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子如何称呼生父?北宋"名分"之争背后的权力争夺与制衡

儿子成为堂叔的养子后,如何称呼自己的亲生父亲?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儿子虽然成了别人的养子,但无法断绝和亲生父亲的父子关系,也不能改变生父的父亲"名分"。

但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养子"对"生父"的称呼问题,却在1000年前的北宋王朝,引起了一场空前争议。上至太后、皇帝,下至朝臣权贵,两种不同的意见充斥朝堂,一直争吵了18个月。

养子如何称呼生父?北宋

司马光剧照


期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台谏官员和以韩琦、欧阳修为代表的宰执官员引经据典,各不相让,甚至大搞人身攻击,互相打压,最终两败俱伤:台谏官员多人被贬,宰执官员看似取得胜利,但声望大损,欧阳修还因此惹上了一桩乱伦丑闻,不得不自请贬职离朝。

一场养子与生父的称呼之争,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动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起因:英宗即位,为父争名,"濮议之争"拉序幕

这场争端发生在公元1064年北宋英宗时期。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先简单介绍一下宋英宗的身世。

1063年北宋第四任皇帝宋仁宗病逝,宋英宗赵曙继位。宋仁宗一生无子,赵曙是他的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13子,4岁时就被仁宗做为继嗣收养于宫中,由曹皇后抚养。

赵曙聪明伶俐,好学上进,很受仁宗和曹皇后喜爱。但仁宗收养堂侄赵曙,只是碍于自己没有亲生儿子,而暂时将其作为继嗣,内心并不甘心将皇位传给侄子。四年后,仁宗果然有了皇子,于是赵曙又被送回濮王府。

"四岁,仁宗养于内。宝元二年,豫王生,乃归濮邸。"(《宋史》)

养子如何称呼生父?北宋

宋英宗从小入宫跟随曹皇后生活


但好景不长,几年后,仁宗亲子病亡,赵曙又被接回宫中。后来又经历了仁宗生子、赵曙被送回;皇子病亡、赵曙再被接回等几次反复,期间又从没有明确立赵曙为太子,搞得赵曙提心吊胆。

赵曙的皇室继嗣身份迟迟不定,又反复进宫出宫,不但给他自己带来了巨大压力,也成了仁宗和曹皇后身边部分宦官及朝廷大臣的取笑对象,由此得罪了不少人。以至于仁宗病亡前正式立其为太子时,吓得赵曙都不敢进宫,以为刚去世的父亲守孝为名婉拒,后在朝臣劝说和朝廷多次催促下才进宫接受太子之位。而他得罪的部分朝臣和皇室亲信宦官,也借机在仁宗和皇后面前说他的坏话。

赵曙也知道,他和仁宗的宗亲关系并不算近,自己的皇嗣之位很不稳固。所以一直胆战心惊。甚至仁宗去世,曹皇后宣布他即位时,还吓得东躲西窜,朝臣和宦官们强按住他才穿上龙袍登基。

养子如何称呼生父?北宋

宋英宗的即位之路一波三折


长期胆战心惊的宫廷生活,使英宗精神压力太大,即位不久就病了,由曹太后临朝听政。直到一年多后才病愈亲政。亲政刚半个月,宰相韩起就上了一份奏表,提议朝廷讨论赵曙生父濮安懿王的名分问题。

作为英宗来说,经历了这么多波折,现在终于坐上了皇位,身体也痊愈了,当然希望父以子贵,给生父追谥一个皇帝名号。(巧合的是,真宗时期,其父也曾被作为皇帝继嗣被接入宫,后来皇帝有了皇子,又被送出。)

但考虑到自己刚即位,根基尚浅,仁宗去世只有14个月,担心遇到阻力,英宗拒绝了这一提议,下诏说等两年后守孝礼制结束再议此事。

第二年4月,韩琦、欧阳修等大臣再次提出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英宗于是下令有关部门讨论此事。

按照宰执官员韩琦、欧阳修等人的意思,应该称呼已故的濮安懿王为皇考(对去世父亲的称呼),英宗本人当然也这么想,因为一旦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给父亲追谥皇号。

养子如何称呼生父?北宋

欧阳修剧照


没想到这一提议却在朝廷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以司马光等为首的台谏官员极力反对称皇考,认为按照儒家礼制,应该称"皇伯"。如果认濮安懿王为父亲,那么去世的仁宗是什么名分呢?在世的曹太后又算什么?

