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閱讀】《傳習錄》七十二( 致良知教育研究院出品)

【原文閱讀】《傳習錄》七十二( 致良知教育研究院出品)

《傳習錄》七十二

一友自嘆:“私意萌時,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

先生曰:“你萌時這一知處,便是你的命根。當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先生嘗語學者曰:“心體上著不得一念留滯,就如眼著不得些子塵沙。些子能得幾多?滿眼便昏天黑地了。”

又曰:“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頭,亦著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開不得了。”

先生曰:“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為子而傲必不孝,為臣而傲必不忠,為父而傲必不慈,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與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結果了此生。諸君常要體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無纖介染著,只是一無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聖人許多好處,也只是無我而已,無我自能謙。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又曰:“此道至簡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曰:‘其如示諸掌乎!’且人於掌,何日不見?及至問他掌中多少文理,卻便不知。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講便明,誰不知得?若欲的見良知,卻誰能見得?”

【背景簡介】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