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临终前,向中央提出一个要求:我的追悼会一定要邓小平主持

前言

刘伯承临终前,向中央提出一个要求:我的追悼会一定要邓小平主持

图 | 邓小平与刘伯承

对于刘伯承,邓小平曾深情地说:“我和他长期共事,相知甚深。”


战斗中的“黄金搭档”

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人虽然是四川老乡,还同属龙,但是他们却在年龄、爱好、经历、性格等许多方面有着不同之处。

刘伯承生于1892年,邓小平生于1904年,刘伯承要比邓小平年长12岁,正好是一轮。

刘伯承和邓小平虽然都是四川人。但刘伯承在20岁时就去了重庆的将校,后来还参与了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战争。当邓小平远赴法国勤工俭学之时,刘伯承已经成为一位军功赫赫的名将了。

虽然两人有着很多的不同,在他们却几乎同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邓小平和刘伯承的第一次相见是在1931年。那时他们先后从各自的工作地点出发,一起来到了瑞金。首次见面,刘伯承就给邓小平留下了忠厚、诚挚和和蔼的深刻印象。

刘伯承临终前,向中央提出一个要求:我的追悼会一定要邓小平主持

图 | 邓小平骑马

他们一起走过了艰难的长征,一起参加遵义会议,一起经历风雨坎坷后,迎来了共同奋战的时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刘伯承担任129师的师长。从1938年1月,邓小平担任129师政委。

得知邓小平抵达了129师部,刘伯承很是开心,马上就来见他,对邓小平说:“自从知道你来,我就一直盼着,总算把你盼来了!”

从此,两人便正式了长达13年的合作,成为了亲密无间的“黄金搭档”。

在邓小平看来,刘伯承指挥有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军事家;在刘伯承眼里邓小平文武双全,从善如流。

刘伯承临终前,向中央提出一个要求:我的追悼会一定要邓小平主持

图 | 邓小平和刘伯承

就是他们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让他们一起指挥了奇袭阳明堡、伏击神头岭等超过40多次的战役,共同导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战争话剧,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在伏击神头岭战役中,刘伯承与邓小平开会商讨作战方式,两人根据地形和敌情,提出了两点打援的新战略,有效地打击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他们的129师初期只有一万余人,但是却成为8年抗战期间歼灭敌人最多的一个师,同时刘伯承和邓小平还带出了陈赓、陈再道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军。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又一起驰骋中原,挺进大别山,又一同和陈毅指挥了淮海战役。在千里挺进大别山途中,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部队在汝河北岸时,遇到前后都有追兵,中间还有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情况十分危急。

刘伯承临终前,向中央提出一个要求:我的追悼会一定要邓小平主持

图 | 战争时期的邓小平与刘伯承

敌人打算利用我军没有船只的缺点,好拖住刘邓大军,打乱我军想要进入大别山的计划。

这时,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渡过汝河成为整个战局中的最重要的计划。在这紧急的时刻,刘伯承、邓小平决定先开作战会议,一起研究作战计划。

最终,刘伯承定下了以攻为守的计划,邓小平坚决拥护:“情况十分危急。一定要尽快坚决打出去。”

除了坚决支持刘伯承的决定外,先过河的邓小平还亲自督促战士们抓紧时间过河,落实刘伯承的决定。

过了汝河之后,为了抓住战机,刘伯承决定大军停止修整,直接快速提前挺进大别山。

很多人都觉得很突然,提出疑问。邓小平却坚定地说:“刘司令员的意见和部署是十分正确的,我完全同意。”

在休会期间,邓小平还主动和各位指战员交换意见,做很细致的思想工作,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和邓小平又一起率军秘密南下,拉开解放大西南的内幕。期间他们又一起历经艰险,险象环生。

刘伯承临终前,向中央提出一个要求:我的追悼会一定要邓小平主持

图 | 邓小平和刘伯承

1950年,由于刘伯承要奉命前往南京筹办军事学院,而邓小平则需要继续留在西南,主抓西南的经济建设。

这对经历过13年考验的革命战友就必须要分别了。临行,刘伯承送给了邓小平一张自己最为珍视的照片。这张照片,邓小平也一直还珍藏着,后来在写悼词中还提到过。

无论是在战争时代还是在投入建设的和平时期,无论是在一起还是分别之后,邓小平和刘伯承的心都连在一起,互相牵挂着......