双方围绕该称"皇考"还是"皇伯"展开了激烈争论。从而引发了一场长达18个月的"名分"之争,史称"濮议之争"。

2、过程:新旧两派,你争我斗,一波三折成闹剧

在这场"名分"之争中,太后、皇帝、朝臣重臣纷纷上场,分成立场截然不同的两个派别。韩琦、欧阳修等宰执官员支持称"皇考(亲)",符合英宗皇帝的心意,而司马光等台谏官员认为应该称"皇伯",和曹太后同一立场。

双方引经据典,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事情的经过也一波三折,充满了戏剧性。

起初,支持派(因思想较为开放,支持皇帝,亦称新党)因为有英宗的支持,以为胜券在握。英宗为了面上好看,特意下诏让大家讨论。没想到以司马光为首的绝大多数朝臣均持反对意见。

养子如何称呼生父?北宋

宋仁宗和曹皇后一生无子


台谏官员蔡伉痛哭流涕,跪求英宗反对称濮王为父,并说如何称呼濮王,关系到国家兴亡。御史中丞贾黯看到支持派渐占下风,气病身亡,死前仍留下遗书,请英宗一定要称其生父为伯父。

吕诲、范纯仁等反对派更是联名上奏,指责欧阳修为取悦皇上而"首开邪议",并对韩琦、欧阳修进行人身攻击,把他们归类为"小人"——一场称呼之争逐渐演化成了人身攻击。

眼看两派吵得不可开交,曹太后不得不亲自出面,严厉指责韩琦等人,认为英宗不应称濮王为皇考。英宗一看形势于己不利,只好决定暂停讨论此事。反对派后来居上,反败为胜。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韩琦、欧阳修等人意识到曹太后意见的重要性后,开始私下做曹太后的工作。

1066年正月,英宗又把韩琦召来商议"名分"之事,并议定称濮王为皇考,由欧阳修亲手起草两份诏书,一份给皇上,一份送太后,之后召集朝臣再次讨论。

养子如何称呼生父?北宋

曹太后剧照


正当新旧两派争论不休的时候,宦官送来了有太后签押、同意英宗称濮王为"皇考"的诏书。

"既而内出皇太后手诏曰 :"吾闻群臣议请皇帝封崇濮安懿王,至今未见施行。吾载阅前史,乃知自有故事。······可令皇帝称亲,濮安懿王称皇,王氏、韩氏、任氏(濮王的三位夫人)并称后。"(《宋史》)

曹太后的诏书令反对派大惑不解,也措手不及。英宗借机终止了讨论,下诏称濮王为亲,但不称皇,算是退让了一步。争论了一年半的"称呼"问题就此告一段落。

曹太后为什么突然改变立场,成了一个谜。有的说是韩琦、欧阳修设计,她被英宗劝酒喝醉误签;有的说是韩琦、欧阳修私下笼络太后亲近的宦官,一起说服了太后,但正史均无确切记载。

事已至此,反对派再无翻盘的可能了,但事情却并没结束。台谏官员继续对韩琦、欧阳修等人大肆攻击,称其"诖误圣心"、"欺君负国",以辞职要胁,与其势不两立,并将欧阳修指为首恶,请求朝廷对其治罪。

养子如何称呼生父?北宋

宋英宗剧照


表面上取胜的韩、欧等支持派奋起反击。韩琦、欧阳修也向英宗上奏:既然御史们与臣等难以并立,若陛下认为臣等有罪,就留下御史,我们走;若陛下认为臣等无罪,就该将他们贬逐。英宗最后终将吕诲等三御史贬出京城。但他知道这三人并没什么大错,因此对身边人特别强调 "不宜责之太重。"

即便如此,也难息众怒,司马光等人看到同僚被贬,马上联合所有台谏官员集体辞职,声援三人。英宗进退两难,最后采取安抚策略,将反对派主要人物司马光调离台谏职位,进为龙图阁直学士;将王珪提拔为参政执事。

事情至此好像圆满解决了,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英宗还没来得及正式认爹,第二年突然病逝,只当了四年皇帝、却花了一年半时间给父亲争来的"名分",最终未能如愿,一场养子与生父的称呼之争成了最终成了一场闹剧。

养子如何称呼生父?北宋

《清平乐》中司马光剧照


3、影响:两败俱伤,英宗得益,礼仪之争藏玄机?

