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清軍從容入關,擁軍百萬的大明敗在哪裡?吳三桂的黑化3變

10萬清軍從容入關,擁軍百萬的大明敗在哪裡?吳三桂的黑化3變

公元1642年,人數相差甚遠的清軍在山海關外大敗明朝13萬大軍,主將洪承疇被俘,自此,持續了兩年的松錦之戰落下帷幕,這也成為了明清兩朝之間最後的一次碰撞。

明軍戰敗後,吳三桂帶領3萬餘人殘兵敗將退守寧遠,這裡也成為了山海關外的最後一道防線,而吳三桂則成為了滿漢之間那個非常關鍵的一顆棋子。

至於後面的故事,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導致漢姓江山最終落入滿清手裡。

據史料分析,吳三桂其人原本並不是個賣主求榮的人,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做出這樣的事?這個民族罪人的大帽是否該由他一人承擔?

吳三桂一變:洪祖二將降清

洪承疇本為吳三桂最為敬佩的人之一,在明末官場腐敗、朝廷無能、社會風氣腐朽的年代,洪承鑄算得上是這個時代的一股清流。

在吳三桂看來,這個外表儒弱的人,按理說應該與當時的其他朝臣一樣,在疑心病頗重的皇帝面前賣賣嘴皮子,以保自身。但事實上,這位大學士不僅直言敢諫、書讀的好,而且打仗也是一流,在明末農民起義中屢屢將李自成打的潰不成軍,最狠的一次直接將李自成打的只剩下十八騎敗走商洛。

10萬清軍從容入關,擁軍百萬的大明敗在哪裡?吳三桂的黑化3變

1639年,清軍步步緊逼,關外戰況吃緊,崇禎帝任命洪承疇為薊遼總督,出關抗清

這位下馬能文,上馬能戰的老將軍在吳三桂設的接風宴上,詳細分析了戰場以及國內局勢,認定如果用穩紮穩打的策略,僅憑皇太極那班人馬是打不進來的,吳三桂等一干將領對他的分析也深表贊同。

但這個策略卻被那個疑心病頗重的崇禎皇帝一口否決,下旨催戰,這讓明軍原本還能持恆的局面一下子陷入被動。

洪承疇被俘後,不論是吳三桂等一干將領,還是京都皇室,都已經做好了祭奠洪承疇的準備,因為所有人都認定,這個真漢子是永遠不會投降的。

的確如所有人想的那樣,洪承疇被俘後堅決不降,多次找機會自盡,但最終讓朝廷以及吳三桂都震驚的是,洪承疇降了。

不得不說,皇太極是一個耐性十足的人,他頗為欣賞洪承疇的鐵血與忠誠,在洪承疇被俘後也從來都沒有讓他遭受過任何一點作為俘虜該遭受的罪,同時也時常和這個名不副實的俘虜促膝長談,分析天下局勢,分享自己的遠大抱負,也許是洪承疇最終明白了事不可為,又或許是被皇太極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於是嘆曰:

“真命世之主也!

在這之前,駐守錦州的吳三桂舅舅祖大壽,因援軍遭受阻擊,孤立無援的祖大壽再次被俘,這是也是祖大壽第二次被俘。前一次被俘後詐降逃回明朝,所以這一次,祖大壽並沒有奢望還有機會活著回來。但讓他意外的是,皇太極不但沒有殺他,而且極盡優待、委以重任。也就是這一次,皇太極的做法讓祖大壽徹底折服,率部歸降。

10萬清軍從容入關,擁軍百萬的大明敗在哪裡?吳三桂的黑化3變

對於吳三桂來說,祖大壽和洪承疇的背叛是導致他走向民族罪人道路的導火線。

從一個毛頭小子到當上總兵這個期間,一個是對他有知遇之恩的舅舅祖大壽,一個是他十分敬仰的大將軍洪承鑄,兩位曾經為大明王朝立下赫赫戰功的鐵血將軍,就這樣出人意料的先後叛國,這是他無論無何都不敢相信的。

