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心中已經有了答案,然而我想更多人或許會分不清這兩者的區別。“品牌”代表的難道只是與藝術家合作的另一方,而不包含藝術家嗎?“藝術”指的是使用媒材、形式,商品背後的創作概念還是品牌故事?

從 20 世紀進入 21 世紀以來,當代藝術市場飛快暴漲,網絡的發展、全球化、個人資本升高和私人美術館與畫廊的興起,都造成了市場運作模式的改變。畫廊與拍賣公司漸漸朝向兩極化的方向前進,並利用資源力捧自家藝術家,造成大部分資本只流動於幾家特定藝廊(例如 Gagosian、Hauser & Wirth 和 Perrotin)與藝術家。

Daniel Arsham - Blue Crystalized Pikachu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Daniel Arsham)

而十年前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的各種藝術博覽會、設計展也開始消退,在 2017 年柏林最重要的 abc 當代藝術博覽會(Art Berlin Contemporary)因資金問題面臨收購與改名的時候,Art Basel 和 Frieze Art Fair 仍以平均 200 至 300 間畫廊參展的數量存在著。

Maurizio Cattelan - Comedian, 2019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Sarah Cascone)

如此兩極化的發展是當今世界經濟模式的展現,將藝術與藝術家商品化使傳播更加容易,時尚、娛樂和音樂產業的交叉效應則開拓了大家對於藝術的熟悉度、帶動了購買力,像道沉重而不可逆的鎖鏈,由上至下的牽動著整個藝術市場。

Maurizio Cattelan 和 Daniel Arsham 皆由 Perrotin 經手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Daniel Arsham)


商品化的開端

潮流新聞中常見的藝術家(KAWS、村上隆、Jean-Michel Basquiat 等等)或作品、展覽,大部分皆屬於當代藝術,而戰後及當代藝術(泛指活躍於 1945 至 1970 年後的藝術家作品)在市場中的比重早於 2016 年便已過半,而在去年 Artprice 公佈的銷量前十當代藝術家中,街頭塗鴉藝術家就佔了四位(Shepard Fairey、KAWS、Banksy 及 Keith Haring,村上隆排名第三)。

Shepard Fairey x OBEY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OBEY)

Marcel Duchamp 在 1917 年以一座便鬥打破了藝術的定義,而一切商業化的開端便由 Andy Warhol 開始。Warhol 的作品總與名人、當代時事脫不了關係,而高彩度的視覺和快速的絲網印刷方式讓作品的能見度和流通更加順利,就如 Daniel Arsham 所言,「如果 Andy Warhol 還在世的話,他一定也會做球鞋」

Andy Warhol x Jean-Michel Basquiat - Zenith, 1985、Olympics, 1984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Phillips)

複製性和高產量是藝術商品化的特點。藝術之所以引人心醉,無非在於藝術家的原創力和獨特性,藝術家將自身感受及經歷具象化成為作品,這樣的創作需要時間,更需要情感與精神的傾注,由此在供給方面制衡了需求。

Jean-Michel Basquiat: Grillo, 1984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左:Self Portrait, 1983。右:Flexible, 1984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Phillips)

然而為了配合市場,使作品生產更快速,漸漸地將製作外包、挪用(包括現成的作品轉制或圖片翻攝)等現象已成為常態,Richard Prince 從 1980 年代開始製作的一系列翻拍攝影或是 Daniel Arsham 時常在 Instagram 分享工廠製作作品的照片,而 Sterling Ruby 宛如藝術工廠的工作室便是為了避免外包,掌握作品由選材、製作、展示甚至出售的過程。

Sterling Ruby 位於加州的工作室,設有大型布料間、紡織間、會議區以及 Showroom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科技的日新月異更加遽了此一現象,美國藝術家 Wade Guyton 用超大尺寸的高科技 Epson Stylus Pro 9600 印表機在畫布上噴灑英文字母、線條圖像等製成作品,配上打印錯誤的邊框及飛灑的墨點,使他的身價水漲船高。而 KATSU 在紐約 Calvin Klein 看板上的無人機塗鴉,甚至推出 KATSURU BETA,還有 Vhils 使用高速木作電鑽創作的方式都是藝術隨科技與工具轉化的表現。

