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包衣奴才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呢?

清代的包衣奴才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呢?

包衣是滿語中奴隸,下人的意思。主要來源是清軍入關以前擄掠的漢族人口。

努爾哈赤起名反明,很快佔領了遼東地區。當時原居住遼東的漢族人口,或逃亡,或加入東江軍反抗,或被清軍擄掠成為最早的奴隸。

在吳三桂降清之前,清軍雖然沒有正面攻克山海關防線。但皇太極先後五次率兵借道蒙古地區繞道入關搶劫,每次都擄掠走幾萬到十多萬不等漢族人口。

清軍所過之處,打破一個個華北地區的村莊。老人兒童被殺害,壯男壯女則被捆住雙手,用繩子穿成一串串的跟隨清軍退回關外。

入關之前滿人的普通旗丁日子也過很很辛苦。不但戰時要隨著旗主四處征討,平時也要需要從事耕種,伐木,煮鹽等日常勞作,並上繳大部產出。

隨著清軍軍事上取得不斷的勝利,擄掠來的漢族人口作為軍功獎賞,會分配給立下戰功的旗人。這些分配來的漢族奴隸,就是所謂的包衣,不聽話的包衣會被打死,聽話的則要從事田間勞作,照顧老人,操持家務等雜務,使得旗人被從瑣事中解放出來,更專注的投入軍事行動。

旗人和旗人之間,各自所屬的包衣奴才可以自由轉賣,贈與。

包衣的主子對自己的所屬的奴才,擁有生殺大權。不聽話的,打死也就打死了。對於一些比較馴服能幹的男性包衣奴才,則獎勵他一個同樣是擄掠來的包衣女子,兩人所生下的後代兒女叫做“家生子”,世世代代都是這個旗人主子家的奴才。

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後,所有漢人都是滿清皇室的臣子,所以朝廷不在允許旗人繼續擄掠人口。之後的包衣有兩個增長來源,一個是家生子的自然繁衍,另一個是貴族或者平民因為犯罪被貶為奴。

包衣如果想要脫離奴才身份也有兩種方法,一個是為國(大清)立下功勞,獎勵是抬籍。會由奴籍升為八旗中某一旗之中。抬旗以後自己和子孫擁有的待遇地位和普通旗人一樣。另一種是為主家立下大功,主家心情好會給予脫籍的獎勵,從此以後這個包衣的戶籍不在掛靠到主家只下,而是擁有自己的戶籍成為普通平民。

清軍入關以後,很多旗人家族因此發達,這些人外出為官時通常會帶上自己家的奴才作為助手,在當時的環境下包衣奴才的地位是要高於普通漢族百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