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陽明先生—讀傳習錄手記(64)

❈❈

【原文】

先生起行徵思田,德洪與汝中追送嚴灘。汝中舉佛家實相幻相之說。

先生曰:“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無心俱是實,有心俱是幻。”

汝中曰:“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是本體上說功夫;無心俱是實,有心俱是幻,是功夫上說本體。”

先生然其言。洪於是時尚未了達。數年用功,始信本體功夫合一。但先生是時因問偶談。若吾儒指點人處,不必藉此立言耳。

【譯文】

先生啟程去征討思恩、田州,錢德洪和王汝中把先生送到嚴灘(今浙江桐廬縣西)。汝中就佛教的實相和幻想的問題請教於先生。

先生說:“有心均為實,無心均為幻。無心均為實,有心均為幻。”

王汝中說:“有心均為實,無心均為幻,是從本體上來說功夫;無心均為實,有心均為幻,是從功夫上來說本體。”

汝中的見解先生表示贊同。當時,錢德洪還不甚明白,經過數年用功,他才相信本體功夫為一體。然而,這種觀點是先生依據王汝中的問題偶然論及的。若我們開導別人,不一定非要引用它。

【手記】

此段核心在“有心均為實,無心均為幻。無心均為實,有心均為幻”一句,我談一下個人的理解,首先,有心均為實,實際上就是說我在意到的、感知到的,就是實際存在的,例如我拿著水杯,感受到了水杯的質感以及裡面水的流動,那麼它便是存在的;其次,無心均為幻,這句可以作為上句的反例來理解,如果沒有感知到,那麼對於自身來說就是不存在的;接下來,無心均為實,其內中要義類似於“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一句,即純然自在、自然而然的無心狀態才是本質;最後,有心均為幻,意思是除了本心之外衍生出來的一切外物,無論是感知,還是所言所行所做,均是外在而已,唯一真正存在的只有本心,所以說有心都是幻。

【原文】

嘗見先生送二三耆宿出門,退坐於中軒,若有憂色。德洪趨進請問。

先生曰:“頃與諸老論及此學,真圓鑿方枘。此道坦如道路,世儒往往自加荒塞,終身陷荊棘之場而不悔,吾不知其何說也?”

德洪退謂朋友曰:“先生誨人,不擇衰朽,仁人憫物之心也。”

先生曰:“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為子而傲必不孝,為臣而傲必不忠,為父而傲必不慈,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與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結果了此生。諸君常要體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無纖介染著,只是一無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聖人許多好處,也只是無我而已。無我自能謙,謙者眾善之基,傲者從惡之魁。”

【譯文】

曾經有一次,先生送兩三位老人出門,回來坐在走廊上,似乎面帶愁容。德洪走上前去詢問情況。先生說:“方才和幾位老人談及我的良知學說,真有如圓鑿方枘一般,彼此間格格不入。這條道平坦得如同大路,世上儒者常常是自己讓它荒蕪阻塞了,他們終生陷入荊棘叢中還不知悔改,我真不知該講些什麼?”

德洪回頭對朋友們說:“先生教誨他人,無論衰老年邁,的確是仁人憫物的心啊!”

先生說:“一個‘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順;身為人臣的傲慢,必然不忠誠;身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愛;身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因此,象與丹朱都沒出息,也只因傲慢而了結了自己的一生。各位要經常領會這一點。人心原本就是天然的理,天然的理精明純淨,沒有纖毫汙染,只是有一個‘無我’罷了。胸中千萬不可‘有我’,‘有我’就是傲慢。古代聖賢的諸多優點,也只是‘無我’罷了。‘無我’自然會謙謹。謙謹是一切善的基礎,傲慢是一切惡的源泉。”

【手記】

先說第一段,這段中先生與幾位老人討論良知學說時,感覺就跟雞同鴨講一樣——明明正道就在那裡,這幾個人卻一點沒有感覺得到,所幸錢德洪是支持先生的,還讚歎了先生有教無類的精神。其實這事情很簡單,但我特別能理解先生,比如這段時間的疫情,推特上滿是說中國不好、罵中國的人,需要承認的是,我們前期確實出現了不少荒唐事,但是後期平心而論還是做的不錯的,整個國家也迅速地恢復元氣。但是這些人在說中國時,毫不顧忌事實如何,也不看數據情況,開口便罵甚至捏造事實。更可氣的是,推特上還有一群無腦挺中國的人——雖然目的是不錯的,但是方法與敵手別無二致,仍然是沒有事實的謾罵。看著兩派人,我的心中感到非常的難受,繼而又釋然——這個世界上,不長腦子的人仍然是佔了絕大多數,明明稍微瞭解下兩面的綜合情況,就能多判斷清楚一點事情的全貌,但是他們都選擇了根據自己的立場罔顧事實的謾罵,我想我這種鬱悶的心情也許跟先生當時的心情是高度相通的。

再說第二段,就一個評價——實在是金句!驕傲真的是人生最大的毛病,它很容易讓我們在有一點小小成績的時候就沾沾自喜,也會讓我們拒絕外界更多的聲音,從而迷失掉自己,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豪傑就是毀在這個字上,所以說易經六十四卦唯一六爻皆吉者就是謙卦,謙卦卦象山在地下,連巍峨的山都能甘願在地下,那麼我們這些渺小的人在面對這個廣闊世界的時候,保持一些敬畏心、放棄那些虛無縹緲的驕傲,難道不正是最基本的功夫嗎?

