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赋闲六年,为何与曹操相遇后,便成为“鬼才”

东汉末年,诸侯自立,袁绍以“清君侧”的名义讨伐董卓,豪杰纷纷响应,谋士慕名而来,身在乱世,谁都想建功立业,在这样的情形下,郭嘉慕名而来,遗憾的是,这次北行之路并不顺利。

郭嘉在来到袁绍大军后,便对袁绍谋臣辛评,郭图说出“喜谋划而无决断,与他共谋事,实在是难”,从郭嘉对袁绍的点评中也不难看出,在郭嘉眼中,袁绍是一个喜欢谋划天下之人,但没有抉择,难成大事,于是,郭嘉这一走,便赋闲了六年。

郭嘉赋闲六年,为何与曹操相遇后,便成为“鬼才”

六年时间匆匆而过,天下依旧大乱,曹操因戏志才去世而郁郁寡欢,荀彧便向曹操举荐了郭嘉,此时的曹操相对于袁绍来说,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然而,郭嘉一眼便看中曹操,《三国志郭嘉传》也记载“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从这里来看,也不难看出,郭嘉与曹操相遇,究竟是怎样的一场主臣相识。

郭嘉赋闲六年,为何与曹操相遇后,便成为“鬼才”

众所周知,曹操善于识人论天下,为此,曹操还曾与落魄的刘备煮酒论英雄,把酒言欢之际便指出天下英雄,而郭嘉何尝不是如此,纵观袁绍“百万大军”,在郭嘉眼中,依旧是难成大事。

这一次的主仆相知,颇有只因多看你一眼的意味,而郭嘉也没让曹操失望,提出著名的“十胜十败”,让袁绍百万大军成为泡影。

郭嘉赋闲六年,为何与曹操相遇后,便成为“鬼才”

建安三年,程昱提议曹操杀死刘备,以绝后患,而郭嘉认为刘备为汉室代表,有英雄气概,在落魄时投靠曹魏,我们却将它杀害,让天下贤才如何作想,除一人之患,却危及四海声望,实在不值得。

在指出未来隐患后,郭嘉便用再言“古人有云:一日放纵敌人,便成数世的祸患”,从郭嘉话中也不难看出,郭嘉希望曹操软禁刘备,正如挟天子令群臣,让刘备也成为傀儡,这样,进一步可碾压东吴称霸天下,退一步,雄踞中原大势已成,然而,曹操却选择了诚心感化刘备,也就有了后来的“煮酒论英雄”

郭嘉赋闲六年,为何与曹操相遇后,便成为“鬼才”

郭嘉是曹魏的左膀右臂,对此,曹操常年把“知我者,奉孝也”挂在嘴边,除此之外,曹操也不止一次的表示,在自己死后,要把曹魏的一切都托孤给郭嘉,然而,郭嘉早年病逝,未能遂人愿。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而归,这一次战役,让刘备站稳脚跟,有了角着天下的实力,这也让曹操意识到自己在有生之年,大统一的梦想基本实现破灭,没了郭嘉,万事都难,《三国志》也记载“刘备,吾俦也,然得计少晚”,对于这样的直观影响,曹操却说出了“若奉孝在,何至于此”,可见,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有多高。7

郭嘉赋闲六年,为何与曹操相遇后,便成为“鬼才”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好奇,曹操由于礼贤下士,手下谋士如云,诸如荀彧、荀攸、典韦、钟繇、程昱等人,为何曹操会钟情郭嘉一人,难道只因郭嘉“多看”了一眼曹操?

其实,我们在仔细看下三国,就不难发现,曹操独爱郭嘉并不是没有理由,从性格来说,曹操与郭嘉都属于离经叛道之人,曹操因小时爱说谎,便有了“阿瞒”的小名,寓意欺上瞒下,而郭嘉同样放荡不羁爱自由。

郭嘉赋闲六年,为何与曹操相遇后,便成为“鬼才”

当初,陈群向曹操吐槽郭嘉不检点,而曹操在表面表扬陈群后,在暗地里却为郭嘉喝彩,为郭嘉爱自由而感到高兴,正如“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三国志》也记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再一次证明曹操对郭嘉的钟爱。

其实,郭嘉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主要是郭嘉对曹魏一心一意,当初,郭嘉在临死之际,还指出司马懿是鹰目狼顾,非人臣也,能用则用,不能用便尽早除掉,遗憾的是,曹操顾忌曹丕,终究让司马懿偷走了胜利果实。

郭嘉赋闲六年,为何与曹操相遇后,便成为“鬼才”

而曹操手下的其他谋士为何不得曹操真心真意的欢喜呢?自从天下大乱后,无数谋士都心系汉朝,诸如荀彧,他选择曹操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曹操来保全汉室,并不是真心辅佐曹操夺得天下,帮助曹操称雄,而郭嘉却是一心一意的帮助曹操称雄。

就这样,曹操与其他谋士之间始终有一道心坎,虽然看起来亲密无间,但始终跨不出这一步,我们在仔细看下三国演义,就不难发现,当曹操每次领兵出征之际,任凭其他谋士如何劝导,曹操都不管不顾,这时的谋士是只有献策,用不用在于曹操,而郭嘉的每次献策,曹操都会慎重考虑,三思而后行,完全不会不管不顾。

郭嘉赋闲六年,为何与曹操相遇后,便成为“鬼才”

而从曹操个人来看,是属于那种生性多疑的人,对于任何人都保留三分态度,因曹操不信身边的侍卫,还曾“梦中杀人”,对于一个君主,自然需要一个能够推心置腹的人,于是,郭嘉便走中了曹操心中,只因郭嘉一心为曹魏,不同于荀彧等人。

在这样的内心使然下,曹操自然独爱郭嘉,都说士为知己者死,曹操一心待郭嘉,善于识人辨物的郭嘉,自然愿肝脑涂地,因为郭嘉知道,自己遇到了明主,还遇到了一个与自己臭味相投的人,都说时代造英雄,曹操又何尝不是造就了鬼才郭嘉?

郭嘉赋闲六年,为何与曹操相遇后,便成为“鬼才”

如果,袁绍有抉择之力,或许,当初的郭嘉不会沉寂六年,这六年,号称鬼才的郭嘉早为袁绍定天下大势,也就没有后来的三分天下,然而,凡事没如果,明主究一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