Wade Guyton - Untitled。在 Banksy 於拍賣會上絞碎自己的作品前,Wade Guyton 就曾在拍賣前上傳用印表機製作作品的過程,試圖以告知大眾“這幅作品有多簡單”來抗議市場炒價。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Wade Guyton)

Richard Prince - New Portraits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Richard Prince 的牛仔系列將 Marlboro 廣告中的牛仔人物摘取重製,此係列作品的最高成交價為美金 340 萬。同時挪用的生態發酵至各個領域,直至今日。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Artsy)

藝術與時尚

若要說到時裝與藝術家的合作,Elsa Schiaparelli 和 Salvador Dalí 絕對是先鋒組合。世人總將焦點著墨於她與 Coco Chanel 的競爭軼事,然而 Schiaparelli 不僅是首位將拉鍊引入高級時裝的設計師(1929 年),也是為服裝系列打造概念的先驅,像是以花草、昆蟲為元素的 “Pagan”,以馬戲團為靈感的 “Circus” 等。

Elsa Schiaparelli - Fly Sweater, 1950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Elsa Schiaparelli)

Elsa Schiaparelli 曾說過:“時裝設計不只是專業技能,更是一門藝術,而我是一名藝術家。”Schiaparelli 在當時獨特的才氣使她結識了 Marcel Duchamp、Alberto Giacometti、Man Ray 和 Jean Cocteau 等人,而與 Salvador Dalí 的合作則滿足了她心中不安於常規的渴望。

Man Ray - Glass Tears, 1932 為《Bazaar》拍攝的時尚攝影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Man Ray、Christie’s)

有著高跟鞋外觀的鞋帽(Shoe Hat)和在絲面洋裝縫上織物作為肋骨的 Skeleton Dress,這些成品除了提取藝術的視覺,更將超現實主義的概念融入了設計。Skeleton Dress 的靈感來源為 Dalí 的一幅女人透視畫,被後人視為時尚的精神 - 服裝是內在的反射,很大層面的影響了 John Galliano、Jean Paul Gaultier、Alexander McQueen 及 Yves Saint Laurent 等後代設計師。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Shoe Hat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Elsa Schiaparelli)

Skeleton Dress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Elsa Schiaparelli)

不分領域,現今的品牌合作多是印花、表面元素的二合一,很少再看到為了融入藝術本身的概念而破除舊有的設計了。Louis Vuitton 從 Stephen Sprouse 到村上隆、Dior 從 Marc Quinn 至空山基或是 Off-White™ 和 Futura,所有設計如包袋亦是襯衫皆沒有太多變化。

Off-White™ x Futura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Thibaut Grevet)

Jeff Koons 在 2017 年與 Louis Vuitton 合作的 “大師” 系列(Masters)更是此一現象的代表,他將 Rubens、Van Gogh 與 Monet 等大師的名作印在手拿包和提袋上,而 Koons 至今都是藝術市場上的“勳章式”保證,擁有他的一件作品便相當於進入了頂層社交圈,尤其是氣球系列,不僅代表著財力,更顯示了人脈及聲望。

Jeff Koons 的不鏽鋼兔子(Rabbit, 1986)在去年紐約佳士得拍出 9110 萬美元,使他成為在世最高價藝術家。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Christie’s)

回望 Elsa Schiaparelli 時期,超現實主義的背景即是在挑戰現實世界的表象,和現在不斷的現成品再製、覆蓋相較,我們在順應環境的同時,是否多少流失了心中想超越的力量呢?Schiaparelli 用這樣的眼光悠悠劃破高訂時裝的成見,銳利卻優雅的線條、硬挺而溫柔的布料,皆如她一般鮮明,也如那個時代一般熠熠生輝。

Elsa Schiaparelli,各式皺褶及墊肩是她的特色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Elsa Schiaparelli)

再看當今的合作,雖然是 Ready-to-wear 系列,但在一切商品化後的世界,生產的便利性及市場接受度才是首要考慮的重點,而這除了是時裝界老生常談卻難以改變的現狀,或許也顯現了當代藝術在如此開放的背後,缺乏本質的問題。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Elsa Schiaparelli)

一體成型的繭型 Finely Plisséd Dress,你會聯想到哪位設計師?