那個時代,已經變了味的儒家思想已經滲透到每一個人的骨子裡,每個人都要在倫理綱常,忠君孝祖的面具下活著,對人之本性的壓制也終究導致了來自人性的反彈,而明末國家衰敗的根源其實也在這裡。

即使君不決斷、臣不作為,人們也不能忘了“忠君”的基本道德原則,也許是皇太極的作為,徹底顛覆了他們的認知,原來,“君”也可以這樣做。這個鮮明的對比,最終勾起了他們內心深處對於“做自己”的渴望。

吳三桂二變:大明的最後一天

另一邊,闖王李自成於1644年建立新政權“大順”,之後便一路如割韭菜般輕鬆靠近皇城。

同年3月,得知勢如破竹的李自成即將入京的消息後,崇禎立刻召集文武大臣開始商議對策。但這事關國家存亡的大事,註定指望不上這幫腐透了的人能夠拿出什麼方案來,結果硬生生的商議了一個月,才定了個調吳三桂回京勤王的方案。

這給了李自成充足的準備時間,對李自成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天賜良機,同年4月,李自成兵臨城下,心死如灰的崇禎皇帝最終還是沒能等來吳三桂的勤王之師,與太監王承恩逃至煤山自縊。

10萬清軍從容入關,擁軍百萬的大明敗在哪裡?吳三桂的黑化3變

至於崇禎為什麼沒能等到吳三桂的馳援,根據史書中記載的關於吳三桂的表現,我猜他一定做過一個非常掙扎的選擇。

事實上,吳三桂在接到崇禎發來的勤王命令後的確動了,但在經歷過兩次他所敬佩的人的背叛後,他認真比對與分析過事情將來可能的走向。

內憂外患的大明,眾望所歸的滿清;剛愎自用的朱由檢,禮賢下士的皇太極;鐵血忠誠的洪祖二人,叛國降清的洪祖二人。

這一系列的對比,讓吳三桂心中一直所堅持的價值觀發生著逆變。另外,他也深知此去勤王無非就是給李自成手下的將領送些戰功而已,就算他多長了幾顆腦袋,大明王朝也已回天乏術。這個決定讓吳三桂第一次嘗試著撕去”忠君“的面具。

所以在寧遠到山海關的這一程,吳三桂將原本兩天的行程,足足走了八天,當收到李自成入主皇城,朱由檢煤山自縊的消息後,吳三桂終於鬆了口氣,然後立刻返回寧遠。他知道接下來有人會來找他,而李自成也自然知道吳三桂在等什麼。

10萬清軍從容入關,擁軍百萬的大明敗在哪裡?吳三桂的黑化3變

果然在十數天後,李自成派人送來了封侯的檄文和四萬兩白銀,同時還有留在京城的父親吳襄的來信,信中所言大概就是說:明朝大勢已去,無力迴天,如今沒有別的選擇,如果早降,還能封侯,如今你忠臣不能做了,但還能保全孝子之名,否則牽連了族人,你將一無所有。

吳三桂也的確是這麼想的,於是欣然接受了李自成的封賞,同時與李自成派來的農民軍換防後就率部入關,準備享受那夾道歡迎,封侯建府的盛大場面。

吳三桂三變:李自成的戲弄

在經歷過這些事後,吳三桂也想著踏踏實實做一回坦坦蕩蕩的人,他幻想著封侯之後可以平平淡淡的度過餘生,當然,還要帶著他心心念唸的陳圓圓。

可就當離京不遠時,卻見城內風塵僕僕的跑出來一人,猶如難民一般,可走進後才發現,這人居然是居住在京城的家人,細問之後,吳三桂不由雙拳緊握。

原來,李自成會打仗,但不怎麼會當皇帝,高高興興的坐上皇位後,卻不知道怎麼經營,很快便坐吃山空。

而明朝本就因為這些年內憂外患天災人禍,國庫早已空的連耗子都不待,所以李自成沒辦法,只好打起了京城貴族的主意,追贓助餉。

所以,李自成或許是沒把吳三桂放在眼裡,又或許是真的飢不擇食,就連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一家也沒放過,最重要的是,這位家人最後說出了一個讓他一刻都不能忍受的事:他心心念唸的陳圓圓也被李自成座下將軍劉忠敏搶了去。