【原文】

又曰:“此道至簡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曰:‘其如示諸掌乎。’且人於掌何日不見,及至問他掌中多少文理,卻便不知。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講便明,誰不知得?若欲的見良知,卻誰能見得?”

問曰:“此知恐是無方體的,最難捉摸。”

先生曰:“良知即是《易》,‘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此知如何捉摸得?見得透時便是聖人。

【譯文】

先生說:“這個道是十分簡單易行的,也是十分精細微妙的。孔夫子說:‘其如示諸掌乎’。人的手掌,哪一天不見呢?但是,當問他手掌上有多少條紋理,他就不知道了。即如同我說的良知二字,一講就能明白,誰不知道呢?若要他真正理解良知,誰又能理解呢?”

因而有人問:“這個良知只怕是無方位、無形體,所以令人難以捉摸。”

先生說:“良知也就是《易》,‘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由此可知,這個良知豈能捉摸得到?把良知理解透徹了,也就成為聖人了。”

【手記】

這章理解起來比較簡單,先生也講得十分透徹,首先大道其實非常清楚,但是要徹底參透卻要花費無數的功夫,就像自己的手掌一樣,雖然時時刻刻都在身邊,但是手掌上的紋路細密複雜,不非常仔細地看壓根都不清楚究竟是什麼樣的,其次需要說明的是,先生對於學生覺得大道難以捉摸的問題,實際上是在教導學生要親自實踐,才能將良知大道理解透徹,而不是混混沌沌知道個大概,就以為自己已經通曉。說實話,這一章的核心理念我非常同意,就像這六年來我一直醉心於投資,自以為知道很多理論知識,可以用來指導實踐了,但是真的遇到市場大幅波動時,從結果來看才意識到自己是真的不夠,不過這樣反而能夠在下一次更好的控制自己,所以大道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遠觀一眼無甚大用,踏踏實實實踐獲得經驗才是長久之道。

【原文】

問:“孔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是聖人果以相助望門弟子否?”

先生曰:“亦是實話。此道本無窮盡,問難愈多,則精微愈顯。聖人之言本自周遍,但有問難的人胸中窒礙,聖人被他一難,發揮得愈加精神。若顏子聞一知十,胸中瞭然,如何得問難?故聖人亦寂然不動,無所發揮,故曰‘非助’。”

鄒謙之嘗語德洪曰:“舒國裳曾持一張紙,請先生寫“拱把之桐梓’一章。先生懸筆為書到‘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顧而笑曰:“國裳讀書,中過狀元來,豈誠不知身之所以當養?還須誦此以求警。’一時在侍諸友皆惕然。”

【譯文】

有人問:“孔子曾說:‘回也,非助我者也。’聖人是真的希望他的弟子幫助他嗎?”

先生說:“這也是實話。這個道原本無窮盡,問得越多,精微處就能顯現。聖人的言論,原本很周全,發問的人胸中堆積疑慮,聖人被他一問,也就發揮得更加暢快神妙。然而,如顏回那樣聞一知十,胸中什麼都知曉,又如何能發問呢?因此聖人只好寂然不動,無任何發揮,因此說‘非助’。”

鄒謙之曾對錢德洪這樣說:“舒國裳曾經拿一張紙請先生書寫《孟子》中‘拱把之桐梓’那一章。先生提筆寫道:‘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回過頭笑著說:‘國裳讀書中過狀元,他豈是真的不知應該養身嗎?但是他仍是要背誦這一章來警醒自己。’其時,在坐的諸位朋友無不感到敬畏。”

【手記】

孔子說:“顏回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他對我說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孔子在此章中是因為顏淵聞一知十,而對孔子言行少有疑問而感到有所可惜。大家可能會有疑惑,學生對自己的言論少有疑惑難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嗎?怎麼還能感到可惜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是這麼理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範圍和認知盲區,這就決定了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可能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談不上透徹,但是由於每個人的視角都不一樣,所以在對某件事情進行交流時,由他人指出我們認知中的不足或疑問之處,只會讓我們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更加的全面客觀。這就像我自己在研究公司時,會從正面和負面兩方面收集關於這個公司的情況,以對公司建立更加客觀的認知,從而提升下注的準確性。此外,《傳習錄》中有言,攻吾之短者,為吾師,對於老師,我們怎麼能夠不加以敬重呢?

對話陽明先生—讀傳習錄手記(64)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