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人最愛去的地方:晁補之只為尋花,蘇軾卻為懷古

《臨江仙》

晁補之

綠暗汀洲三月暮,落花風靜帆收。

垂楊低映木蘭舟。

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陽愁。

灞水橋東回首處,美人新上簾鉤。

青鸞無計入紅樓。

行雲歸楚峽,飛夢到揚州。

李白在黃鶴樓送好友孟浩然的時候,作了一首送別詩,其中那句“煙花三月下揚州”,似乎成了出行揚州的最佳觀景期。


唐宋文人最愛去的地方:晁補之只為尋花,蘇軾卻為懷古

後有杜牧年輕時,與揚州結下不解之緣,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以至於晚年落魄,並借《遣懷》一詩來感慨人生匆匆,悔恨當年蹉跎青春,自嘲“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如果說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不一樣的揚州姿色。

歐陽修眼中的揚州,不再是紙醉金迷,反而歲月靜好,時光裡留下的都是春風詩意。他在揚州興建平山堂,專供文人逸士在此吟詩作詞,使它成為一座文化聖殿,也為揚州重塑歷史底蘊。

古往今來,揚州城,便是人們夢牽魂繞的地方,象徵著古代的詩和遠方。


唐宋文人最愛去的地方:晁補之只為尋花,蘇軾卻為懷古

同是三月暮春時分,細沙綠洲,江河兩岸皆是浮萍。無風的日子,只見,漁夫收起船帆,只見水中凋零的落花,低垂的楊柳,映襯著江上的船兒。

平靜的江面,漂浮著夕陽落日,令人感傷憂愁。

回憶當年,灞水橋東,心儀的女子,倚在窗邊的捲簾處,只可惜鳳凰無法進入那間紅樓,細訴衷情。

如今,隻身踏上仕途,已至楚地峽谷,再難相見,唯有在夢中,飛往揚州,與她相見。

這曲《臨江仙》,晁補之用了許多地名:汀洲、灞水橋東、紅樓、楚峽、揚州,每一個地方,都能勾起他對昔日戀人的思念,然而,那些地方,都埋藏著傷感。只有那夢中的伊甸園——揚州,能一解心憂。


唐宋文人最愛去的地方:晁補之只為尋花,蘇軾卻為懷古

在他眼中,揚州是治癒他情感的地方,令人嚮往,卻不能達至。

或許,他悟出李白筆下的揚州,三月時分,細雨綿綿,浪漫且唯美。

因為,那裡有他和她的美好時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愛一座城,皆因那座城有所愛的人。

但,同是一曲《臨江仙》,蘇軾筆下的揚州,多了一份豪邁之情。

《臨江仙·夜到揚州席上作》

尊酒何人懷李白,草堂遙指江東。

珠簾十里卷香風。

花開又花謝,離恨幾千重。

輕舸渡江連夜到,一時驚笑衰容。

語音猶自帶吳儂。

夜闌對酒處,依舊夢魂中。

蘇軾離開杭州,途經揚州,與友人相聚。話說當年,十里春風吹動珠簾,是誰在懷念李白?是他的鐵粉杜甫,指著江東揚州的方向說,詩仙又在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唐宋文人最愛去的地方:晁補之只為尋花,蘇軾卻為懷古

遺憾的是,花開花謝,離恨千愁。跋山涉水來到揚州,朋友們對於他疲憊的面容,又驚又喜。雖然說話還帶著吳語,但,夜闌人靜處,把酒言歡,往日的一切,像是做了一場夢。

不是我偏愛蘇軾的哲思,而是格局不同,詩詞的魄力,也不徑相同。

晁補子寫的是自己那段愛情故事,從近景寫到回憶;而蘇軾恰恰相反,首先,引用的卻是李白杜甫的相交之情,文人墨客之間的惺惺相惜。藉著景,又迴歸當下,傳遞他與朋友之間的和諧友好。

最後,把一切感情歸於夢中,他珍藏起來。

如果沒有對比,晃補之這首《臨江仙》景觀描寫,以及人物情感,都是很誠摯。但個人還是更偏愛,有酒有故事,有經典沉澱的好詞曲。


蘇軾與門生晁補之的兩首《臨江仙》,你更喜歡哪一曲呢?


歡迎留言,關注我@書間行走,一起讀點古詩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