细节之中见真情

在老部下眼里,刘伯承和邓小平不仅是战斗工作中“黄金搭档”,在生活中他们也是互相关心、互相牵挂的亲密兄弟。

邓小平总是提醒部下:师长的眼睛不好,年龄也大了,如果你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小事情就找我解决,大事再去找师长。

邓小平不仅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让刘伯承操心,还主动承担了草报告、值班、传达作战任务等工作,经常值班到半夜,只为了在最大程度去减轻刘伯承的体力负担。

为了不打扰刘伯承休息,邓小平会让战士们把电话线拉长,自己经常半夜披着衣服去院子里接电话。

刘伯承有晚上看地图,看文件的习惯,邓小平总会记得让人给他准备煤油灯。

行军途中,邓小平总会安排人给刘伯承准备担架。在驻地稳定下来,邓小平总会让人给刘伯承准备条件稍微好点的房子,自己会去住差的。

有次,刘邓部队要经过黄泛区,天上还有很多敌机在轰炸,脚下又都是深到膝盖的烂泥,行军走路很困难,邓小平却一路搀扶着刘伯承走了几十里。

刘伯承临终前,向中央提出一个要求:我的追悼会一定要邓小平主持

图 | 作战讨论

百团大战期间,有工作人员看到了感人的一幕:

某天晚上,邓小平和刘伯承在一起看地图,由于他们看得是一张五万分之一的地图,邓小平担心刘伯承的眼睛,就自己举着蜡烛随着刘伯承的手移动,刘伯承把手指到哪里,邓小平就把地名念出来。

后来这位工作人员回忆起这一幕,感慨道:“我革命了几十年,像刘师长和邓政委这样感情深的还真没见过几个,真是令人感动。”

1942年对于太行山区来说,是非常艰苦的一年。太行山根据地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粮食短缺的问题,甚至出现了吃野菜充饥的现象。

这年的12月,正好是刘伯承50岁的生日。由于刘邓大军的威名,当时太行山区很多百姓都很敬佩刘伯承。出于这点,陈赓等人便提出了给刘伯承过50岁大寿的想法。

邓小平在得知他们的这个想法后,非常支持,还提出想要尽量办得隆重点。

邓小平为什么会同意呢?

第一,他考虑到由于现在条件不好,军队中不少战士出现了不好的想法。为刘伯承过50大寿正好是对129师抗日功绩的肯定,能够带动战士们的情绪。

第二,细心的邓小平也考虑到了想让刘伯承自己能开心点,为他留一个纪念。

随后在中央和毛主席等领导的支持下,刘伯承的生日宴会已经不单单是一场简单的宴会了,也成为了一项特殊的政治活动。

但是作为寿星的刘伯承却对这件事不是很上心,因为他不想因为自己私人的事情去麻烦组织。

当大家问他生日具体是哪天时,他也选择闭口不言,没有告诉大家。最后实在没办法,他们就自己做决定,将生日宴会定在了12月16日。

就在大家为刘伯承准备大寿时,刘伯承却病倒了。为了刘伯承的身体,有人专门去买了白糖回来,给刘伯承补身体。

刘伯承看到白糖后,很生气,觉得是在搞特殊。最后还是在邓小平的劝说下,刘伯承才收下。

由于刘伯承的50岁大寿,已经成为一场政治活动。很快就有记者前来采访,宣传刘伯承的优秀事迹。

不过刘伯承为人低调,并不喜欢露面,提倡应该多宣传杀敌勇敢的战士。如果刘伯承不配合,就相当于这场生日宴会的政治任务的效果就很差。

虽然多人劝说,刘伯承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为了这次采访工作能够完成,大家找来邓小平。

