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學」秦腔不唱 吼起來

「三秦文學」秦腔不唱 吼起來

秦腔為什麼要“吼唱”,這跟秦腔的淵源有關。

我國自周代以來,陝西關中地區屬秦國的領地,就被稱為“秦”。秦國的兩個重要都城——雍城、咸陽,自然是當時秦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兩個中心。據考證,秦腔的戲劇雛形早在西周時期已經形成。最初用於助威戰爭,士兵用兩根棗木棒打擊節奏,清脆響亮,同時大聲吼叫,再伴隨鼓聲,以鼓舞軍人士氣,揚軍威。後來,梆梆聲加上吶喊聲發展成軍樂聲。而後,這種軍樂聲又演變成軍官和士大夫們茶餘飯後的消遣樂趣,喊聲變成說唱,也就是後來的“亂彈”,表演者既唱又說還跳。在如今陝西、甘肅一帶,這種表演逐漸傳到了民間,遞變形成一套較為成熟、完整的表演體系,表演技藝樸實、高亢、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老百姓也喜歡上這種梆梆腔,秦腔由此得名,又叫梆子腔、秦聲,中國最早的戲劇誕生了。秦統一六國後,秦腔甚至流傳大江南北,深刻影響了各地其他劇種的產生和發展,比如流入山西成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為河北梆子,等等。

據文獻記載,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衍變,蔚為大觀。”無斷代傳承,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戲劇鼻祖。清代康、雍、乾時期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響到京劇的形成。不管秦腔怎麼衍變,“吼唱”這一特色始終沒有變。

作為一種地方劇種,秦腔的唱、念全都以陝西關中方言為基礎,同時也融入了漢唐時期的一些詩、詞、曲的語言。這些語言特點與音樂特點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獨特的聲腔風格,即語調高亢激越,語音生硬飽滿,語氣硬朗結實,句式以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為主,散文句為輔,戲詞如同一首無韻詩歌排列整齊,與秦人“生冷蹭倔”的性格一樣,說話乾脆利索、寬音大嗓、直起直落,絕不拖泥帶水、曲裡拐彎,民風敦厚好義、耿直較真、勤勞勇敢。在如此氛圍下誕生的秦腔,在聽不懂陝西方言、體味不到秦腔特色的人眼裡,說話就跟罵仗一樣,唱戲就跟吼叫一樣。

因為秦腔的淵源來自於底層士兵敲擊木棒時的吶喊聲,不是陽春白雪,所以在大西北尤其陝甘一帶的老百姓最好這一口,把秦腔稱“大戲”,高興時“吼”上一段,高亢的吼聲驚醒四野,蕩氣迴腸;悲傷時“吼”上一段,悲憤的吼聲壯懷痛楚,蒼涼深沉。“吼”是呼喊,是欣喜如狂,是撕心裂肺,是抒發內心最真實的情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文化。秦腔源於渭北臺塬,流行於大西北,地理形態決定了秦腔“高昂激越”的特點。當然,任何一門藝術都是在兼容中發展前行,古老的秦腔也不例外。

「三秦文學」秦腔不唱 吼起來

寶雞市戲曲劇院秦腔歷史劇《謝瑤環》。祝嘉 攝

來源:西部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三秦文學」秦腔不唱 吼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