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傷疤” 怒江的山不疼了百姓致富了

來源:雲南網

  初春時節,沿著大麗高速、劍蘭公路走進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普米族自治縣,行駛在瀾滄江和怒江兩岸,抬眼望去,一幅山水相依的生態畫卷徐徐鋪開。

  2月15日,怒江州29個鄉(鎮)啟動“治傷疤、保生態、防返貧”生態建設鞏固脫貧成果行動,計劃從2020年至2022年,每年投入10億元在怒江和瀾滄江峽谷沿岸植樹造林30萬畝助力生態修復、發展生態產業,帶動6萬人實現增收。

  該行動從2月中旬啟動以來,全州四縣(市)在“兩江”沿岸種植芒果、柚子、花椒等10餘個品種幼苗,共計2411.61畝。“兩江”沿岸的“傷疤”正逐漸“癒合”,讓怒江的山“不疼了”、百姓也“致富了”。

  “只有通過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相結合,修復‘兩江’沿岸生態‘傷疤’,盤活貧困群眾林地、農地等資源,推進國土綠化、生態修復和產業發展。”怒江州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海珍說,最終讓“兩江”峽谷綠起來、靚起來,讓人民群眾富起來、笑起來,實現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的互促共贏。

治好“傷疤” 怒江的山不疼了百姓致富了

兔峨鄉綠化治理“兩江”行動

  怒江的山“不疼了”

  4月初,記者走進位於瀾滄江畔的蘭坪普米族自治縣兔峨鄉的一處坡度約25度左右的山坡,當地百姓正在“石頭地”裡刨地鬆土,進行芒果樹的種植和灌溉。

  兔峨鄉副鄉長和嘉宏指著剛剛種下的芒果樹告訴記者,再過4年左右就掛果了,未來這片光禿禿的山坡將變成鬱鬱蔥蔥的模樣。

  “全鄉的生態任務很重,必須通過‘治傷疤、保生態、防返貧’生態建設大力發展林果產業,在這一片片‘傷疤地’上種下孕育致富奔小康的‘綠色銀行’。”和嘉宏說,全鄉正全力進行生態修復、產業發展、群眾就業同步推進。

  據瞭解,蘭坪縣目前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14.65萬畝、造林綠化17.7萬畝、義務植樹215萬株、天然林管護231.97萬畝、封山育林4萬畝、人工造林9萬畝、森林撫育3.2萬畝,選聘生態護林員10753名,森林覆蓋率達到68.43%。

  怒江州作為我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98%以上的面積是高山峽谷,64.68%的耕地在山區半山區,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佔總耕地面積的76%,可耕地面積極少,水土流失嚴重。

  當前,為通過生態建設牢固脫貧攻堅結果,怒江州在怒江和瀾滄江峽谷兩岸開展“治傷疤、保生態、防返貧”生態建設牢固脫貧結果行動,通過生態修復與工業生長相聯合,全面治理生態“傷疤”、破解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業就業生長難題。

  把“產業”變成“風景”,把“美麗”轉化成“生產力”,把“生產力”質變為“財富值”。在生態扶貧的路上,怒江州正朝著村美業興民富的方向闊步前行,怒江的綠水青山正成為群眾的“幸福不動產”和“綠色提款機”。

治好“傷疤” 怒江的山不疼了百姓致富了

兔峨鄉治傷疤,富農戶。

  怒江的百姓“致富了”

  “去年7月份開始在兔峨鄉種樹,今年開始種果苗,一天就有100元,一個月就有3千元收入。”正在兔峨鄉瀾滄江畔種植核桃樹的李春保笑著說,現在從山上搬下來住進了樓房,還能在家門口就業,日子越過越好了。

  離兔峨鄉不遠的江末村委會青菜坪1年前種下286畝的石榴樹已經長到1米多高,預計2021年掛果。

  看著眼前這片正迎著春風正茁壯成長的石榴樹即將長成怒江百姓脫貧致富的“搖錢樹”,開啟怒江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新篇章,怒江的百姓笑了。

  “老百姓通過種植果樹、維護果樹有一筆務工費,每年還有土地流轉費用和分紅兩筆收入。”蘭坪縣水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褚新平告訴記者,種植果苗既能“綠”了怒江的山水,更能“富”了百姓的口袋。

  “怒江絕大部分都是山地、林地,無可否認這是先天的發展條件不足,但當前也迎來了大好的發展機遇。”麗江華坪金芒果生態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立坪告訴記者,公司正在兔峨鄉實施5000畝芒果,通過規模化種植、精細化管理、集約化經營,努力打造兔峨品牌、讓兔峨的水果走出兔峨,走向更加廣闊的市場。

  同時,採取“土地流轉+務工收入”的直接受益增收模式,引導企業連片流轉土地,優先使用本地農民務工,促使農戶在傳統農民轉向“產業工人”的過程中持續實現增收。

  今年以來,全州在怒江和瀾滄江峽谷兩岸開展“治傷疤、保生態、防返貧”生態建設鞏固脫貧成果行動,確保生態修復、產業發展、群眾就業同步推進。同時通過組建182個生態扶貧專業合作社,啟動怒江、瀾滄江兩岸30萬畝生態修復治理,將帶動2萬戶6萬人參與實現收益,讓沿江兩岸綠起來、美起來,讓貧困群眾富起來。

  雲南網記者 楊萍 趙家琦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