邓小平把记者和刘伯承都叫来,对刘伯承说:“伯承同志,这个采访也是工作,而且还是中央决定的。”

刘伯承临终前,向中央提出一个要求:我的追悼会一定要邓小平主持

图 | 刘伯承

说完,邓小平就离开了,刘伯承只好接受了采访,刘伯承的生日宴会也得以顺利举行。

后来,邓小平写下了《庆祝伯承同志50岁寿辰》的文章:

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党,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我们的伯承同志不但具有这些品质,而且还将自己的精力全部献给国家、人民和自己的党……

所有的这些周到细节,都体现了邓小平对刘伯承的关心。同样,刘伯承也会如父如兄一般去关心邓小平。

有一次,邓小平要去太岳视察工作。邓小平临走之时,刘伯承送了一程又一程。

送走之后,刘伯承还是很担心,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现在敌人扫荡很严重,一定要尽全力保证邓政委的安全。你现在马上去通知邓政委要路过的地方,叫他们把情况随时电告师部。”

嘱咐完之后,刘伯承还是没有办法放心下来,自己就到值班室等消息,等了一夜,在得知邓小平安全到达后,他才放心。

为了对付敌人的大扫荡,刘伯承决定带着师部及其后勤机关开始转移。那时,日军每天都在很频繁地寻找刘伯承的行踪。但是刘伯承却丝毫不担心自己,却始终牵挂远在太岳的邓小平。

直到邓小平安全返回,刘伯承才松了一口气。

大别山时期,出于战术需求,刘伯承和邓小平需要分开作战。

刘伯承临终前,向中央提出一个要求:我的追悼会一定要邓小平主持

图 | 刘伯承

在分开之时,由于十分担心邓小平的安全,刘伯承坚持把警卫团留给邓小平,还嘱咐电台随时与邓小平保持联络。

此后,刘伯承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句话总是问:“

邓政委现在在什么位置?什么时候联系上的?他周围敌情怎么样?”

经过他们的默契配合,适时集中或分散兵力,最终粉碎了白崇禧想要围攻他们的计划。

刘伯承临终前,向中央提出一个要求:我的追悼会一定要邓小平主持

图 | 邓小平与刘伯承一家

在邓小平长子邓朴方差不多两岁的时候,邓小平和刘伯承两家人在一起闲聊,卓琳突然对邓小平说:“咱们的儿子快2岁了,都还没个名字,总是叫胖胖也不太好。”邓小平想了下,说:“让咱们的儿子叫太行吧,邓太行。”

一听叫:“太行”,刘伯承在旁边笑了起来,因为他的长子早几年已经叫了刘太行了。

这时邓小平也觉得有些不妥,旁边的卓琳笑着对刘伯承说道:“刘师长,你的儿子占用了我儿子的名字,你得给胖胖取个名字。”

刘伯承笑着说:“取名字嘛,这是政委的事,不是师长的事。”

邓小平说:“都说刘邓不分家,师长你就给取个名字吧!”

刘伯承答应了,他马上把胖胖抱到身边,然后让夫人去把他桌子上那张写着“朴实方正”那4个大字的毛笔字取来。

刘伯承说:“这是我刚才写的4个字。我看咱们胖胖生得就是朴实方正,以后就叫朴方好不好?邓朴方。”

邓小平夫妇听后一致叫好,此后邓朴方这个名字就叫开了。


患难与共,相知甚深

人们总是习惯把“刘邓”连在一起,中间都难以放进一个顿号。在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人的心里也难以分开,他们这种深厚的情感更体现在特殊时期。

刘伯承临终前,向中央提出一个要求:我的追悼会一定要邓小平主持

图 | 刘伯承

1958年,在一次会议上,刘伯承进行了检查发言。这时,邓小平第一个支持,他说:“伯承同志对领导们都是很尊重的,对工作也是很认真的。”

当有人提出刘邓大军总能打胜仗都是因为邓小平的决策时,邓小平却一直说:“我只是一个政委,打仗主要还是得靠司令员。”

后来,邓小平也多次讲过刘邓不分家,没有刘,哪里来的邓呢?

