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希望什麼"長久"?難倒眾高手

蘇軾與弟弟蘇轍,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堪稱鳳毛麟角的一對模範兄弟。他們才華橫溢,同科進士,同入唐宋八大家;他們亦師亦友、互為知己,同進退,共榮辱;他們相親相愛相知相念,兄弟情深,世所罕見。這一對蘇家兄弟,就是對孝悌文化之"悌"的最佳詮釋。

蘇軾曠達灑脫、不拘小節,蘇轍矜重內斂、性情沉穩,二人形成互補,常常以互訴忠告或飲酒唱和的方式促進感情。然而,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蘇軾自請外放,來到密州任令。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皓月當空,清輝如水,算起來已與弟弟蘇轍整整七年未見,蘇軾抻紙調墨,寫下了千古第一中秋詞。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詞小序為:"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於是,所有人都清楚了這是蘇軾的思弟之作,雖然其間還穿插著蘇軾對離合悲歡以及宇宙人生的哲學思考,但我們在讀它時,總忘不了蘇轍的影子。那麼問題來了,在詞尾蘇軾寫"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裡的"長久"是指什麼?蘇軾希望什麼能夠長長久久?

其實,這是一道中國詩詞大會的題目,出題者本著"熟悉的陌生題"的原則,就找那些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中容易被人忽略的細節出題,誰都能倒背如流,誰都耳熟能詳,但一遇到某個具體的細節就一下子懵了。比如此處"但願人長久",共給出三個選項:

A、親情長久 B、友情長久 C、壽命長久

如果讓小解來做,很可能就選A了,畢竟出於最直接的考量,哥哥給弟弟的祝福語,那應該是"友誼地久天長"這種話了,但說友情不太合適,那就只好選親情長久了。或許當時詩詞大會的高手們也是這樣考慮的,因此在百人團中答錯者竟高達91人,差點被團滅,這真是破了記錄了。

正確答案應該是"壽命長久",這有點令人不好理解。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時年蘇軾39歲,蘇轍37歲,二人正值建功立業的壯年,正是身體倍棒吃嘛嘛香的年紀,蘇軾為何要勸弟弟保重身體,並祈禱健康長壽呢?這是不是有點著急了?其實不然,我們之所以存在這些疑問,是因為還沒有將這首詞的創作背景審視透徹。

小解共總結了三大背景。第一,前文說到,兩兄弟七年未見,這七年中可能發生的變故太多了,蘇軾自然不清楚弟弟是否還像從前那般穩健,是否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所以雖然年紀還都不算大,但闊別多年之後最迫切也最現實的心願不是歌頌親情永固,而是祈願對方身體安康。

第二點,熙寧九年,兩兄弟的日子都不好過。蘇軾是由於對王安石變法持不同意見,因此自請離京,算是一種變相的貶黜;蘇轍則是在熙寧二年就被貶出京,輾轉去往各地為官。也就是說,這時期二人都在仕途流浪,都處於事業的低谷。所以在面對精神壓力的同時,蘇軾自然是要弟弟保重身體了。

第三點,祈求身體安康是古人乃至今人都亙古不變的心願,蘇軾希望家人健康,這無可厚非。綜上理解,答案為C更為合理。不過,也有人採用直觀手法,指出但願"人"長久,人不就引申為身體嗎?好像也有道理,但從詩意本身以及創作背景上理解,更能品出個中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