"濮议之争"孰是孰非,历史上多有争议,多数人将司马光等保守派的表现,与后来宋神宗重用王安石推行熙宁改革,司马光等保守派再次大力反对阻挠结合起来,抨击司马光等人思想保守。

其实,这两件事有着本质的不同。就英宗朝的"濮议之争",司马光等人的反对并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北宋重视文治,推崇儒学,以仁孝礼仪治天下。宋英宗以仁宗继子之名,继承皇位,体现了皇位的正统合法性。如果追认自己的生父为父、皇,一来是对仁宗的不敬,二来也间接否认了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英宗即位前政局并不稳定,曹太后和一班前朝老臣精心筹划才顺利登基。即位后身体又不好,期间又与临朝听政的曹太后产生矛盾,朝廷暗流涌动。如果贸然认父,既会以"小孝"失"大孝",失信于天下,又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皇室子弟利用,导致政局不稳。

因此,司马光等绝大多数富有政治经验的老臣,才会宁愿冒着坐罪的风险,极力反对英宗称生父为"皇考"。

养子如何称呼生父?北宋

司马光像


当然,这场名分之争,并不单纯是一场礼仪之争。结合当时朝廷的形势,背后也暗藏着朝臣之间的权力争夺,和英宗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而实施的权力制衡谋略。

从朝臣权力看,北宋实行崇文抑武,即文治国策,这就造成了文人士大夫权力过大,直言敢谏,有时皇帝都无可奈何。

为了防止文官权力影响皇权,宋真宗时就加强了台谏制度,使台谏官员和宰执官员相互监督制衡,实行所谓的"异论相搅"——"真宗用寇准,人或问真宗,真宗曰:"且耍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诽。"(《续资治通鉴长编》)

因此,宋真宗给予谏官很大的权力,上至皇帝将相,下至文武百官,他们都可以随时监督监察。宋仁宗时又专门设立了独立的谏院,与御史台合称台谏,虽然达到了台谏与宰执官员的相互制衡,但这又导致了台谏势力的过大,以及台谏官员与宰执官员的权力之争。

养子如何称呼生父?北宋

宋真宗剧照


从前面介绍的英宗的身世和经历中不难看出,英宗即位时,既有太后临政,又有前朝老臣,还有觊觎皇位的宗室势力,他的皇位并不稳固,皇权也受到影响,迫切需要培植自身政治势力,削弱太后、前朝老臣及其他宗室势力,以稳固自己的皇位和统治。

精明的韩琦、欧阳修等执政官员无疑是看透了英宗的心思,所以英宗刚一即位,就急切地提出了"濮议"奏请——既能借机向刚亲政的英宗靠拢,又在与台谏官员的权力争夺中占得先机。

急于收拢皇权的英宗,当然不愿放过这一培植自身政治势力、与太后抗衡的机会。于是在一片反对声中,通过适时暂停、继尔推进的节奏,一步步挑起谏官与宰执官员的争斗,使其"异论相搅",在两败俱伤中削弱双方的势力,最终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使自己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养子如何称呼生父?北宋

韩琦剧照


尽管英宗借"濮议之争" 实现了对太后势力、朝臣权力的削弱,加强了皇权,但这场史无前例的朝廷内讧也给北宋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和影响:

贬逐官员,使朝廷一时损失了不少忠直能干的人才。参与"濮议之争"的官员,多为执政能力较为突出的人才。除了反对派的吕诲等直言敢谏之臣被贬逐,支持派的欧阳修也因此而名望大损。

曾因在"濮议之争"中支持欧阳修而被其亲自提拔的一个官员蒋之奇,看到欧阳修名声受损,为了与他划清界限,诬陷欧阳修与儿媳吴氏通奸——"之奇始缘濮议合修意,修特荐为御史,方患众论指目为奸邪,求所以自解,及得此,遂独上殿劾修,乞肆诸市朝。"(《续资治通鉴长编》)

虽然后来查无实据,但饱受传闻非议的欧阳修不得不自请贬职。

两派相争,朝臣内讧,荒废了朝政,也为后期大规模的党争埋下了隐患。"濮议之争"中,为了一个"名分"问题,朝臣权贵结党结派,由最初的引经据典、据理力争,演变为相互漫骂、人身攻击,为后来愈演愈烈的党争埋下了种子;而朝臣官员们整天纠缠于"称父称伯"的宗法礼制争论,无暇顾及北宋朝廷存在的国贫兵弱、西夏侵扰等内忧外患,也加速了北宋国势的衰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宋的国运。

(参考史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PAGE

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