除此之外,考虑到刘伯承的心情,邓小平还多次去刘伯承家里探望,陪他聊天,排解心情。

就这样,在邓小平的陪伴下,刘伯承渐渐地走出了低谷。

几年后,邓小平也遇到了人生的低谷。刘伯承很担心,还特意叫陈毅来家里问情况。

刚听到陈毅的声音,刘伯承就慢慢摸索着来到门口迎接。

刘伯承问道:“是陈老总来了嘛?你先讲讲小平同志怎么样了?”他一边说一边和陈毅进了屋。

陈毅却比较担心刘伯承的身体,关心地问:“伯承同志最近怎么样?身体可还好。”

刘伯承边摇头边说:“不行喽,马上我这左眼也要瞎了,啥也看不清了”

陈毅说:“你可要保重身体哦!”

刘伯承着急地说:“你先不要管我,你快告诉我,你最近有没有小平同志的消息,他怎么样了?我好多天没见他了。”

陈毅说:“小平同志,最近不太好。”

刘伯承听完以后,很难过,他比较担心邓小平,但因为自己的身体却又无能为力。

后来,邓小平去了江西。刘伯承因为难过再加上身体的原因除了去看过几次陈毅,就不再出门了。

刘伯承临终前,向中央提出一个要求:我的追悼会一定要邓小平主持

图 | 陈毅

1972年,陈毅却因为得了癌症去世了。陈毅的去世对刘伯承打击很大,因为除了邓小平,和他关系最要好的就是陈毅了。

那时,刘伯承已是年近80了,而且眼镜也几乎看不到了。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他来到了陈毅的病床边,他恨自己看不清老友的遗容,只能用手摸索着,嘴里一遍遍地说着:“陈老总,我刘瞎子离不开你呀!”

在场之人无不动容。这时,他也更加担心想念好友邓小平了。

几年后,刘伯承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先是失去了思维能力,而后又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虽然他的生活一直都是在病房中度过,但是他还是记得邓小平。

当中央有关领导来看他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如果我死了,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一定要小平同志为我主持追悼会,不然我宁肯不进八宝山,去荒郊野地算了。

好在最终邓小平走出了低谷,迎来了人生大的转折。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去世,享年94岁,刘伯承也实现了自己曾经许过的遗愿。

追悼会当天,邓小平一家先来到了现场。

刘伯承临终前,向中央提出一个要求:我的追悼会一定要邓小平主持

图 | 老年刘伯承

卓琳安慰着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邓朴方也坐着轮椅来到了现场,为当年给自己取名的这位老前辈送别。

最伤心的莫过于邓小平,他先是3鞠躬,然后长久地站着,沉思着,泪水慢慢流下来。

当他开始主持追悼会时,他一度失语,不禁潸然泪下。

刘伯承临终前,向中央提出一个要求:我的追悼会一定要邓小平主持

图 | 邓小平

1986年10月,为遵守刘伯承的遗愿,家人乘坐专机将他的骨灰撒在太行山区,那个曾经他们一起奋斗的地方。

不久,邓小平满含深情地写下了 《悼伯承》,这也是邓小平写的唯一一篇悼文:

伯承久病,终于不治。他的辞世,使我至为悲痛。我们一起工作,是1938年在八路军129师,一个师长,一个政治委员,以后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前后共事13年,两人感情非常融洽,工作非常协调。我比他小十多岁,性格爱好也不尽相同,但合作得很好......

这不仅总结了刘伯承的一生,更寄托了邓小平的深厚情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