流量與限量

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市場運作模式或是藝術家,如 Jeff Koons、 Damien Hirst 或 Jean-Michel Basquiat 等皆屬於頂層市場,一次交易動輒百萬至千萬美元,而說到日常交易與中低層藝術市場,藝術的“流量”便是最重要的因子。

Basquiat 近期在市場流通的作品大多隻剩下小尺寸的塗鴉或手稿,因此拉低了價格。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Phillips)

近年來藝術似乎已成為了一種社會氛圍,和 Andy Warhol 的通俗藝術時期相比,我們所處的時代又為之更甚。具備直接感受的藝術形式如裝置藝術和行為表演,以及能以行動參與的體驗式文化在現今更受大眾喜愛,林林總總的 Art Fair、雙年展、週末藝文活動或工作坊,滴滴點點、如煙如霧般地漫進我們的生活。

而在網絡和社交媒體膨脹填充的世界中,公立機構的美術館、博物館或是私人展演空間與品牌店鋪皆無法自身於外,人流與網絡流量相互牽引,活化了向來難以親近的藝術市場。

Uniqlo Tate Lates 每月會以一名藝術家為主題,結合派對、作品體驗、互動及對談等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Uniqlo UK)

不論是 Uniqlo 與英國 Tate Modern 於每月最後一個週五舉辦的 Uniqlo Tate Lates、Snow Peak 的週末茶道、書畫工作坊,甚至是 MCA Chicago 在 Virgil Abloh 身陷抄襲風波時仍與他合作辦展,都可見流量對於現今藝術市場的影響。通過打卡、排隊、上傳照片等行為,品牌藉由藝術豐富自身概念及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而藝術透過流量則更加直接快速地進入人們的眼中。

“Virgil Abloh- Figures of Speech” Exhibition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如 KAWS 這般大量複製的藝術雖打破了頂層的藝術市場壟斷,也讓更多人負擔得起喜歡的藝術品,卻造成了另一種供需失衡。同質性(千篇一律的素材及視覺,雕塑、塗鴉等等)雖成為了藝術家的個人標誌,但也在某方面削弱了藝術的獨特性。而為了達到商業目的而打出“限量”的意義,早已掩蓋了堅持獨特性的初衷,漸漸地成為了一種視覺疲勞。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Christie’s)

若以投資的角度來說,藝術品的版次(Edition)數量是很重要的,如同球鞋收藏,不同版次、年份都能造成價格的巨大差異。

“文化(Culture)”一詞的定義為生活的方式,尤指某一群體在特定的某個時期,過去西方世界影響了中國的當代藝術,而東方文化也影響著整個藝術界。單論中國藝術家,張洹從北京的《12㎡》到《我的紐約》、徐冰的《天書》及《蜻蜓之眼》,都生髮於商業與藝術仍保有微妙平衡的時候。

文化動物,1994。徐冰的作品多在探討東西方文化、人與物種間的碰撞,更像是時代的紀錄。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image:徐冰)

現今對於奢侈品的消費力、網絡流量的傳播力及龐大的潛在客戶,都使中國市場成為了最適合全商品化模式的地方,中國正藉此創造新的文化,至於這樣的文化值得如何投入,還得看個人智慧了。

而單看 NIGO® 與香港蘇富比已合作的三次拍賣會,便可知道潮流界(尤為中國)對於藝術市場的影響,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我們再來聊聊潮流街頭藝術在大市場下的發展及競爭。

一個轉換案例的研究,紀錄片,1994。“文化”及“文明”是否在某方面成為了人類社會的侷限,也是徐冰探討的問題。

關於「藝術家聯名」,賣的是藝術還是品牌?


最後

這一切本無高低優劣、新舊時代之分,文化為人所造,生命隨時間流轉,而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永遠超乎想像。以己拙見,堅持自我從來不需時刻向外展現,不論是大鳴大放或內斂如水,心中的美好自然會使你耀眼如星。

康德說過,“所有事物皆源於感性,而後知性,最後是理性。”不論身處怎樣的環境,只要是發於熱愛,皆是心之所向。


作者公眾號:Steppy潮流周志(ID:steppy123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