體元素,甚至是一個簡單的社交媒體“標籤”,就能夠讓觀眾在超級連接的社交媒體上分享體驗,從而吸引更多新觀眾進入博物館,我們甚至可以將其稱之為新時代下的“博物館粉絲經濟”。

除此之外,海報還通過不同的顏色將這些二維碼組合成了類似於俄羅斯方塊,這一著名電子遊戲中的各色形狀。在遊戲中,我們只需要改變某個“方塊”的朝向即可形成一條線。將這一原則應用到博物館中,就是為了吸引新的觀眾並增強彼此之間的聯繫,博物館需要調整自身的理念、闡釋方式與價值觀,開創藏品闡釋與展示的新方法。

新浪微博上的#國際博物館日#標籤

在如今這個數字互聯網觸手伸向各個角落的高度互聯空間中,博物館、博物館從業者、博物館觀眾,都是構成這個連接的重要交互點,而典藏、研究、展覽、教育則是連接各個關鍵節點的串線。通過彼此之間不斷的交互、連接,這張巨大的博物館網正在現代科技的輔助下,無限延伸著自己的邊界,將越來越多的公眾吸引到這個空間中,並在一次次的互動中,讓這些博物館的新觀眾真正成為這張博物館網中的新節點。

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上海的地鐵專列

針對今年的主題,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安來順表示:“這一主題無疑對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機構、博物館人、社會公眾和數字技術從業者提供了一個新的和跨界的機會,分享博物館與數字技術相互交融的研究與技術成果,討論數字化時代二者深度融合帶來的機遇、趨勢和挑戰,從而裨益於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產品的共同追求。”

5·18前夕,上海博物館官網全新上線的遠程教育系統

在博物館信息技術運用方面,上海博物館是先行者,20世紀90年代即已起步。如今看來,在新一輪的博物館數字化進程中,上博又將再次引領時尚。

這一段話即是強調了數字革命對當今博物館的貢獻不僅是提供了新的工具,為博物館的管理和服務帶來了更為便利和多元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數字革命極大地影響了,並將改變著博物館的文化價值觀。我們甚至可以期待:數字化時代下的博物館將會像上世紀70年代興起的新博物館運動一般,帶動博物館及其理念的範式轉型。

故宮端門數字展廳中互動的觀眾

新方法滲透下的博物館正通過調整自己的屬性、旨趣與傾向,吸引著新的博物館公眾,並不斷改善與調整著賦予觀眾的博物館體驗,這是新時代下博物館向觀眾發出的“連接”。

而伴隨博物館“黃金時代”成長起來的博物館觀眾,也正在以一種更為靈活、個性而又充滿活力的方式“反哺”著博物館,相信這種“反哺”一定會帶動博物館認知和運作的整體性變遷,帶動博物館在新時代下的重組。

我們期待著:彼此交互、融合的新方法與新公眾,能夠搭建出一處超級連接的博物館。

近十年來的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及海報:

2017

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難以言說的歷史

Museums and contested histories: Saying the unspeakable in museums

2016

博物館與文化景觀

Museu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2015

博物館致力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Museums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

2014

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樑

Museum Collections make connections

2013

博物館(記憶+創造力)=社會變革

Museums (Memory + Creativity)= Social Change

2012

處於變革世界中的博物館:新挑戰、新啟示

Museum in a changing world. New challenges, new inspirations

2011

博物館與記憶

Museums and Memory

2010

博物館致力於社會和諧

Museums For Social Harmony

2009

博物館與旅遊

Museum and tourism

2008

博物館:促進社會變化的媒介

Museums as agents of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2007

博物館和共同遺產

Museums and Universal Heritage

圖片來自於國際博物館協會官網

部分文字編譯自國際博物館協會官網

查看更多藝術資訊請下載中國美術報網APP

中國美術報網網址:http://www.zgmsb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