10萬清軍從容入關,擁軍百萬的大明敗在哪裡?吳三桂的黑化3變

吳三桂聽後氣急,掉頭便返回寧遠,一路上將所遇的農民軍殺了個片甲不留。重新坐鎮寧遠後,吳三桂已打定主意,靠著這關口,誓要與這李自成討個說法。

自此,吳三桂在撕下了忠臣的面具後,又撕下了“孝子”的外衣,因為他深知此番作為,家族必然不得保全。

果然,李自成的報復很快就來了,不僅帶來了6萬大軍,而且還有吳三桂的父親。看著城下嘶聲力竭的吳襄在照著李自成的話努力的喊著勸降詞,吳三桂狠心的別過腦袋,此時,他已寫好了兩封信。

一封送於李自成,信中說:父既不能為忠臣,桂亦安能為孝子?桂與父決,請自今日...

另一封是請援信,送於清攝政王多爾袞:...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脅西脅,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從這一刻開始,一個被後世罵為“民族罪人”的吳三桂,在接連撕下忠、孝的外衣後,才算真正誕生了。

在清軍的要求下,吳三桂幾乎毫不猶豫的接受了剃髮易服的要求,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滿清將領。

《平寇志》中關於這場戰鬥的描述稱:三桂悉銳鏖戰,無不以一當百...三桂左右奮進,殺賊數千...

10萬清軍從容入關,擁軍百萬的大明敗在哪裡?吳三桂的黑化3變

山海關大戰後的第二天,父親吳襄在永平連同全家三十多口人被斬首,雖然這是吳三桂早已料到的,但當他真正見到親人的血後,他還是受到了極大的刺激,同時在這一刻,吳三桂似乎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他終於放下了一切,再無所顧忌。他像瘋了一般對李自成展開追剿,終於在一場天昏地暗的大戰後,徹底擊潰了李自成,也搶回了那個可以說是用全家30多口人性命換來的女人-陳圓圓。

小結

在這場歷史大變革中,若不是崇禎皇帝疑心太重,殺了一代名將袁崇煥,也不至於寒了邊防將士的心,導致人心不齊戰力銳減;若不是因為崇禎的猜忌,鐵血忠心的洪承疇也不會就這樣被送上了身敗名裂的另外一條路;若不是因為崇禎優柔寡斷,也不會在李自成打上皇城才發現自己毫無還手之力。

李自成坐上皇位後,本可以依仗吳三桂與原有的農民軍穩定國內局勢,抵擋清軍入關,可最終他也因為他的狂妄自大而斷送了剛剛得手的大好河山。

10萬清軍從容入關,擁軍百萬的大明敗在哪裡?吳三桂的黑化3變

而吳三桂若不是親眼目睹了這一幕幕的發生,也不至於撕下自己一層層血淋淋面具,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不忠不義不孝的罪人。

若不是因為明朝內部的腐朽,導致了這麼多明將的叛降,區區10多萬的清軍就算再打幾輩子也不可能入主關內。

法國人白晉所著的《康熙帝傳》中說:韃靼人在征服帝國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付出任何代價,而是得助於漢人互殘與相助。

說到底,那時專為鞏固封建王朝權力的“變質”儒家思想,導致了人性的反彈,這是明末朝廷腐朽的根本原因。再加上為了中央集權而設立的廠衛制度,導致了宦官禍國。這些為了防止“人臣二心”的方法,也最終成為了爆發“人人二心”的最大原因。

只能說,一段失敗的歷史必須得有一個人來承擔罷了,而這個人也最終”不負眾望“,徹頭徹尾的做了一個乾乾脆脆的賣國賊,背起了這個沉重的千古罵名。

試想,若沒有一個這樣腐朽的朝廷,沒有這樣的崇禎,沒有這樣的李自成,沒有這樣的皇太極...一個國家的興亡,豈是一個區區吳三桂可以左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